蒋俊梅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2011年国务院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1],中原经济区正式纳入“十二五”规划,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3年,郑州又获国务院批准建设国内首个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这为河南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其对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必将日益频繁,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必将逐步扩大。
河南高校如何把握机遇,探索出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导向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地化培养模式,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已经成为摆在河南省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中指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因此,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3]明确提出新时期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研、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其培养规格:“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该大纲第一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定了复合型外语人才是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简言之,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语基本知识,同时又具有其他一门或多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知识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具有较高的外语综合素质,即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外语基本功和宽广的外语文化知识面;(2)具有宽广的知识结构,即掌握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相关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用外语从事文秘、管理、商务谈判、翻译、外贸、教学和金融等领域的实践活动。
传统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基础知识、基本功与语言综合技能,从而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综合人文素养,而这种纯语言文学的单一性外语人才培养明显落后于经济时代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外语人才,在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社会,将无法适应各个行业日益深化和拓展的交际活动。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河南省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应以着眼于本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优势,对原来不完善,不合理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善和合理规划,逐步构建完整、实用、具体的本地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的具体内容和方法包括:
依据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客观要求,及时更新观念和教学思路,重新思考和制定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由过去培养基础扎实的纯语言文学的专业型外语人才,转向培养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又能熟练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能力强、素质高、适应能力强、拥有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即把学生培养成“外语语言技能+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复合型外语人才。
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要针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现有教学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增、并、删、改”的方式,适应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是要增加教学课程。在当前外语专业设置的四大课程模块基础上,本着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满足经济建设中长期需求、提高学生就业岗位适应性的原则,积极开设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的具有时代特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市场经济建设和中原地域特色相给合的核心课程。二是要调整教学内容。要围绕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删除相关课程中不必要的交叉和重复的内容。要积极引入本学科最新发展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方法,结合区域经济将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大量思想性、方法类课程,以解决目前重知识、轻方法的问题。三是要优选教材。在选定教材时,要更加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交际性、趣味性、系统性及配套的多样性。教材要更具有时代气息,能够反映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在复合型专业教材的内容方面要适当降低其理论性,突出其实用性。语言既要规范,又要鲜活、实用,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以实用的语言为工具,领会和掌握实用的内容,使复合型外语人才真正成为实用型的外语人才。
针对当前部分教学方式方法存在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要着力进行改进提高。一方面,要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在教学过程的参与度,使学生由“被动式让我学”向“主动式我要学”转变。在教学过程中,要增加互动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比例,尽量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参与进来,更好地激发学生潜能和求知欲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更加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由教师主讲式教学到由教师主导式教学的转变。另一方面,要改进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教学设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探究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长了能力,从“学历型”向“能力型”转变,从而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复合型外语人才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更加注重就业岗位适应性及发展性。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目的就是弥补课堂教学之短,使教学从相对封闭的校园走向更加广阔的社会,更加有利于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其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高校在实训基地建设时,要更加注重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大背景,更加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要基于高校自身的发展历史及办法特色,建立起与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相适应的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与相关单位开展深层次的合作,与用人单位签订包括实习基地、就业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战略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学习和实习机会,创造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给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的天地,以期使学生获得相关实际经验,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让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适应岗位需要,这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调查,当前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大多毕业于我国大中专院校外语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虽然精通外语,但大多只能讲授外语技能课和知识课,很难胜任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教学任务,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师资队伍作为教学实践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其水平高低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同时,培养创新型教师也是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成为了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要培养复合型创新外语人才,可采用 “横向联合,内培外引”[4]的策略。一是要加强内部培养。主要是加强外语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之间的合作,选派外语专业优秀中青年教师到本校或其他院校相关专业学习进修相关专业课程,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培训资源,使其具备利用外语讲授中原经济区建设相关专业课的能力。二是要大力引进优秀教师。利用“请进来”的方式,逐步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通过聘请外教、兼职教授以及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外语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三是搞好学术交流。主要是通过学术交流、出国培训等方式,使之逐步具备国际化视野,逐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同时,在复合型外语专业师资培养上,还需要国家在教育政策上给予外语教师足够的支持和激励。
高校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能不能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需求,需要建立一套“多元评价”的考核制度来进行考核测评。根据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各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和推行多层次、多维度、多元化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考核能力为核心的教学考核内容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根据课程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确定评价内容和方法,整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考核要求,体现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即一门课的成绩由多次不同的考核结果组成,既包括平时作业、课程论文、专题口头报告、调查报告,也包括开卷考试和笔试等。课程的考核要做到既重基础知识,更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
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综合经济实验区建设为河南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河南高校是河南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历史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前,高校要把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通过优化完善教学课程和内容、切实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拓展实训基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推行“多元评价”的考核制度等途径,大力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大批复合型外语人才,为振兴中原经济区建设及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国务院.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Z].2011.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Z].199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王辉.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研究——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