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福然
谷城县石花镇是汉江流域一座具有26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全镇版图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辖37个村、8个社区,总人口11.6万,其中镇区人口6.7万,城镇化率57.76%。近年来,石花镇立足打造汉江流域“四化同步”发展的现代化小城市这一目标定位,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路线图”,即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中心,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新社区建设为节点,以特色小城市为目标,以确保城乡居民公平参与就业创业、公平享受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石花城乡经济同步发展,基础设施同步完善,生态环境同步优化,群众生活品质同步提升。石花镇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湖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湖北省新农村建设试点镇等荣誉称号,位列湖北省十强乡镇第四名,襄阳十大名镇之首。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石花镇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和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在中央战略决策及湖北省委、市委政策推动下,不断探索和完善中推进的,并做到了与时俱进。石花镇作为湖北十强镇、襄阳首强镇,经济总量超过中国中西部一些县级规模,这为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准备了条件。但作为乡镇,也存在发展中的“小马拉大车”、成长中的“馍馍大似笼”、体制上的“名不正言不顺”等困境。当前,石花镇是一个人口大镇,城镇化率高,但公共服务滞后;工业强镇,吸纳劳力强,但进入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变,服务业和农业现代化相对“弱势”;小城市初具雏形,但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掉档”。而近年来的新型城镇化的实践,正在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石花以工业而扬名,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又以工业反哺农业助推农业现代化。形成了以工带农、工农互促的产业发展格局,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坚强的产业支撑。近年来,石花镇大力推进“百亿园区”、“十亿产业”、“亿元企业”、“全民企业”四大工程建设,到目前已发展各类市场主体6000多家,工业企业2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0家,年产值过30亿元2家,过亿元6家,纳税过百万企业11家,自营出口企业7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6家企业进入襄阳市“百强企业”,获得国家驰名商标和湖北省著名商标7个。以骆蓄公司上市为契机,发展汽车配件配套产业,形成80亿元以上汽车配件产值;以金洋公司产能结构调整为契机,推动县域循环经济发展;以石纺、好中意、大鹏肉联、天友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纺织、包装、食品、化工产业,形成产业集群,壮大产业链条,优化石花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以此推动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同时,建好“一区三园”,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把园区建成城区,成为小城市的重点区域;把园区建成承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主阵地,使园区内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镇固定资产投资60%以上,使园区内的企业对工业贡献率占80%以上,工业经济对全镇经济贡献率达到90%以上,工业对城乡一体化跨越式发展的支撑率达到80%以上。
一是探索“扩城”新路子,扩展小城市发展空间。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动态平衡、总量控制,腾出来的土地建新城区;新城区周围的村逐步发展成新社区,使城区面积由5平方公里扩展到8.5平方公里。建新区,扎起小城市发展的“骨架”,拓展小城市发展空间。二是全力建设小城市,增强小城市承载能力。主要举措是围绕农民“洗脚进城、安居乐业”,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让农民“进得来、留得住、住得下”。目前,已依托工业和新型城镇的吸纳力,通过到企业上班、进城务工经商、回乡创业等三种渠道,让农民进得来,实现城乡劳力与企业对接、与产业对接。对于农民进城以后,一方面,正在通过“安居工程建设”,探索解决“进得来”、“住得下”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有岗位、有收入、有福利来留住新生代农民工以及已经由农民变为市民的产业工人,解决“留得住”的问题。三是提升小城市品位,增强小城市辐射力。每年镇财政投入2000万元以上,拉动村、社区、单位及社会投资5000万元以上,启动石花广场改造、汽修物流等三大市场“入市”、武当路“穿衣戴帽”等工程,新型城镇发展的文化品位已有较大幅度提升;继续完善中心路、东门街、骆蓄路亮化工程,打造新型城镇的新“亮点”;继续完善小城市功能,发挥小城市经济潜在的拉动力,以及企业、商贸、物流、交通、医疗等行业和产业在本区域内的对接和覆盖,加大对周边县、乡镇的拉动和带动力,增强“一镇带三乡,三乡带百村”的小城市辐射能力。
只要公共设施和服务到位,新农村就是天然的小城市理想雕琢之地。新型社区建设,作为连接小城市与新农村的桥梁,是消除二元结构为一元发展的有效载体。石花镇新型社区建设“路线图”是:围绕“一主两翼”的空间架构规划设计,即以现石花镇区为主城区,以水星台片区和平川片区为城区两翼,城区、开发区、新社区、新农村同步发展。在镇村体系结构中,按照东门、石溪等13个城市社区,翠花铺、五家州、席垭等6个特色社区,界牌垭、铁庙沟等18个生态村进行规划建设。在美丽乡村专项规划中,水星台村庄整治应以简中式风格进行专项规划,以境内谷水路段和316国道段为中心,整治村庄环境,展示石花东大门形象;殷畈村庄整治应以欧式风格进行专项规划,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辐射点,打造石花南大门亮点;五家州村庄整治应以中式风格进行专项规划,以水见长,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深挖乡村旅游潜力。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几年内,突出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基本公共服务向城乡社区集中的“一个核心四个集中”。石花镇企业的聚集度由原来的20%上升到近50%,镇内一、二、三产业比例分别调整为0.7∶6∶3.3。
近几年的小城市、新农村、新社区建设,石花镇财政用于城乡一体化建设投入资金达1亿元以上,带动了村、社区、社会投资8亿多元,并拉动农户投资过10亿元,是财政投入的10倍多,先后建成了一批“民生工程”、“标志工程”、“亮点工程”,村容城貌在城乡统筹中焕然一新,小城市、新社区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在推进城乡一体小城市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乡镇企业“蓄水池”作用,引导农民“洗脚进城”务工经商。据不完全统计,通过在企业务工、在小城市经商,土地流转、自主创业等渠道,人均增收18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县10个百分点。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是解决一些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目前,全镇95.6%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建成全省第一乡镇卫生院和“谷城县第二人民医院”;100%的低保对象做到应保尽保,建成了全省“窗口福利院”;100%的通村公路建成水泥(油)路,推进了“一建四改”;95%的农民住上小洋楼,绝大部分农民过上了殷实富裕的生活。
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来,新建9家、改扩建23家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了石花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化了城乡“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化了党风廉政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群众对城乡一体的小城市新农村发展建设有热情,有参与,满意率高。
2014年,湖北省委、市委把石花镇纳入全省“四化同步”试点,石花将以此为契机,建设汉江流域小城市。
一是顶层设计,高点定位。在推进“四化同步”过程中,进行顶层设计:按全域组群的理念,把石花放在全国、全省、汉江流域城市群来定位,聘请湖北省规划设计院,并联合荷兰荷隆美集团、中国地质大学、襄阳规划设计院组成的规划团队编制“四化同步”建设规划,目前正在抓紧编制。定位于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为支撑,努力建设“汉江流域中心城市”,打造“红河谷组群发展重要支点”、“县域副中心”,推进“产业石花、创新石花、幸福石花、中国石花”四个石花建设,打响“中国石花”品牌;构建“一区(省管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园(杨溪湾新型工业园、水星台小微企业创业园、平川建筑建材及现代物流园)三基地(新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再生资源利用示范基地、鄂西北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六产业(汽车配件、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现代物流、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二是对照标准,同步推进。在“汉江流域小城市”建设过程中,石花将对照特色小城市的要素标准、管理标准、公共服务等标准,以“四化同步”作支撑,既注重工业的推动作用,又注重小城市发展的品位,更注重补齐农业现代化短板,同时,也坚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由此,努力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基层党建、民主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三是探索创新,完善机制。推进“四化同步”,城乡一体建设“汉江流域小城市”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是一时一事的权宜之计。因此,石花将在实践中努力建立社会资本、产业资本、民营资本多元投入的机制;建立“城管革命”式小城市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建立“三万活动”、“清洁乡村行动”式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社会合力整镇推进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