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玲
(射阳县蚕桑站,江苏 射阳 224300)
加快射阳现代蚕业发展的思考
刘爱玲
(射阳县蚕桑站,江苏 射阳 224300)
射阳县是全省乃至全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也是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基地县。目前在全国蚕桑生产普遍下行的情况下,我县蚕桑生产仍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年增幅在5%左右,得到了国家、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赞誉。
全县现有桑园4000 hm2,2012年饲养蚕种16万张,产蚕茧6250 t,生产一代杂交种10万张,优质桑苗5000万株,蚕桑总产值2.6亿元,单位面积产值5000元/667 m2,蚕茧总量和蚕桑总产值双超历史,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均创17年来的新高。目前蚕业经济总量列全省第四、全市第二。全县蚕桑主要集中在特庸、盘湾、洋马3个镇,分别占全县的63.6%、28.6%、5.5%。
2.1 蚕茧是丝绸加工业对优质原料茧的需求
全县有4家丝绸加工企业,20多家丝棉被加工企业,年需茧量5000t,靠外援无法解决。
2.2 蚕桑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需要
近5年来,蚕桑产值都在5000元/667 m2左右,养蚕农户户均收入1.8万元,高的农户达10万元。特庸镇2012年蚕桑产值2.03亿元,养蚕农户户平蚕桑收入2.1万元左右。该镇大码头居委会有桑园733 hm2,占耕地的73.8%,户平蚕桑收入2.3万元左右。
2.3 蚕桑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
蚕桑业为全县森林覆盖率贡献了2.4个百分点,为全县林木覆盖率贡献了3.41个百分点。特庸镇有桑园2666 hm2,占耕地的56%,森林覆盖率达44.85%,全县最高。667 m2桑园每天吸收CO2193 kg,释放O2138 kg,是天然的绿色氧吧。
3.1 桑园的规模化程度较高
一是集中连片。全县桑园主要集中特庸、盘湾、洋马三个重点镇的16个村,累计桑园面积达3280 hm2,占全县87.4%,村平面积205 hm2。二是户均规模较大。全县养蚕农户1.45万户,桑园面积2000 m2以上的农户7886户,桑园面积2526 m2,分别占全县的54.5%和67%,户均面积3200 m2,户平收入2.5万元左右,形成了专业化发展格局。
3.2 基础设施较为完备
近几年重点加大了蚕种催青设施、小蚕共育设备、大蚕标准蚕房以及桑园治虫、伐条等机械设备的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了生产水平,带动蚕桑生产的提档升级。全县建成了1期催青达20万张的智能化催青室1幢,小蚕电器化设备1.2万台套,标准化蚕房7000多个,大蚕蚕房育的比例达65%以上,专业村普遍实行大蚕蚕房育。
3.3 蚕业科技全面提升
①省力高效养蚕技术已全面普及。基本实现了蚕种催青智能化、桑园管理轻简化、小蚕饲养电气化、大蚕饲养省力化等;②新品种普及率较高。桑品种以育71-1为主,普及率达70%以上;蚕品种以春蕾×锡方、苏菊×明虎为主,覆盖率达100%;③产学研紧密结合。我县是国家蚕业技术体系基地县,同时有国家蚕研所和苏州大学的技术支持。
3.4 服务体系比较健全
①我县已经建立了县、镇、村三级联动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形成了以县蚕桑站为龙头、镇农技中心为主体,村蚕桑员为基础、科技示范户为典型的蚕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②创建了手机信息平台。生产中的关键技术、突击工作、市场信息等利用手机信息平台及时传递给广大蚕农;③健全了蚕桑病虫害测报网络,为蚕农提供了最佳的防治适期,积极推行统防统治,较好地控制了灾害性病虫害的发生。
3.5 有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①全县有4家丝绸加工企业(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丝棉被加工企业20多家,年用茧量占全县蚕茧生产量的70%,保证了蚕茧收购,有力的支撑了蚕业的发展;②全县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0多家,蚕桑经纪人100多人,尤以苗木合作社为主,我县每年培育桑苗达5000多万株,最高年份达1.5亿株左右,远销10多个省市,基本形成了产加销一条龙的生产格局。
4.1 服务力量单薄,手段弱化
①镇级农技中心能从事蚕桑技术服务的人员较少,年龄也偏大;②服务手段弱化,广播基本不通,原来的服务平台有线电视又被改为数字电视,乡镇又无法插播。
4.2 产业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
尽管我县现有4家茧丝加工企业,但产销衔接力度不够,生产带动能力不强。
4.3 技术进步不快,生产的劳动强度大
蚕桑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产业,科技含量较低,机械化程度不高,可用的省力高效技术不多。
4.4 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撑
无论是生产设施还是新品种、新技术都缺少相应的扶持政策。
我县蚕业发展应继续围绕“规模化、科技化、标准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目标,坚持“因地制宜、集中连片、集约经营”的发展原则,大力发展专业村组,全面实施科技兴蚕战略,积极推广桑蚕新品种,普及运用省力化养蚕技术,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桑园面积力争达4666 hm2,年发种突破20万张,年产蚕茧达8000t以上,单位面积产值突破6000元/667 m2。重点5个方面:
5.1 突出规模化发展
以“一村一品”工程为契机,规划一些蚕桑基础较好,养蚕技术较高,富有栽桑养蚕积极性的村组进一步发展蚕桑生产,使之达到适度规模。一要做大做强现有的16个专业村,使村级规模达333 hm2以上。二要在盘湾、洋马、兴桥、长荡等有基础和有积极性的地区再培植一批蚕桑专业村组。三要鼓励有积极性的蚕农创办蚕桑农场,帮助他们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促进我县蚕桑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面转变。
5.2 突出信息化服务
着力抓好两个服务环节:一是健全服务平台。通过订种等渠道健全手机信息平台,为高效、快捷服务提供保障。二是稳定科技队伍。加大科技投入,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使他们安心为蚕农提供快捷优质服务。三是健全病虫测报网络,普及推广综合治虫防病新技术,避免灾害性病虫的暴发与流行。
5.3 主推省力化技术
一是主推智能催青、轻简管理、省力养蚕以及自动上蔟等技术。二是优化生产布局,在养蚕布局上要学习山东的经验,实施“四改三”,推行全年条桑育。三是突出主体培训,促进蚕桑科技到位率。四是加快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5.4 突出“多元化”利用
要逐步实现“多元化”生产,开展蚕桑副产品综合利用,不断提高茧丝绸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桑园休闲期,进行夹种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桑园产出率。
5.5 突出产业化经营
要稳定发展蚕桑业,就必须走产业化之路,把蚕农利益和丝厂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形成合力,增强全行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有丝厂的镇,要学习东台富安的经验,组建蚕业合作社,延长产业链,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①迅速充实镇级服务力量。乡以满足生产发展对技术服务的需求。
②加大对蚕业生产的扶持。重点是培植专业村组和家庭农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生产设施更新;重大病虫害的测报和防控等。
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特庸、盘湾要各招引一个带动力强的茧丝绸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合作组织,把蚕农和丝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
④建议政府将蚕桑纳入高效农业的考核范畴。对桑园收入都在5000元左右/667 m2,纯收入在3000元/667 m2以上,达到省里规定的高效农业标准的,应享受高效农业的奖励扶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