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霞,李 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15)
城镇体系(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互相依存的城镇的集合。[1]城镇体系包括等级层次结构、内部结构(规模结构、职能结构、空间布局结构)和功能三个方面。而城市体系空间布局结构又是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和职能结构在区域空间上的投影,也是区域自然、经济、社会条件空间分布的表现形式。[2]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增强区域内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区域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城市自身的发展,同时可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省会郑州为中心,包括开封、洛阳等17个省辖市,济源1个省直管市,20个县级市,88个县,1011个建制镇的城镇体系结构。但在实施“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要想真正实现“中央将城镇化发展作为未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希望通过城镇化建设,逐步实现农民市民化,扩大内需,拉动消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明确要求,就需要解决当前河南城镇空间布局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则必然影响到这两大“规划”的落地实施,也将失去中部地区区域发展“示范区”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
因此,本文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两大“规划”落地实施的新形势下,以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等空间分析手段,解析河南城镇空间布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继而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河南省城镇地域空间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步伐,推进两大“规划”落地实施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河南古为豫州之地,故简称“豫”。而豫州位居九州之中,故又有“中原”、“中州”之称。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古城镇发展历史悠久。
在技术条件不发达的古代,受取水方式、交通工具等技术条件的限制,河南古城镇主要呈现沿黄河、洛河等北方自然水系和人工渠道分布的不均衡格局。
随着交通技术的不断发展,20世纪初京汉铁路和陇海铁路先后通车于河南省,加上20世纪中叶以后更具灵活性特点的公路的建设,使河南省城镇空间布局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但由于不同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同,使GDP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许昌、郑州、洛阳东部、漯河大部、南阳南部等地区的城镇规模得以大幅度扩展。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各地市城镇的数量朝着相对均衡合理的方向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各地市地域条件的差异又使得其分布原则各异。当然,影响河南省城镇布局的因素除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之外,交通网的进一步完善、政府行政管理的需要以及地形的影响等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
1.城镇地域空间发展不均衡
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城镇规模与数量等各个方面对比分析,河南省城镇空间布局呈现出不太均衡的特征。由于受自然条件、区位优势、历史发展、经济基础、能源开发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等因素的影响,河南省中部、豫北以及豫西城镇发展速度快,城镇数量较多,而豫东、豫南、豫西南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缓慢,城镇密度较低。若只考虑面积因素,在全省16.7万km2的土地上,设市城市共有38座,全省设市城市平均密度为2.28座/万km2。其中中原城市群地区设市城市共有23座,其城市平均密度为3.92座/万km2,而豫东的商丘、周口、驻马店三市城市平局密度为1.33392座/万km2,豫南的信阳、南阳两市城市平均密度仅为0.45座/万km2。
从城镇化水平来看,近些年虽然河南省城镇化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河南省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13%),且各地区城镇化差距明显。[4]从大的地域范围来看,沿着中原城市群地区的东部边界、东南边界和南阳的北边界一线,以西以北的中原城市群地区、豫北(濮阳除外)和三门峡等地区的城镇化水平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以东以南的黄淮四市、濮阳和南阳等地区城镇化水平均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5]
2.城镇空间呈密集型分布
先选取比例尺为1∶210万的河南省政区图[6],然后在GIS软件mapinfov8.5中进行地理坐标配准。以省会郑州市作为测算中心,首先分别测量出其余37个城市到郑州市的距离(ri),然后根据城市体系空间布局分形特征理论,求出平均半径Rs(如表1),再将点(Rs,S)绘制成Ln(S)-Ln(Rs)坐标图[7](如图1)。
图1 河南省城市体系随机集聚特征
从图1中可以看出,以郑州市为测算中心时,河南省城市体系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形几何特征。经计算获得河南省城市空间分布的集聚维数D=1.642,测定系数R2=0.956,说明河南省城市分布集中程度比较高,城市体系的空间地域分布属集聚型。
3.城镇空间结构呈现出由点—轴系统向网络化发展的格局
城镇空间分布的发展演变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而目前河南省城镇空间布局处于扩散阶段,即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了点—轴系统。由东西走向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以及310国道组成的复合交通线沿线分布有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5个省辖市及义马、偃师、巩义、荥阳等县级市;南北走向由京广铁路、京珠高速以及107国道组成的复合交通线沿线分布有安阳、鹤壁、新乡、郑州、许昌、漯河、驻马店、信阳8个省辖市及卫辉、新郑、长葛等县级市。这两条十字形的复合交通线不仅是河南省的交通主动脉,也是河南省城镇、经济分布的主动脉,沿线分布的省辖市占全省省辖市的71%。如果再加上京九、焦枝等六条主干交通沿线,这个交通带分布了18个省辖市、11个县级市和56个县城,集中了全省约80%的城镇人口。
而那些位于主要的省道、县道、管道线以及主要河流沿线的相互间各种联系比较密切的小城镇则构成了城镇体系网络的支脉。这些不同走向的城镇主动脉和不同级别的支脉互相交织,形成了河南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布局。但是,目前河南省的城镇网络还处于比较低级的阶段,特别是豫东、豫南、豫西南等地区城镇密度相对较小,网络支脉还发育不够。
4.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明显
城市群是在城镇化过程中,在城镇化水平较高的特定地域上,以区域网络化组织为纽带,由若干个密集分布的不同等级的城市及其腹地通过空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区域系统。中原城市群是以郑州为中心,以洛阳为副中心,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地区性城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8]特别是2012年11月,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城市群集聚效应更加明显。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分布相对密集,城镇化水平较高。在占全省35.3%的土地面积上集聚了全省60%的设市城市,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水平9.3个百分点。且中原城市群地区城镇呈集聚型空间布局,以省会郑州市为核心,沿各种主要交通干线向外扩展,且具有较为明显的圈层空间分布特征。
目前,“中原经济区规划”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落实推进、河南各级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形成、信息的快速传导与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对河南城镇空间结构产生导向作用[2]。着眼未来,河南将逐步形成以郑汴大都市圈为经济发展高地,以各级中心城市层为依托,以现代交通体系为轴线的城镇体系空间网络格局。
1.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构建郑汴大都市圈
中心城市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区域经济未来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和集聚地。郑州市是河南省的首位城市、中心城市,是中原发展的领头羊,在河南省城镇体系中位居一级网结,起着重要的空间组织作用。
随着2013年3月国务院对《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 (2013-2025年)》的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我国首个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同时随着郑汴电信同城、金融同城以及交通同城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以及2011年《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中原经济区建设若干意见》中对郑汴一体化作为都市核心区的概念的确认,郑汴一体化进程将加快步伐。
河南省要以此为契机,构建以省会郑州为核心,以与其联系密切的开封市、中牟县、新郑市、荥阳市、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为节点,以各种各级交通线路和通讯线路为网络的郑汴大都市圈,形成网络化与极化共同发展的都市圈空间结构。郑汴大都市圈作为河南省城镇体系的核心辐射源,其产业结构要向高级化和服务化发展。同时,要把郑汴大都市圈周边逐步建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产业协调、优势互补、特色各异的卫星城市带,不断完善其内部网络结构。
2.充分发挥交通网络优势,推进城镇轴带扩展
未来几年,河南省将形成由焦柳、京广、京九、运城—三门峡—襄樊、郑州—重庆五条南北向铁路线组成的“五纵”和陇海、侯月新菏、西安—合肥、洛阳—漯河—阜阳、山西中南部煤运通道五条东西向铁路线组成的“五横”共同构成的铁路网。同时,在京广铁路、陇海铁路既有“十字交叉”的基础上,石武、徐兰铁路客运专线的建设将在郑州形成全国高速铁路客运“十字”新通道,形成“双十字”。而在以郑州为中心,以京珠、连霍为骨干的“米”字形高速公路交通网的基础上,随着焦作—平顶山—桐柏、洛阳—南京、永城—登封、南乐—林州等高速公路的建设和通车,河南省的公路网将越来越密集和完善。应充分利用河南省内所形成的铁路网和公路网,在原有城镇空间布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由沿黄河东西向的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以及310国道的城镇带和纵贯南北京广铁路、京珠高速、107国道复合组成的城镇带共同构成的“十”字形城镇带。积极推进沿新乡—焦作—济源—洛阳—平顶山—漯河—周口—阜阳一线和由312国道与宁西铁路复合而成的“两轴”城镇的发展。
3.着力培育城镇新“网结”,不断完善城镇网络
城镇体系会随着时间而发生阶段性变化,且某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都可能通过相互作用而影响城镇体系,如新交通线路的布局、区域经济的发展等对城镇的产生和发展起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河南省各级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形成,信息的快速传导与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将对河南省城镇空间布局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2]。随着郑渝高铁、宁西复线、运十铁路等快速交通的建设和通车,其沿线城市将会迅速发展,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新城镇。它们将成为河南省城镇网络中的重要网结,将进一步完善全省城镇体系网络结构,优化城镇空间布局。着眼未来,应加快发展地区性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县城建设,培育一批有产业支撑的中心镇,逐步形成以郑汴大都市圈为中心,洛阳为副中心,其他省辖市和省直管市为骨架,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依托,空间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4.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城镇体系规模结构
城镇化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近些年河南省城镇化进程较快,其增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城镇化总体水平依然较低,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河南省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不尽合理,核心城市的中心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发展水平差异明显,城乡差别有进一步扩大的迹象。[9]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来说,新型城镇化是其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动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城乡统筹、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健康可持续的城镇化道路。[10]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征是资源要素的集聚和优化配置。
2007年5月,温家宝总理明确指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2013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23条专门阐述“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决定》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11]这些重大决策,都为中小城镇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区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优化,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河南省要因地制宜,渐进地推进新型城镇化。科学把握城镇化的速度和节奏,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在城镇化进程中,一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共进,共同肩负起城镇化人口转移的重任,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体系规模序列结构。二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合理有序流动或就地转化,真正实现农民市民化。三要实施集约经营。注重规划,明确城镇发展方向和空间扩展方式,设计城镇空间布局结构,保护基本农田,优化土地利用配置。[9]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布局将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许学强,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郭志富.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与功能优化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3]乔家君,常 黎.河南省城镇发展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J].人文地理,2007,(1):73-76.
[4]刘静玉,刘玉振,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格局演变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5):143-147.
[5]吕可文,苗长虹,等.河南省城镇化空间差异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3):69-72.
[6]杜秀荣,唐建军.中国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4.
[7]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J].地理研究,1999,(2):171-178.
[8]李克强.开启河南城镇化发展新路子[EB/OL].新华网,2013-01-29.
[9]王发曾.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化之路[J].经济地理,2010,(12):1972-1977.
[10]彭红碧,杨 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10,(4):75-78.
[1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3-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