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当知难行易

2014-03-30 13:10袁建辉
大学教育科学 2014年3期
关键词:公正学业分数

□ 袁建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这是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是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也就是说,尽管高考改革是势在必行,必须动真格的,但是改革的推进又是异常的艰难,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丝毫不夸张。

高考改革之难首先在于社会环境的影响。讲关系、重人情的社会文化是高考改革社会环境的重要“污染源”,高考改革的举措很容易因“关系”、“人情”发生变异而背离改革设计者的初衷。中国文化充满了人情、关系的色彩,即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情感本位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与儒家所倡导的重人伦的思想密切相关,经过千年的浸染,讲关系、重人情已成为支配中国人语言与行动的潜意识,凡是遇事就想到跟某某人是熟人,就想通过找熟人来走后门、走捷径。在中国人心目中,子女升学是家庭的大事,高考又是这件大事中的最大事。对于一些家庭而言,高考绝不是考生“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家老小向前冲”,所有家庭成员都会全力以赴。家长在鼓励子女发奋读书的同时,自己也会不惜一切代价,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为子女找关系,目的当然是尽可能地帮助子女考个好成绩,能进入到理想的大学。高考改革措施不可能一蹴而就,往往需要在实践中加以修正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改革的举措比较容易被人情、关系利用,甚至沦为讲关系、重人情者谋取私利的手段。正因为如此,在这一社会文化中,试图取消高考,完全以平时成绩、社会实践等综合评价作为高校招生依据的改革几乎没有可操作性,统一高考在高校招生中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这也就是说,统一高考在中国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仍有存在的空间和合理性,不能轻易取消。

高考改革之难还在于高考本身的公正、公平的表象所带来的阻力。按照高考的制度设计,分数是决定考生能否进入高校学习,以及进入何种层次高校的惟一条件。从这一点而言,高考确实是一种公平、公正的招生考试制度。然而,高考分数仅仅是考生高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成绩,其高低不仅是考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直接体现,而且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水平、学校办学条件,乃至所在地的文化教育水平都密切关联。目前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不但没有实现均衡发展,而且中小学校呈现出明显的等级化,学校的差异还有拉大的趋势。与城市相比,农村的基础教育相对更加薄弱,“城市重点学校像欧洲,农村普通学校像非洲”并非一句笑谈。而高校录取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标准,并不考虑考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情况,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对考生个体高考分数的直接影响在高校录取时几乎完全不予考虑。因此,我们认为高考的公平、公正仅仅只是一种分数的公平、公正,与实质的公正、公平尚有很大差距。然而,就是这种“看得见”的公平、公正是高考存在的最大合理性,这是高考为社会所广泛接受的最重要理由。正因为如此,尽管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社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高考存在的诸多弊端,也认为高考必须进行改革,但是每每有人提出改革高考时,他们总会担心改革会使得高考以分数作为录取标准的制度发生动摇,进而认为改革会直接威胁高考的公平、公正。这种基于“高考是公平、公正的考试制度”的认识成为高考改革的一种巨大的、无形的阻力。

高考改革之难也在于高校很难在招生考试与录取中真正发挥主角的作用。高考长期以来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主导,高校基本只是被动接受通过高考所选拔的人才,或者说高校最多只是依据分数线来录取考生,其在招生录取中并没有多少话语权,很难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等来自主录取学生。按照目前中央改革高考的要求,高校将在招生多元化改革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甚至可能被要求成为招生录取中的主角。然而,高校能否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尚有待检验。笔者以目前高考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自主招生为例来说明高校目前在高考改革中所遇到的挑战。绝大多数试点高校的自主招生考试的命题与面试专家基本都是由各试点高校的各学科专家、教学骨干组成。笔者毫不怀疑这些专家在各自学科领域的学术造诣、在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以及他们公正选才时所持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然而,招生考试的命题与面试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命题与测评专业知识的,而这些知识一般需要经过专门的、长时间的学习与训练才能获得。而目前各高校考核和评价教师的指标是以课时量、课题级别和论文数量等为主,参与自主招生仅仅只是教师们的额外工作而已,绝大多数教师不可能、也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命题、面试方面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自主招生命题、面试专家。正因为这样,目前各试点高校选拔参加自主招生的各学科的专家或教学骨干并不一定就是合格的命题和面试专家。如果这种状况不进行及时地调整,有可能会影响到自主招生选材的科学性,最终会影响自主招生这种改革举措的落实。不仅如此,高校要在高考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就必须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使其不仅能充分拥有招生的自主权,也有自主开展招生工作的制度保障。目前尽管有的大学已经颁布了大学章程,但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大学制度还有相当的距离,这也就意味着高校目前还不具备承担起高考改革重任的条件。

正是由于高考改革的难度极大,因此多年改革高考的尝试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并不明显,甚至只是“翻烧饼”似的低级重复。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高考改革的目标,教育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也纷纷酝酿高考改革的新举措。我们认为,高考改革的难度大,牵涉面广,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和历年高考改革的得失,知难行易,选择一些成功可能性较大,又能推动高考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问题作为近期改革的突破口。

首先,将成熟的科学技术引入高考改革之中,以科技推动高考改革的步伐。如前所述,统一高考仍有存在的必要,不能轻言取消,但又不能一成不变,应该对高考进行改革,即应当在保留高考分数作为录取刚性标准的前提下,对高考的形式与内容进行改革。然而,目前无论是高考内容的改革,还是科目调整,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和阻力。我们认为化解这一困局的突破口在于保持基本现有高考形式的前提下,将科学技术引入高考改革之中,以科技带动高考改革。当前与高考相关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网络技术、语音技术与信息安全技术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是高考改革可以充分利用的新技术。以高考英语科目改革为例,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发一套全国高考英语考试系统的同时,建立英语高考数据库,然后利用现有的网络传输技术,将考题传输到各标准化考场,考生在全国各地同步远程应试,考试结果即时传回全国高考英语考试系统,考试结果以分数加等级的方式呈现。应该说,现有的信息科技足以支撑英语科目的全国同步远程考试,实现多次考试也完全没有技术障碍。我们可以将英语作为利用信息技术改革的试点科目,之后逐步向其他科目扩展,最终实现所有统一高考科目的全国远程多次考试。

其次,实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证书制度。现有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由国家统一要求、由各省组织实施的水平性考试,反映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业修习状况和高中的教学质量。从现在改革设想来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将按一定比例折成分数与高考分数累加作为高校录取时的依据,即所谓的“硬挂钩”。如果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到高考分数的一定比例,考生们便不会放弃任何一门科目,势必会加重高中学生的负担,学业水平考试由水平考试异化为竞争性考试,这就违背了学业水平考试的设立初衷。我们认为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性质不能改变,即应是水平考试,然而学业水平的考试形式应当进行改革,即允许学生不受学期、学年的限制,在修完规定的课程内容之后即可参加考试,每门课程只能考一次,考试成绩实行等级制,并颁发等级证书。各科目的等级证书不仅是学生掌握各门课程知识水平的凭证,而且也是申请高校入学的基本文件。高校录取时则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设置学生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等级要求。这样,学生拿到等级证书之后,就可以停止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这样,学业水平考试就不至于会过分增加学生的负担,又能为高校录取时提供可操作的、有价值的标准。

再次,必须继续实行和完善高校自主招生制度。自主招生是近年来高校招生制度的重大改革,但是自主招生也受到强烈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自主招生是特权生的绿色通道。然而,高校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的特色,结合学生的高考成绩,通过笔试、面试实行招生录取的改革设计是合理的,是符合高考改革大趋势的,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这一改革。然而,自主招生尚有诸多不完善之处,至少需要从两方面加以完善:一方面是自主招生的试点高校能够依照所颁布的大学章程,全面推进现代大学制度,以公开透明的方式开展自主招生,让自主招生既有制度的保障,也能实现全方位的、有效的监督;另一方面,试点高校加强对招生政策、方式和方法研究的同时,加强本校的命题、面试专家队伍的建设,尽快建立自主招生试题数据库,使自主招生的科学性更强,所选拔的人才更符合试点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

总之,充分认识高考改革的难度,使我们对高考改革措施、速度与幅度等有更清楚的理解和认识,进而能找准高考改革的突破口,稳步推进高考改革,以尽快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关于高考改革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公正学业分数
艰苦的学业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迟到的公正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可怕的分数
公正赔偿
算分数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