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永刚
(作者系湖北省南漳县委组织部长、县委党校校长)
湖北省南漳县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四抓四逼”机制,出重拳,用猛药,大力整肃干部作风,夯实南漳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基础。
南漳县委把加强干部思想理论武装作为首要任务,千方百计把干部逼向书本。一是变“软任务”为“硬目标”,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干部的特点,分别量化学习目标任务,对干部的学习记录、学习心得体会和理论调研文章在数量上提出要求,从质量上明确标准,督导党员干部争当学习型干部。二是变“软管理”为“硬约束”,增强学习的实效性。南漳县委建立健全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干部调训培训制度、干部在职学习制度等基本学习制度,采取专题研讨、专家讲座、先进人物作报告、观看录像、分组讨论、实践考察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理论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是变偶尔学为常态学,保证学习的经常性。健全和完善干部“述学、评学、考学、督学”制度,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考核、有成效。通过经常性的考学督学,保证学习的经常性。四是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把学习情况作为领导班子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在全县树立支持学习、鼓励学习的用人导向。
南漳县委倡导实干作风,将机关干部逼向基层,逼向一线,让干部多一些务实少一些虚浮。一是搭建平台,让干部才华在一线施展。疏通下基层的渠道,创造到一线的机会。为此,南漳县抽调120多名干部到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民生工程、城建城管、维护稳定、应急处理等一线实践锻炼。从县直单位选派20多名年轻干部到乡镇任职,选派184名县直机关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推动干部将目光聚焦到一线、身心下沉入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二是加强管理,让干部业绩在一线考评。实行一线干部目标责任制,做到人人肩上有指标、个个身上有压力;完善一线干部考评办法,全面考察干部在一线的表现;建立一线干部诫勉谈话、末位淘汰制度,先后有5名干部因作风不扎实、工作不胜任、实绩不明显,被诫勉谈话或调离一线。三是优先提拔,让干部在一线成长。南漳县委明确规定:同等条件,优先提拔使用有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重要部门、重要岗位出现空缺时,优先使用一线干部。以此形成一线长才干、一线出干部的良好导向,促使干部在落实任务上抓铁有痕,踏石有印。
南漳县委引导干部在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上下功夫,把干部逼向创新,着力打造创新型、开拓型干部队伍。一是建立驱动机制,让干部愿创新。在全县深入开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讨论,引导干部大胆挑战传统习惯,突破旧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先后提拔重用13名在城市管理、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作出开拓性、创造性成绩的干部。二是提升能力素质,让干部善创新。开展以争创学习型领导班子、争做学习型党员干部为主要内容的“双争”活动,引导干部加强理论武装,培育创新理念和创新思维;组织干部到珠三角、长三角地区考察学习,邀请经济发达地区的领导干部和高校教授到南漳举办解放思想专题讲座;开展县委常委联系镇、县直部门联系村“双联”活动,推动机关干部进企业、下农村、入社区,向基层学习创新,向群众学习智慧。三是营造宽松环境,让干部敢创新。倡导“偶犯错误的‘鹰’永远要比永不犯错误的‘鸡’强”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支持探索、褒奖成功、宽容失败的氛围。
南漳县委出重拳惩治散漫之风,大力倡导和培育团结向上、纪律严明、守岗尽职的良好风气,把干部逼向自律。一是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散漫”标准。制定治理“散漫”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不遵守上下班纪律,离岗、串岗、外出不请假;工作时间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会风不严,缺席、迟到、早退、顶替开会;班子不团结、不民主,软弱涣散;贯彻上级决策部署不坚决,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等30种散漫行为,为治散提供了界定标准和认定依据。二是加强监督约束,防止“散漫”行为。综合运用组织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方法,对干部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的严密监督,使散漫干部无处藏身。对各镇(区)、县直单位机关纪律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了突击检查;开展值班人员到岗到位情况随机抽查;对县直单位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和民主评议;在南漳新闻网、南漳电视台等媒体,公开曝光干部的自由散漫行为。三是健全问责机制,追究“散漫”干部。已先后有30名干部受到了批评教育、4名干部待岗学习,以上理念与措施给干部思想带来了极大震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