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红
(赤峰学院 外国语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的不断加强,相当比例的大学与国外大学或科研机构通过科技合作、交换留学生以及师生互访等方式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在交流活动中所出现的最主要的问题便是交流障碍,特别是口语交流,大部分学生无法清楚准确地运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因不具备英语会话能力而结结巴巴;有的在交谈中不知道该怎样说而无法使交谈继续下去;还有的因不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习惯而“自造”出英语句子,让听者难以理解.而学术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研究活动.不能清楚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无法使交流活动进行下去,更不要谈从中获得的思想上的激励和启发了,这就极大地降低了我国大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尽管我国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国学生的差距不大,在某些方面甚至占据绝对的优势.而文献的研究表明,类似的交流障碍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生身上,甚至在研究生,博士生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我们的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了英语学习,到了大学阶段,已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丰富的句式句型,同时也具备了深厚的语法知识.但遗憾的是,这其中的绝大部分知识都仅限于纸上谈兵,又因为文化背景知识的匮乏而导致所学语言与实践和实用严重脱节,这也是造成交流障碍的最主要的原因.那么要克服这种障碍,就需要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过程中,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大语言技能训练的比例和比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地实景的学术交流活动,让学生们在常规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锻炼和培养学术交流能力,并不断探索和研究适合我国大学生语言习得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教学中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大有裨益.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已得到了广大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这种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发展,其宗旨是“在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也就是说“用语言做事”(doing things with the language).该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主要是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而不是从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中获得的,也不是单向地学习语言知识所积累的结果.为了实现在“用”中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深入研究教材从而确定学习目的,并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讨论甚至争论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而对于学术交流(Academic exchanges)的理解,一般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学习者参加,为了交流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和研究的活动.比较这两种活动的流程就不难看出其所具备的诸多共性,也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法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的学习方式,不但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认知能力,积极调动了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掌握、应用目的语,真正地做到了在“用”中学,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成功克服长期存在的交流障碍.
众所周知,学习和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会因缺乏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和氛围而导致语言知识的单调记忆和枯燥训练,从而降低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并最终影响到学习效果.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工作者们都知道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兴趣可以促成良好的学习情绪,进而激发分析、理解、创造等能力,并未持久学习提高充足的动力.而任务型教学法中为学习者量身定做的各种学习任务活动就起到了完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因为每个学习者都成为任务的完成者,都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参与者,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坐享其成者,因为要参与其中就得行动起来.不仅如此,在完成这各色任务活动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需要进行独立思考,并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但培养了学习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实践能力,还锻炼了学习者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极大地发挥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如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就成为教育工作者们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我先简单地概括一下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步骤:首先要确定教学任务的目标,一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二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然后就是根据这两个目的设计任务的内容,也就是让学生们“做什么”.之后便是安排实施任务的程序,即在履行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可以理解为让学生们“如何做”.第四个环节是材料的输入,就是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这些材料会让任务的执行更具操作性.第五步是确定教师和学生在任务中所担任的角色,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也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最后一个步骤便是情景的设置,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境,以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等.
下面,我就以大学英语专业所开设的《英美诗歌导读》课程中所选的约翰·邓恩所著的代表诗作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一下任务型教学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运用.
本次的教学任务是学习和掌握17世纪初英国玄学派诗歌的代表人物约翰?邓恩的代表诗作《赠别:莫伤悲》A Valediction:Forbidding Mourning,本次教学任务的目标一是通过学习、分析和研究这首诗歌从而掌握玄学派诗歌的主要特点以及诗人的爱情观;目标二是在准备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需运用相关诗歌理论术语进行演示和展现.
确定教学目标之后便是根据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设置任务的内容,再依据任务内容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负责一项具体的任务.在准备学习这首诗歌之前,就布置好任务和分好小组,以为学生们提供足够的准备时间:
组一:诗人约翰·邓恩的生平,爱情观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组二:分析全诗的主题、基调、意象和格律,找出具体诗行来支持论点
组三:阐述诗歌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进行对比和赏析
组四:逐行详析诗歌的第一节到第六节的内容
组五:逐行详析诗歌的第七节到第九节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为确保任务的顺利的完成,分组时需遵循平均分配的原则,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口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分组,换句话讲,就是保证每组的实力相当,这样在进行讨论、辩论和补充的环节时,能有效地启发并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进而培养思辨能力.分组完毕,安排每组演示的时间和次序,本首诗歌需一课时45分钟完成:第一组所负责的内容均为简介,展示时间为3分钟,要求语言简练,总结性强;讨论和补充时间为2分钟.第二组的任务展示时间为4分钟,要求进行有理有据地说明;讨论和补充时间为3分钟.第三组演示时间为2分钟,要求突出这些修辞方法的妙处和独到之处;讨论和补充时间为3分钟.第四组的演示时间为6分钟,要求先总结出每一诗节的主要意思,而后再逐句展开.讨论和补充时间为5分钟.第五组负责的内容是全诗之重,展示时间为5分钟,要求结合玄学派诗歌的主要特征之一“奇思妙想”的运用进行阐述;讨论和补充时间为4分钟.最后剩余的7分钟是留给老师的,其中2分钟用于任务开始之时的情景设置,6分钟用于任务结束时的总结性阐述.
接下来就到了准备材料的阶段,这是教师必做的功课,除了总结性的阐述之外,还要就每组的任务内容准备启发式、深化式和完善式的问题,以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关于第一项任务中的诗人的爱情观,因不希望学生只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现成的答案,就为学生提供了诗人的著名诗集:《短歌与十四行诗》Songs and Sonnets作为参照材料,因为这部诗集清楚地反映了诗人在结婚前对爱情的看法,而作于结婚后的本诗则反映了完全不同的爱情观念,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初步掌握文本对比分析的方法,并对诗人的爱情观念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在布置第三项任务时,为学生准备了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著名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A Red Red Rose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的《葡萄牙十四行诗》Sonnets from the Portuguese作为对比材料,当然学生也有选择其他诗人的作品的自由.针对最后两项任务的安排时,为学生提供分析线索:第一、二节,诗人用了一个隐喻来描写自己与妻子的暂时别离;第三节到第五节,诗人引用了两个新奇的意象来说明诗人与妻子之间神圣的爱情;第六节,诗人用了一个新奇的比喻来赞美他们之间爱情的执着和坚贞;第七节到第九节,诗人用著名的“圆规”意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一个远行在外的丈夫和一个留守家中的妻子之间那种相互依恋、分而不离的灵魂之爱.同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自己独到的见解更为重要.在本次教学任务中,学生是主讲者,教师是指导者和参与者.
为了让任务型教学法在学术交流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在实践中应遵循如下原则:
4.1 真实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构成任务型教学法的要素之四,即确保所输入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这样才能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使用真实的语言信息,使学生所掌握的书本上的语言和技能能够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尽量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运用之间的差距,这样能有效克服我国学生和外国学生之间的交流障碍.
4.2 功能/形式原则.在传统的语言训练中,语言脱离其语境和功能是最大的弊端.我们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不同的语言形式,但却不能灵活地运用这些形式恰当地表达语义和功能.而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明确语言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让学习者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充分理解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借此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和把握.
4.3 连贯性原则.广义上是指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狭义上指具体的一个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也就是在设计任务时要保证教学和逻辑两方面的连贯性与流畅性.因为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是指教学通过一系列、几组或一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所以这些具体任务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相互联系.
4.4 可操作性原则.在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为有效地完成既定的任务而应避免安排过多的环节或过于复杂的程序.必要时,可为学生提供可行性方案进行材料的准备.
4.5 实用性原则.该原则指的是任务的设计重在效果而非形式,因为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所以,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考虑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4.6 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因其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多人化,交流和互动的多向性,团队的通力合作,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等都是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动机和热情的法宝.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会打消学生积极性的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要保证任务的趣味性.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应用任务型教学法,让学习者充分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并在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中逐步积累了学术交流的语言形式,培养了学术交流的语言技能,为具备国际竞争力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1〕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运用——以浙江树人大学2009级国贸班为例.镇江高专学报,2013(1).
〔2〕任务型教学法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的应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3〕任务型教学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研,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