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新
(当涂县太白镇第一初级?中学, 安徽 马鞍山 243181)
初中地理“类似概念”教学中的困惑与设想
王祖新
(当涂县太白镇第一初级?中学, 安徽 马鞍山 243181)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类似概念”太多,教师不可回避;“类似概念”是初中地理课堂和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对待;“类似概念”容易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困惑,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对于怎样直面与解决“类似概念”的困惑,提出在教学实践中的对策与设想。
类似概念;初中地理;困惑与设想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大洲与大陆、岛屿与半岛等相伴出现而又类似的概念,数量较多,避之不及,有时必须面对,教师经常犯难。笔者在教学中深感这些“类似概念”容易模糊但又十分重要,给地理教学带来许多困惑。
笔者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类似概念”是指在内容、特征、范围、字形、读音等方面相同,或者相关,一般认为其存在特定联系、容易造成混淆的地理概念。所以,初中地理“类似概念”的显著特征是:①概念间必有联系。②概念的内涵相同、相似或相关。③易造成混淆。笔者经过认真思索与整合,将其归为五类:其一,内容相同的“类似概念”。如台风与飓风。台风和飓风都是指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的热带气旋,只是因发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称。出现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国南海的强烈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东部的则被称为“飓风”。再如湖与泊,河与江等等。其二,集合类的“类似概念”。两者同属于一个大的集合,但二者之间有母子集的关系。如大洲与大陆,两者同属“陆地”集合,但一般而言,大陆隶属于大洲,如澳大利亚大陆隶属于大洋洲。像此类型的还有很多,例如,洋与海,边缘海与内海,拉丁美洲与南美洲,我国的西部地区与西北地区等。其三,内容交叉的“类似概念”。如西亚与中东,中东偏重于人文概念,巴勒斯坦、以色列和西亚的阿拉伯地区被称为中东。可见,两者在领土范围上有交叉的部分。还有远东与北亚,北美与欧美等等。其四,内容相关的“类似概念”。如岛屿与半岛(都与海洋相关),地形与地势(都与地表相关)。其五,读音相近的“类似概念”。如陕西和山西等。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类似概念太多,几乎每一堂课都会遇到,作为一名地理教师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笔者经过长年的教学实践与观察,发现在初中地理“类似概念”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以下困惑。
1.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不利于对“类似概念”的吸纳
初中学生生理上正处于提速发育的阶段,好奇心与表现欲都强,但在学习上重简单记忆与直觉思维,缺乏细致观察与比较性记忆的品质,表现为对“类似概念”的辨别与认知弱,再加上刚刚接触地理,兴趣和窍门急需引导与教化,这一些都不利于对“类似概念”的学习与把握。因为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其既有学习的强势所在,也必然有其弱势行为,只能慢慢来。但是有些学生不以为然,一错再错;有的教师缺乏耐心,强行填鸭,造成了一些学生学习兴趣的挫败。
2.教师蜻蜓点水般处理“类似概念”
通过多年的教学观摩,发觉有的教师在涉及“类似概念”时,采用蜻蜓点水的办法轻轻带过,或干脆不讲。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不作为”或“欠作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个别教师误以为区区几个“类似概念”根本算不得什么,对整个一堂课的知识结构影响不大,殊不知,学生到头来一头雾水,似懂非懂,受伤害的是学生。如在讲授“高寒的青藏地区”时,很有必要探讨青藏地区与青藏高原的异同,而且这两个“类似概念”要反复出现,回避不了,但是有的教师竟然回避了。学生有时是为师者最好的老师,他们在涉及“类似概念”的疑惑时往往问得很经典,令老师发怵。
3.教师模糊或错误处理“类似概念”
笔者在听有的教师的公开课时,发现“类似概念”被拎出来了,但解释得很不清楚,听后更加疑惑,甚至有的教师在解释“类似概念”时出现原则性的错误。如远东与北亚,这两个“类似概念”间的内涵既有差异也有交叉,要结合地图才能交代清楚。但课堂上出现的情况会令人啼笑皆非。
学生:“老师,什么是远东?”教师:“远东就是更远的东方,例如北亚。”
4.教师遇到争议的“类似概念”时勉强作答
地理学界有很多争议的概念,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类似概念”的区别很难分辨或界定。如“荒漠化”与“沙漠化”,这两个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常见,有些教师往往等同看待。其实,荒漠和沙漠是两个含义相似,实质不同的概念。在自然地理学中,凡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巨大、植被稀疏贫乏的地区都称为荒漠,意为荒凉之地。沙漠即沙质荒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类型。沙漠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布各种沙丘。教师对涉及到的类似概念自己首先要搞清楚。
笔者工作近三十年,遇到过一系列“类似概念”的冲击、困惑和无奈,在对待“类似概念”时做过预案、反思与总结,积累了一些看法。
1.回避不掉,就认真面对
初中地理中的“类似概念”非常之多,地理课堂不可回避。譬如,节气与季节,天气与气候,汛期与洪水期,水力资源与水利资源,断裂与断层,领土与国土……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易混淆,这是教学的障碍,若不扫除,聚少成多必将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与兴趣。教师要直面困难,敢于破冰。
2.寻找与预设,要有预案
教师在备课时对“类似概念”要做有心人,好学钻研,要寻找教材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类似概念”,查阅资料,精心准备,最好对每一组的“类似概念”建立预案。在设立预案时既要针对概念间的困难性与不确定性做出合理正确的解答,又要考虑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对“类似概念”的态度与理解的难度。做到每一堂课有一篇关于“类似概念”的预案,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有备无患。要利用多媒体的平台,把“类似概念”汇集、整合与配对,制成PPT等课件,化深奥为浅显,使迷惑变明了,让潜藏的概念走向前台,为地理教学所用。
3.借助教研团队的力量
单个教师的力量毕竟有限,作为一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免不了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困惑,在“类似概念”的教学上也不例外。此时,借助校地理教研组和市县教研室的平台,发挥地理教师整体的力量,适时请教地理专家等,都能使问题与困惑迎刃而解。一方面,自己要主动走出去,在地理专家和知名教师那儿寻找养分,吸纳新鲜知识,如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聆听各种地理讲座等;另一方面,利用各类新媒体来排疑解惑,譬如,《地理教学》QQ群是全国范围的地理教研团队,有的教师把平时在地理教学中遇到的一些疑点或带有前瞻性的问题发到群里,供广大教师交流讨论,集思广益,不失为一大妙招。一般的困惑与疑点在教研组就能快速解决,对营造地理教研氛围至关重要。
4.关注前沿注释,做好记录
对于“类似概念”能自行解决的就解释清楚,尚待界定或不确定的留待以后解决,但作为一名地理教师要不断“充电”,广学博纳,时刻关注地理学和相关学科的前沿发展,寻觅“类似概念”的最新解释,不能僵化,同时要做好记录,留待他用。
5.发动学生探讨,以此激趣
对于一些“类似概念”教师完全可以设一个局,留给学生交流探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探究或上一两节“类似概念”专题课,来深化理解。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思考探究,既提高了认识,又激发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对学生的后期学习与终生探究都有帮助。
总之,初中地理“类似概念”是课堂教学和地理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马虎不得。采取认真有效的方法消除其带来的困惑,使“类似概念”清晰化,使学生不再迷茫是当务之急。这样,既能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又能塑造完美的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