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德顺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探讨
●潘德顺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一种基本的组织形式和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现象。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学生开小差,说闲话,不能集中精力;有些学生逃避学习,形同旁观者,不主动参与合作;而有的学生能力较强,包揽一切,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不能和其他学生友好相处;还有的小组不能充分利用时间,探究进行不下去;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组间交流很少,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只注重做表面文章、分组不科学、时机不当、规则不明、时间不足、评价不全等,都已经制约了“合作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这些都是无效合作学习的表现。
我们试从教师、学生、媒体、技能、师生关系等五个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互相协作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多说,多做,多活动,教师不仅要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而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停留在表面上的轰轰烈烈,不能深入下去而流于形式。学生会出现思维参与不足,小组内成员发展不均衡,组内成员争论不休,造成浪费时间和精力等现象;有时还可能出现小集体主义的倾向,造成组间讨论交流的不畅;另外各小组在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竞争,也容易产生一些摩擦,影响各组的学习效率甚至伤害成员间的情感。所以,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课堂的策略,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一)正确对待“学习”与“非学习”的喧闹声
合作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动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传统讲授式要求学生安安静静听自己讲课的思维模式下走出来,鼓励各小组展开积极的合作学习,如果所有学生都“鸦雀无声”,不敢或不能发言交流,那说明教师没有把问题交代清楚,或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喧哗吵闹并不可怕,问题是要弄清楚,这种吵闹是来自学习任务的讨论,还是与学习无关。如果与学习无关,教师应果断制止,有时,即使正在讨论问题,但如果噪声太大,干扰到别的组,甚至小组内一个同学已经听不到另一同学的发言,教师就有必要进行干预。因为这种环境是不利于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的。
(二)提出明确的合作学习规则与要求
在合作学习一开始,教师就应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行为,提出一些明确的规则与要求,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你所期望的,哪些行为是有价值的,而哪些行为又是我们应该避免的。如:当对方发言时,其他人应保持安静并注意倾听;当教师对全班讲授时,小组活动应先停下来,全神贯注于老师的问题;如果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应心平气和地与对方探讨,而不是大声争吵;当个人完成学习任务时,应主动帮助组内有困难的同学,多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愿望。小组中每个人都必须从小组整体目标达成出发,而不是自己完成任务后,便开始与同伴说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三)引入评价机制,积极引导合作行为
首先,对那些合作行为与自己期望相符的小组应当及时进行表扬,以巩固这一良好的合作习惯与氛围,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小组树立一个可以学习的模范。其次,利用对小组合作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的合作行为。合作学习是以团体评价为特征的,这种团体评价关注的应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成绩。对于课堂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不大声喧哗,且受过多次表扬的小组应在评价中有所体现,哪怕一句简短的评语或一项被特殊认可的分数,都会给学生强化自身管理以暗示,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学生之所以会置身小组之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对小组目标达成有什么价值,感觉不到自己能做什么贡献。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开始时即应该根据学习内容,由组内同学确认,或由教师为每个组员选定一个适当的的角色,这样既明确了角色分工,又强化了学生的个体责任。
一定的角色总是和相应的责任相联系,有了角色也就明确了自己的任务,学生们就会形成角色的定位,也会感觉到这个实验或这件事缺他就会完不成,就会体验到自己在小组中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缺我不可的。
(一)合理确定小组的规模
一个小组到底采用多大的规模,既要看它能否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法和充分交流的机会,也要看它能否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组的规模小,虽然可以提高学生个人的责任意识,但却达不到小组间充分互动交流的目的;小组的规模太大,会降低合作学习的效率,教师很难控制。从实践来看,一般以4到6人为宜,以4人为最佳,美国教育家杰克布斯曾明确指出:“一般而言,不论从教室管理的角度,还是从学生学习方面看,四人小组都有许多便利之处。”
(二)科学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小组,既要依据学生共同的兴趣、特长等个性倾向,使其“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差异,让每名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做到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同时还可以适当考虑地理位置、家庭环境等因素。让每个人的价值和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使小组合作学习互动增值,互补共效。
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个性特征分类,分组时均衡配置,使各组男女比例均衡,学习基础和能力水平等方面大体相同,最大限度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帮互学,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在小组活动中,如果发现某一小组成员讨论不积极,经常有同学开小差等情况,可调入一名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参与,以带动整个小组活动。
(三)小组成员的角色与责任
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潜能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前为小组成员设定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拥有不同的任务。以科学学科为例,每组应当选一名组长,一名材料员,一名发言员,一名记录员。每一名同学在拥有这种角色的同时又是一名实验员。这样既保证学生们在实验时要承担自己的责任,同时又另有工作。组长要负责全组实验时所出现的全部情况:组内同学实验时安排先后顺序,组织组内同学进行讨论等。材料员主要负责材料的取送、保管、实验时使用材料的安全等。记录员要负责将同学们实验是怎样做的以及看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下来。发言员要把实验现象、发现的问题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共同结论汇报给老师及同学们。其它学科可以参照这种分工确定每个成员的不同角色,或对成员编号,在确定了角色和责任后,教师可以考虑由学生自己选定喜欢的角色和责任,也可以由组员来确定每位同学的角色和责任,还可以由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配,更重要的还要根据学生们角色承担的表现进行周期的轮换。
有了这样的角色分配,每个角色又有了自己的任务,这就为有效的合作学习奠定了基础。坚持这样的培养与训练,就能不断地增强孩子们的角色意识,使每个同学都体验到自己对于小组的价值。
(四)设立小组标签
建立小组后,小组成员应设立小组标签。小组标签能创造组内的和睦和友情。小学生需要同伴的赞赏,更需要能感受到他们是属于同一个组。所以,建立小组标签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让学生选择小组的名字,制作组旗,写上小组的祝贺语和口号。这样,有助于小组凝聚力的形成。
在教学中以电教媒体为“镜”,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以录音机为镜,可以鉴“听”
“听”是学习的基础,是获得信息的主要手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通过视听觉所获取的知识占全部知识的80%以上。所以,一个会学习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由于年龄特点,小学生只注重自己的意愿和表现,而不能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利用录音机这一常见、易操作的电教媒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听的习惯。在小组讨论时,利用录音机把整个讨论过程录下来,待小组讨论完后,先请小组内一个同学复述各个同学的发言内容或观点,并请小组内其它同学评价其发言质量,然后再播放录音与之复述的相对照,查漏补缺,哪些地方没注意听,为什么没注意听。学生总结出听的习惯:1.倾听时要注视老师或同学的眼睛,集中注意力;2.抓住关键的信息;3.在别人发言时不加评论或反驳,等对方说完后再提出问题,或纠正错误。
久而久之,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听的习惯,小组讨论时,只有一人发言,其它同学竖起耳朵仔细倾听,生怕漏过每一个细节。
(二)以数码相机为镜,可以鉴“说”
“好,下面我们分组讨论。”老师一声令下,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嗡嗡声不绝于耳。再看小组内的学生,一个学生没说完另一个学生打断他的话抢着说;一个同学东张西望,对自己小组内的讨论内容心不在焉,反而热衷关注其它组的同学表现,不时举手报告老师“老师,XXX同学在那儿玩呢,没有讨论。”;一个同学胆子小,只听其它同学说,轮到自己时不敢说。这是小组讨论中常见的情景。这种无序低效的小组讨论大多是因为学生不会讨论,没有掌握讨论的方法。为此,我们把学生小组讨论时的情景用数码相机拍下来,连接至屏幕让学生观看、分析、比较:在小组讨论中应该注意什么?什么样的讨论才是真正有效的讨论?学生面对镜头中的自己能够深刻反思,老师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最后学生们总结出讨论时应该注意五点:1.讨论时从一个同学开始,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顺序轮流发言;2.一个同学发言时,其它同学要仔细倾听,不能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尊重别人的意见;3.发言内容要围绕主题;4.发言时声音不能太大,只让本组内同学听到就可以了,声音太大会影响到其它组同学;5.小组同学要认真倾听,不能分散注意力。
(三)以投影为镜,可以鉴“写”
如何做记录,什么样的记录才算是一份好的记录?没有标准,学生心中也不够明确,为此,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投影,让学生明白“记录”怎样写,写什么?选择书写认真、规范、记录详细、认真的同学到台前展示自己的记录,并汇报记录时自己的想法和应注意的细节。因为有榜样有示范,有章可循,学生们明确了如何做记录,记什么,需要注意什么。学生归纳出了四点要求:1.书写规范、认真;2.注意整理归纳学生的发言,择其要点记录;3.对于实验,则要把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结果以及可能影响到实验的条件记录清楚;4.不能及时记录的可请小组同学帮助,最后补充。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合作技能的欠缺是制约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合作学习需要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等合作技能,这些技能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与训练。
一般来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要掌握三种类型的社交技能:1.组成小组的技能,包括向他人打招呼问候,介绍自己,介绍别人等;2.小组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表达感谢,对别人感谢作回应,注意倾听他人谈话,鼓励他人参与,用幽默活跃气氛等;3.交流思想的技能,包括提建议,对别人建议作应答,询问原因,说明原因,有礼貌地表示不赞同,对别人不赞同意见作应答,说服他人等。为此,可以安排适当情境,让学生进行有计划的合作练习,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同别人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平等愉悦的学习气氛、开放自主的学习内容,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想敢说敢问敢做,在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体验探究的快乐。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不受时空的限制,不拘泥于形式。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留言,一封短信,一份作业评语,都可以作为我们评价学生的形式和工具。要注重评价过程中学生个体的差异,正确判断每个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真实状况,并为其提出个性化的评价建议。
(责任编辑:刘君玲)
潘德顺/江苏丰县人民路小学,中教高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徐州市拔尖人才,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