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军
(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34025)
新疆氮肥产业现状调查及对策探析
李万军
(长江大学 湖北 荆州 434025)
新疆基于其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优势及特殊的战略地位,迎来了新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特别是国务院颁布实施32号文件后,国家加大了对新疆的支持力度,新疆农业以及和农业相关行业将进入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新时期。作为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的氮肥产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现状如何?未来发展趋势等等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新疆农业生产的整体发展及新疆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对新疆氮肥产业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较为科学的对新疆氮肥消费的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同时为未来一定时期中国石油在新疆范围内的氮肥生产、销售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意见、建议。
新疆;氮肥;现状;对策
我国氮肥生产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到1949年氮肥的实际年产量只有6000吨,氮肥品种也只有硫酸铵一个。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十分重视氮肥产业建设,产业投资占整个化肥工业总投资的80%以上,目前已形成了遍布全国的大、中、小型氮肥装置相结合的工业局面。[1]
建国初期,新疆氮肥生产是个空白,新疆氮肥生产企业建设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新疆第一家氮肥生产企业,于1966年2月在乌鲁木齐东南郊的乌拉泊诞生。经过7年艰苦奋战,在1973年的秋天,当第一袋化肥从生产线上流出的时候,群情激奋,万众欢歌!新化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早生产高效化肥的氮肥厂,当时年生产能力仅2万吨,远远满足不了全疆的农业用肥。70年代,新疆又相继建立了库车、昌吉、拜城、农一师等化肥厂、乌鲁木齐石化总厂化肥分厂等氮肥生产厂。其中,建于1975年的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的化肥厂,对全疆的化肥生产具有较大的影响。进入90年代,随着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全疆新建和改扩建了一批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氮肥生产厂。1989年塔西南石化厂建成,当时装置可年产6万吨合成氨,11万吨尿素;1996年新疆化肥厂10万吨合成氨改扩建工程上马,采用当时世界领先的俄罗斯换热式转化技术、意大利GV公司双塔再生工艺
和现代化操作控制系统被吸收引入,1998年改扩建项目顺利竣工;1999年塔西南石化厂化肥装置经改造生产能力提高到了年生产10万吨合成氨,16万吨尿素;2000年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经过技术改造可年产63万吨合成氨、120万吨尿素;2001年以后新疆的化肥项目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标志着新疆化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1年塔西南公司又新建年产20万吨合成和34万吨尿素的化肥厂,2005年塔西南公司尿素产能达到50万吨;2002年新疆新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重组,年产合成氨21万吨,尿素25万吨,硝酸铵11万吨;2006年在库车投产的阿克苏华锦化肥有限责任公司年产合成氨30万吨,尿素50万吨。2006年新疆鸿基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在阜康市上马以炼焦尾气为原料的尿素装置一套,设计产能21.5万吨。同年,塔里木石化公司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大颗粒尿素破土动工,2009年年底投产。2008年10月开工的潞安新疆煤化工集团伊犁3052化肥项目生产能力为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于2012年建成投产。
目前,新疆所需化肥种类有氮肥(主要为尿素)、磷肥和钾肥。以发展氮肥项目为主的企业以乌石化、新疆新化、塔西南公司、塔里木石化分公司、阿克苏华锦等为代表,新疆现有化肥总生产能力为245万吨(尿素产量);目前在建的鸿基焦化和塔里木石化公司项目的总生产能力为101.5万吨。2009年底新疆的尿素产能达到346.5万吨。2013年新疆的尿素产能达到630万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最长处2000公里,南北最宽处1650公里,面积166.49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新疆现有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市、4个自治区辖市;87个县(市),包括33个边境县(市)、6个民族自治县,以及853个乡镇,包括43个民族乡。新疆共有耕地6050.12万亩(其中地方现有耕地4372.51万亩;兵团现有耕地1677.61万亩)。人均耕地2.95亩,居全国之首(全国人均耕地1.4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称兵团)组建于1954年,承担着国家赋予的屯垦戍边的职责,是在自己所辖的垦区内,依照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法律、法规,自行管理内部行政、司法事物的国家计划单列单位,受中央政府和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双重领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疆经济建设、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边防巩固的重要力量。兵团现有耕地1677.61万亩,兵团人均耕地6.49亩。分布在自治区14个地(州、市)的69个县(市)境内。目前,兵团已开发建设了石河子、五家渠、奎屯,北屯、阿拉尔、图木舒克等十多个大型垦区,是一个以现代化大农业为基础、工交商建服综合经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被认定为中国最富有潜力的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商品基地。[2]
2000年至今,新疆农业生产连年丰收,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特色农业初具规模,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棉花继续巩固了全国最大商品棉基地的地位,产量占全国的30%以上;甜菜、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产量也逐年增加,特色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在满足区内供给的同时大量进入国内外市场。同时,新
疆农业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农业科技水平逐年提高。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高产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农业、测土配方施肥,重点推广粮食套复播和棉花高密度栽培、膜下滴灌节水技术,组织粮、棉优质高产攻关,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面积达85%以上。
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新疆农业建设投资逐年增加。实施了种子工程、水利工程、植保工程、生态工程、沃土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全区主要农作物基本上都实现了4-6次的品种更新换代,对农民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疆农业大省的地位也就决定了新疆是化肥消费大省。特别是新疆缺磷少氮富钾的土壤特点,对氮磷肥的需求尤其旺盛。从施肥强度来看:兵团高于地方、棉花高于其他作物、南疆高于北疆、汉族农民高于少数民族农民。通过对全疆农业的综合调查,全疆的氮肥消费量为183万吨/年左右,其中农业用肥南疆五地州88.6万吨,北疆、东疆83万吨;地方113万吨,兵团58万吨。各类复合肥厂、复混肥厂原料氮肥消费量为12万吨。
(一)我国化肥流通体系与制度的发展回顾
我国化肥流通体系与制度的发展已经有50年的历史。由于化肥是一种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业物资,国家对化肥的供应和监管从来就没有放松过,从最初的统购统销到现在的连锁经营,国家通过不断地出台政策来建立健全化肥流通体系。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历程更是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始终保持一致。我国化肥流通体系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完全计划管理阶段、计划与市场管理相结合阶段和市场配置资源3个历史时期。
1983至1984年,国家先后3次提高了国产和进口化肥各主要品种的出厂和销售价格。标志着市场经济模式在化肥流通领域的首次尝试。1988至1992年,随着农业政策的调整,农产品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对化肥的需求量大增,化肥市场相对混乱。
1992—1998年,化肥的供应仍以计划为主,在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不断进行市场调节的尝试,化肥的价格继续执行综合售价。
1998年以来,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化肥流通体系逐渐形成。我国农资行业的市场化进程仍在继续,政府也在不断地调整相关政策和措施来支持和保证化肥流通体系的健康运行。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1998年11月1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国发[1998]39号文件,以下简称39号文件)。39号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化肥流通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和重大转折。2006年1月20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06年化肥生产供应和价格调控工作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124号),对列入中央定价目录的大型氮肥企业(合成氨年生产能力30万吨以上)生产的尿素继续实行政府指导价,出厂价上浮幅度由10%提高到15%,下浮不限,对化肥批发和零售价格仍实行进销差率、批零差率或最高限
价等形式管理。化肥从出厂到零售的综合经营差率原则上不得超过7%,对单位价值较低的碳铵等品种差率水平可适当扩大。2009年,国家放开了对化肥出厂价格的限制。[3]
(二)新疆化肥流通体系呈现新特点
1998年以前,新疆化肥流通基本仍实行计划为主,2000年以后,随着新疆氮肥产能的逐年增加,新疆的氮肥产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状况,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的化肥流通趋势逐渐在新疆凸显出来。氮肥不再成为紧俏的农资消费品,而逐渐成为依靠化肥销售企业进行市场配置的农资。化肥流通市场逐步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过渡,原来流通体系加速分化调整,新的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2005年以前,新疆化肥流通企业的基本格局是:新疆农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独大,全疆各地都有分支机构和营销网络,业绩不菲。兵团农资公司近几年发展迅速,网络建设突飞猛进。兵团农业师各自为政,有自己的农资公司和市场,自成一体。
2005年后,随着氮肥产能的不断增加,新疆整体农业对氮肥的需求的饱和,新疆氮肥流通领域出现新特点:
1.一些化肥生产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终端销售网络。如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已在南疆五地州建立了17个销售部、20个门市部和近100多个零售网点。很多地州乡镇一级的供销社已经逐渐消失,变身为其他经营单位。而县级的供销社(农资公司)绝大部分已经破产或改制。生产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终端销售网络,有力地确保了企业生产的氮肥的市场占有率。打破了以前新疆农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化肥销售一家独大的局面,生产企业在化肥流通领域也逐渐具有了主动权。
2.氮肥消费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随着化肥市场流通体系的多元化发展,连锁、配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经营模式和营销方式不断被引入化肥流通领域,疆内一些有实力的化肥流通企业通过加强分销网络的建设和改造,逐步实现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不断加强对市场终端的控制力度。发展连锁经营是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进流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资连锁经营成为开拓化肥流通渠道的重要方式之一。
(一)新疆氮肥产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013年底将达到630万吨,供大于求的比例接近200%。新疆丰富的资源优势急需转化为经济优势,未来几年内新疆的氮肥产能建设将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是“煤头”氮肥企业,预计在2015年前后,新疆将成为全国的氮肥生产基地。氮肥行业将很快进入一个竞争更加激烈的时期。生产企业的成本、地理区位、营销模式、品牌、原料渠道、产品的科技含量等因素都将在竞争中凸显出来,决定生产企业的未来走向。
(二)新疆氮肥产业流通领域将会面临新一轮洗牌
新疆农资流通体系的格局是新疆农资集团农资有限责任公司一家独大,经销的各类化肥总量占新疆地方市场销量的60%以上。其次是兵团农资公司在地方市场占有20%的份额。兵团
农业师有自己的农资公司和市场,自成一体,其他地方农资公司难以大规模进入兵团市场。地州一级的农资公司在1998年国家化肥流通体制改革后的市场浪潮中已基本被淘汰出局,大部分破产,改制企业也受资金瓶颈制约举步维艰。
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大经销商要保持优势,必须利用原有的网络优势进行重组、改造,以提高其竞争力。创品牌建网络,走规模化经营的集团发展思路。以连锁配送、总经销、总代理等现代营销方式为手段,上联国内外生产商保货源,中联全区农资系统保网络,下联千家万户农民保市场,形成以连锁配送超市网络为龙头的大型流通产业集团。兵团农业师的农资公司将依托自由市场进一步作强,但不会做大。其他中小农资经销商在完全市场条件下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但不会有大的作为。生产厂的销售部门必须两条腿走路才能占据市场的主动地位。
(三)未来7年新疆农业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新疆将新增耕地面积1000万亩
农业每一步发展都会对氮肥消费产生影响。氮肥的消费在经历了快速的波动性增长以后,近年来的增长趋势开始变慢,但总体水平还是呈上升状态。新疆未来五年氮肥消费量有缓慢上升空间,预计到2015年氮肥消费量将从目前的183万吨上升到200万吨。由于新疆近几年加大了林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复合肥的需求有所增加,这将促使生产企业改变生产结构。
(四)塔里木油田公司应抓住新疆大发展的历史机遇,趁势而为,在新疆经济发展中确立氮肥产业的重要地位
在中央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环境下,石油化工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塔里木油田公司的化肥产业作为中国石油在新疆的重要企业,在新疆这一轮石油化工快速发展期,有理由担当重要角色。理由为:1.企业所在地多为贫困地区,当地政府渴望依靠石油及相关产业尽快形成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支柱;2.油田有较好的人才和技术支持;3.已有和在建的化肥产业已在南疆形成较为合理的产业布局;4.资源优势;5.“昆仑”品牌的美誉度;6.四地州的营销网络和一支熟悉市场能驾驭市场的营销队伍。在疆内新的氮肥工业竞争格局中,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1][3]张福锁.中国化肥产业技术与展望[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7,40.
[2]丘远尧.新疆五十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2.
F427
A
1671-6469(2014)03-0036-05
2014-05-13
李万军(1967—),男,长江大学在职研究生,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炼化销售部,经济师,研究方向:企业销售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