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抑郁人格与明朝灭亡

2014-03-30 04:00尤玉龙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崇祯皇帝人格

尤玉龙

(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崇祯皇帝抑郁人格与明朝灭亡

尤玉龙

(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兢兢业业,却成为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崇祯早期形成的抑郁人格导致了不恰当的做事方式,行事风格,最终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崇祯;抑郁人格;明朝

黄建东认为亡国之君崇祯帝是用人不当的悲剧结果,聂作平认为是崇祯帝的吝啬导致帝国的灭亡,还有观点认为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因素是崇祯帝的严重人格缺陷,也有不少文章在此方面进行过探讨,如颜丙震《崇祯帝的性格与明朝灭亡的探微》,秦爱叔《崇祯皇帝的性格缺陷与帝国灭亡》,阎崇年《大故宫》中也多次提到崇祯帝朱由检的性格问题,但只是强调其性格刚愎自用,过度猜疑,并未对其做出一个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心理历史学部分研究方法,从人格理论角度出发,着重分析崇祯帝童年抑郁人格的形成以及人格表现和对明朝命运的影响。

《荀子》云:“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意思是: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说:“播下一种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

心理学中,性格一般被界定为个体思想、情绪、行为与态度,其总称为人格。

人格可以影响一个人做事的抉择,从而影响他的事业。

一、崇祯帝童年抑郁人格的形成

抑郁人格又叫妄想型人格,指以极其顽固地固执己见为典型特征的一类变态人格,通常表现为:极度地感觉敏感,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荣誉感到紧张不安;自以为是,自命不凡,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惯于把失败和责任归咎于他人;同时又很自卑,总是过多过高地要求别人,但从来不轻易信任别人的动机和愿望,认为别人存心不良;不能正确、客观分析形势,有问题易从个人情感出发,主观片面性大。一般这类人,人际关系十分紧张,生活多不顺心。

抑郁人格发轫于一种特殊的家庭形态,这类家庭父母对孩子往往漠不关心,母亲对丈夫不满。她也许从未真正想成为一个母亲,因而感到孩子是束缚、累赘和自由生活的障碍,父母对孩子的淡漠或不加掩饰地表示厌恶感,以及经常外出,都使孩子萌生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从而孤独附身。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婴儿从脱离母体那一刻起,便在这个世界里全身心地接受刺激,环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他,一个人的性格,其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的童年。

崇祯帝的抑郁人格正是来源于他不幸的童年。据史书记载:“孝纯刘太后,庄烈帝(崇祯)生母也,初入宫为淑女,万历三十八年十二月生庄烈皇帝。已,失光宗意,被遣,薨[1]2337”。皇宫历来都是母以子贵,但是崇祯帝的生母反而是因为有了自己的儿子而遭遇到了他父亲(光宗朱常洛)的冷落。作为一个女人,她的感受是极度的失望,虽然对幼小的崇祯帝达不到厌恶的程度,但是她已明显感到这是一种束缚,是她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羁绊,时而会将崇祯帝冷落。而他的父亲朱常洛因不得他的祖父朱翊钧(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喜爱,生性懦弱,在崇祯帝的生母失去后才感到后悔。史书记载:“光宗中悔,恐神宗知之,戒掖庭勿言,葬于西山。”[1]2337崇祯的母亲都不被想起,他怎么能被父亲特别重视,待父亲探望他简直是一种奢侈。按照艾里克森①艾里克森将整个心理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在每一个阶段上都存在一种“危机”,顺利地度过危机是一种积极地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地解决。八个阶段分别是:基本信赖对不信赖(从出生到1岁左右);自律对羞怯与疑虑(1—3岁);主动性对内疚(4—5岁);勤奋对自卑(6—11岁);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单独(21—24岁);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25—65岁);自我整合对失望(晚年)。参见B·R·赫根汉著《人格心理学》第六章,海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张雨欣,陈仲赓著《人格心理学》第七章,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自我同一性危机理论,崇祯帝在他人生的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左右)和第二阶段(1岁到3岁),自我同一性危机都是消极解决,他获得的感觉是基本不信赖和疑虑的感觉。崇祯帝五岁便失去了生母,他的父亲先是让李康妃抚育崇祯皇帝,不久,李康妃生女,又让李庄妃抚育。幼小的崇祯真正感觉到没有亲生母亲的悲痛。史书记载:“(崇祯)帝五岁失太后,问左右遗像,莫能得。傅懿妃者,旧与太后同为淑女,比宫居,自称西太后,言宫中人状貌相类者,命后母瀛国太夫人指示画工,可意得也。图成,由正阳门具法迎入。帝跪迎于午门,悬之宫中,呼老婢视之,或曰似,或曰否。帝雨泣,六宫皆泣。”[1]2336崇祯帝内心深处体会到了失去母亲的痛楚,此时他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危机的第三阶段(4—5岁)和第四阶段(6—11岁),然而,他再一次消极地渡过了危机。他的内疚感和自卑感在内心深处变得更强烈了。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还部分地遗传了父亲的基因,他的父亲朱常洛并不受神宗万历皇帝的喜爱,在十三岁才出阁讲学,二十岁才被封为太子,举行大婚(明朝太子一般正式结婚为16岁)。而万历喜欢的是郑贵妃所生的福王朱常洵的婚礼“婚费三十万,营洛阳邸第至二十万,十倍于常之”[2]2416,可见二者区别之大。朱常洛异常懦弱,最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梃击案”,疯癫的张差进入东宫目的是打死太子,最后失败被抓。在朝堂上处理的时候,多位皇子皇孙也在朝堂上,万历皇帝对朱常洛说:“你有什么话都跟大臣说出来,别顾忌。”朱常洛说:“似此(张差)疯癫之人,决了便罢,不必株连。”又说:“我父子何等亲爱!外廷多有议论,尔辈为无君之臣,使我为不孝之子。”朱常洛的一席话使得崇祯帝内心深处感到的是不合实际,明显的自欺欺人。他幼小心灵感觉到的是父亲相当懦弱。根据精神分析的研究证明,一个孩子无论对父亲采取多么厌恶的态度,父亲的气质和行为模式都会在他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甚至可以这么说,父亲的一切会成为孩子天性的一部分。自然,朱常洛的某些抑郁气质遗传给了幼小的崇祯帝,致使他成为一个典型的抑郁人格者的代表。

二、崇祯帝抑郁人格的表现

抑郁人格形成由于环境的影响,特殊的家庭形态和个人独特的生存经验,造成了抑郁人格者种类繁多的生存模式,他们试图战胜自卑的方式不尽相同。其中之一是通过实现超乎寻常的抱负来达到目的;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超负荷,超时限的工作和全力追求目标来补偿自卑感。

崇祯帝是二者皆有之。史载:“然在位十七年,不迩声音,忧勤惕励,殚心治理。”[3]224崇祯帝一方面想使大明王朝重新兴盛,通过超负荷的工作来完成他的目标,补偿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连一天享乐的时间都没有,实属少见。

抑郁人格者“对爱情、性欲、荣誉、友谊、地位及财产永远不会感到满足”[4]84。

前五项崇祯帝都无法取得任何突破,因为他是皇帝,荣誉已经至高无上,后宫佳丽三千,爱情与性欲并不缺乏,地位已是九五之尊,普天之下,都是他的臣民,绝无平等,友谊已无从谈起。崇祯帝唯独对财产的重视非同一般,当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京城,打开皇帝的私人金库,居然有几千万两。目击者杨士聪《甲申核真略》叙述,从四月十日起,即有马骡等车辆不断装运各库银锭往西安。十六日更是以千骑计。据他观察,所载的内库“镇库银”,刻有“永乐”字号,每锭500两,每骑二锭(千骑则为一百万两),其他寻常元宝则打成包裹搭装在一起,不易辨认。估计白银总数是3700万两,黄金为若干万两。[5]1-9即使崇祯有了这么多钱,他仍然感到不满足,不舍得拿出一分钱解救前线危机。

因为古意是属于康美娜的,而守护康美娜的爱情是我毕生所愿。所以,每当我和二乐恰逢其会地出现在古意的风月场上时,二乐成了我突然出现的最好理由。

抑郁人格偏好孤守自我,不善合群,皆因亲密能力萎缩,自然不善于为他人着想,进而崇尚“孤独”。

袁崇焕曾向崇祯帝保证五年平掉辽东之事,在此期间,他还因减少军费开支得到过崇祯帝的嘉奖,但时间一到,崇祯帝便直接向袁崇焕下手,史载:“三年秋八月癸亥,杀袁崇焕。”[3]223崇祯帝的内心并不信任任何人,他的内心真正崇尚的是一种“孤独”的情感,因此,他不会为袁崇焕着想军事前线的艰难,也不会看他这几年经营辽东的些许成果,便直接将袁崇焕处以极刑。不但不为臣子着想,也不为亲人着想。当北京城被攻陷的时候,崇祯直奔寿宁宫,用宝剑直接砍向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并不认为他们是无辜的孩子。

抑郁人格情感根源是无价值感和在招人喜爱方面的无能。

崇祯帝在位十七年,更换了将近五十个首辅大臣。首辅在明末某种程度上相当于宰相的位置,平均一年三个首辅,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数字。当崇祯在北京景山自尽的时候说:“朕迩德藐功,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而无面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6]207崇祯帝因为在招人喜爱方面的无能,才导致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位首辅大臣,觉得没有任何一位可以信任的大臣,才会说出君非亡国之君,臣是亡国之臣的感慨。

三、崇祯帝抑郁人格对明朝亡国的影响

崇祯帝的抑郁人格影响了明王朝的命运。

首先,崇祯帝在任用军事指挥将领时,开始时往往表现得极其信任,优待有加,但到后来又翻脸不认人。如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等人。这导致前线战略大方针极度不稳定,时常变化,将士们无所适从。崇祯帝由于抑郁人格,对任何人都表示出极度的不信任。他即使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和“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但他的内心还是难以做到绝对的信任,这一切都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之情,和崇尚“孤独”,所以他屡犯兵家大忌,经常更换前线总指挥官,使得明朝战略方针极为不稳定,军心涣散,兵无合力,军队的战斗力未战先衰,屡战屡败,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种子。

其次,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表现为对财产的极度不满足,致死不肯拿出自己的私人财产,而是通过加派“饷银”的赋税方式来解决财政危机问题。饷银的加派由万历四十六年的200多万两增至1029. 9万两,增幅达五倍之多。这在历代财政上是极其罕见的,导致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广大农民及一部分中小地主成为了最明显的受害者。大部分农民逃离土地,成为流民或参加农民起义军,致使乡村“黄埃赤地,乡乡几无人烟”[7]601。财政危机不仅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加剧。中小地主不满情绪日益增高,导致了严重的阶级对立,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再次,崇祯帝的抑郁人格致使他信任宦官,导致君臣离心。崇祯登基不久,就迅速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但是崇祯的多猜忌,容易感情用事,很难完全信任大臣,将宦官重新启用。多位大臣劝谏,崇祯却回答:“苟群臣殚心为国,朕何事乎内臣。”[8]5240如张彝宪、高起潜等宦官均担任军事要职,但是宦官多不懂军事,并克扣军饷,冒领军功,致使军队怨声载道。宦官任军事要职不但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反而成为了大明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最后,崇祯帝的抑郁人格导致其对文官的极度不信任,十七年更换了五十个首辅大臣,客观上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力量,也削弱了自身的统治基础。因为明朝自朱元璋废除丞相后,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到了明中期,开始代行丞相职责。即使正德皇帝生性好玩,嘉靖皇帝爱好炼丹,万历皇帝数十年不理朝政,天启皇帝做自己喜爱的木匠工艺,大明帝国仍然可以正常运转。然而,崇祯帝的不信任,导致十七年更换五十个首辅,文官系统缺乏稳定,并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削弱了统治力量,从而加速了大明王朝的灭亡。

[1]张廷玉,等.明史:第14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张廷玉,等.明史:第12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张廷玉,等.明史:第24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劳埃德·德莫斯.人格与心理学潜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王家范.明清易代的偶然性与必然性[J].史林,2005(1).

[6]张廷玉,等.明史:第23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7]周一良.新编中国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8]张廷玉,等.明史:第350卷[M].北京:中华书局,1974.

[责任编辑:焦玉奎]

尤玉龙(198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齐齐哈尔大学文史学院201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K248.3

A

2095-0063(2014)01-0123-03

2013-08-23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4.01.031

猜你喜欢
崇祯皇帝人格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浙江图书馆藏崇祯刻本《萍社诗选》述介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皇帝怎么吃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有君无臣”论:明清之际崇祯君臣的历史评价与君臣观流变
崇祯朝“钦定逆案”三题
漫画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