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伯才
(阜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音乐教育的逐渐普及,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成为很多家长和幼儿艺术学习和兴趣培养的首选.面对这种现象,钢琴艺术工作者在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幼儿钢琴教学是钢琴教育的重要基础.众所周知,在钢琴表演和钢琴教学中,有许多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感性要素与音乐内涵,对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的幼儿的来说,尤为如此.基于此,笔者分别从钢琴教师和家长在幼儿钢琴教育中应该重视的几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浅略认识.
学习钢琴时,合理选择教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幼儿钢琴学习更是如此.值得一提的是,在选用钢琴教材时应取各书之长,即无须固定一本.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和匈牙利在儿童钢琴教育的成功经验.不受特定的教育课程所束缚,采用各式各样的教材是德国钢琴教育的特点,一般来说,都是老师拿着数本不同的教材,由学生分开使用,或者给一个学生同时使用几本教材.在匈牙利儿童钢琴教育体系中,除了固定的教材外,还经常弹奏各式各样的钢琴小品,是由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再加上自己的判断来进行教材的选择.
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们不得不承认趣味强、色彩艳丽、图文并茂的钢琴教材,更加能激发孩子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现在可供幼儿选择的钢琴教材中有很多符合这些条件,如《儿童钢琴初步教程》、《每日十二首钢琴技术练习》、《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等.
由于钢琴源于西方,故而很多的钢琴作品大都出自西方作曲家之手,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起步较晚.但中国的孩子学习钢琴不应完全按照西方的模式,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选择一些适合儿童弹奏的中国钢琴作品.如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信天游》、《扎红头绳》、《保卫黄河》等,从而培养幼儿对民族音乐精髓的汲取.
教师在教授幼儿钢琴的时候,教学方法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每一个幼儿的感受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对钢琴的喜爱程度都不同.所以,针对不同的幼儿对象,应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说,面对一个从未接受音乐训练且性格内向的孩子,教师就不能盲目地强调基本功练习,如果钢琴教师偏重枯燥的纯技术训练,将会逐渐促使孩子对钢琴的排斥,学习钢琴的兴趣悄然消失,不利于孩子的长期学习.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当注重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以及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的能力.实际操作的方法很多,如:运用孩子的语言与其沟通,多给幼儿听旋律优美又容易理解的钢琴作品,多给孩子谈谈自己对某一钢琴作品的理解,多用启发式的话语讲解钢琴作品,也可以对他们讲一些有趣的音乐家故事等.不断地培养孩子们音乐的耳朵、音乐的眼睛和音乐的感觉.
表演能使幼儿提高自信,同时也会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因此,多寻找一些机会,让孩子在同学、老师面前或舞台上进行表演.通过观察,性格较为内向的孩子经过多次在人前表演后,会逐渐变得开朗、自信.性格较为活泼的孩子经过多次的舞台表演后,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钢琴.从心理上来说,增加表演次数是减少幼儿临场紧张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教学中,定期组织年龄相近的孩子进行观摩或汇演,鼓励每人都积极参加演奏.同时,对他们的表演给予肯定和建议性的评价.也可以发一些有意义的小奖品,以示鼓励.孩子将在观摩或汇演当中自然地和其他小朋友形成交流,彼此成为音乐的聆听者.同时,孩子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幼儿时期的儿童,骨骼成分中胶质较多,钙质较少,富有弹性,其坚固性比成人差.骨骼硬度小,韧性大,不易骨折,但极容易弯曲变形,脱臼或损伤.所以,钢琴教师应特别注意他们弹奏的姿态,琴凳的高度要适合他们的身高,一般来说,座位的高度应使前臂和键盘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线上.幼儿弹琴时要坐在琴凳的前半部,上身应该稍微向前倾斜,手臂自然放松.如果儿童身高较矮,为避免坐在凳子上双脚悬空,造成弹奏重心不稳的状况,应在脚下放高度合适的小凳子,以大腿根到膝盖处略呈坡状下斜为宜.
除了上述幼儿的生理特点以外,孩子的心理方面的特点同样值得钢琴教师的注意.有些幼儿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学习能力及接受能力、创新能力都很强.但不足的是,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普遍很短,自我控制能力不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与孩子们进行沟通,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教师音乐修养的高低与教学能力及教学效果息息相关.作为音乐教师,不应一味地“吃老本”.一个优秀的幼儿钢琴教师,不仅仅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演奏经验,还要懂得充分运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相关教育理论为孩子们上好每一节钢琴课.上课是老师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事情,可是让孩子快乐地学习,主动地学习课堂上所教的内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音乐修养,多关注和学习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多了解孩子现阶段喜欢的事物及音乐风格,运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向孩子传授音乐知识.例如,有些孩子活泼好动,喜欢看动画片《猫和老鼠》.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可是为孩子示范演奏《猫和老鼠》中音乐片段.以此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他学习钢琴并演奏《猫和老鼠》中音乐片段的愿望.在训练基本功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把一些音符和手指动作比喻成猫和老鼠的关系.如左右手同时练习上行音阶时,我们可以把左手比作猫,右手比作老鼠,把钢琴比作它们奔跑的地面.这样孩子就能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行基本功练习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钢琴,钢琴这一乐器也随之进入了千家万户.而小朋友开始学习钢琴的动机也有很多种.这些动机将会一直影响孩子学习钢琴的心态,甚至直接决定孩子是否能坚持学习钢琴.幼儿由于年龄小,心智还不成熟,许多心理和行为都是受家长的影响和支配.在钢琴教育过程中,家长要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钢琴的观念.当前,家长让幼儿去学习钢琴的动机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看到周围的孩子有这方面的才艺,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学,有一定的攀比心理,也是一种从众现象.另一种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对钢琴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显而易见,受后一种影响的孩子,在学习时会更加主动.家长在幼儿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分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不应该过分强调社会考级的重要性.应该不断引导幼儿欣赏自己演奏的音乐,让幼儿逐渐意识到,学习钢琴是能使自己变聪明的一件事,是能够让自己和听自己演奏钢琴的人快乐的一件事,是陶冶情操和提高艺术素养的一件事.
幼儿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练琴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家长们应适时监督和陪同幼儿练琴.陪同和监督孩子练习钢琴,最大的益处是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练琴习惯.良好的练琴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学习钢琴的效率,还能使幼儿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幼儿刚接触钢琴时,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很多.不仅仅要认知五线谱,还要学习节拍节奏,以及各种演奏技术,乐曲创作背景和情感的表达等.这些知识对于一个幼儿来说是较为复杂的,若要熟练地掌握,就必须经过每天不间断地练习才能完成.显而易见,在没有家长监督的情况下,幼儿很难独立完成练习过程并且熟练地掌握.
陪同孩子练琴时,应当注意时间点的控制.每天什么时间练琴,练习什么内容,练习多长时间等,都要事先进行合理地计划.这样做,会使孩子自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练琴习惯.另外,大部分家长没有学习音乐的经历,因此在幼儿练琴时不要过于干涉和盲目指导.一方面,当家长所讲的与老师课堂要求的有冲突时,幼儿就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该如何练习,甚至会产生对老师的不信任,这种感觉不利于幼儿长期学习.另一方面,过多的干预会使孩子慢慢失去独立练习的能力,失去自信,以至于每次练习都必须有家长陪同才能完成.
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如果能够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那无疑对幼儿学习钢琴是非常有帮助的.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的方法有很多种,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现总结以下两种切实可行的方法.第一种是充分利用电视或电脑等媒体,这也是最常见的一种.电视中经常会有一些音乐类节目,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引导孩子欣赏音乐.孩子应多接触一些不同的音乐,不应只局限于钢琴音乐.流行音乐、交响乐、民族音乐都可以欣赏,这样不仅可以打开孩子的视野,还可以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另一种是主动地创造有音乐的家庭氛围.在孩子吃饭或玩耍时,可以放一些儿歌、钢琴曲、室内乐等.在孩子不经意间,用轻松愉快的语气与其交流,谈论不同音乐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这样幼儿不仅听到了不同形式的音乐,还能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利于孩子自我表达能力和音乐感知能力的提高.
〔1〕魏晓凡,高群,文思隆.少儿钢琴学习之路[M].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5.237-244.
〔2〕林华.学琴日记[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