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娟娟
(安徽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0011)
很多高职院校一直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自身的培养目标,为此高职院校在专业领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家关注的都是如何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即提高学生职业化的专业技能及应用水平等“硬实力”,而对更加基础和重要的为人处事,即学生品德教育、合作意识、拼搏精神、创新思维等“软实力”的培养教育普遍重视不够.所谓硬实力,指知识、经验、技能等比较容易评估的素质,软实力是指创新、团队精神等不太容易评估但又非常重要的素质.[1]软技能指的是能为用人单位带来额外利益的能力,这种能力不包括特定职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许多用人单位,他们录用的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突出,然而这些被录用者往往都具有用人单位所欣赏的“软技能”,比如品质优良、善于合作、勇于拼搏、乐于创新等等.
我国职业教育就业市场常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高职院校的师生感到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每年都有大量的高职毕业生难以找到工作,而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又高呼“用工荒”,他们反应几乎招不到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德才兼备的高技能型人才.事实证明,社会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有差距的,也就是说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是他们需要的.进而得出结论,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高职院校就应该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去培养学生.
国家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曾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进行过一次合作,他们共同调查和研究我国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和招聘政策,认为“多数行业、专业和管理人员技术能力缺乏并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然而,专业和管理人员缺乏‘软技能’的问题却很严重”.[2]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的不是专项技术职能这种硬技能,学生缺乏的是“软技能”,而且这种技能比专项技术技能更为用人单位所看重和欣赏.
对企业而言,员工优良的“德”就是企业的“德”.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企业更加注重对毕业生品德的要求,特别是良好的职业道德.因为职业道德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现在很多企业单位宁愿要专业知识成绩差一点但品德好的毕业生,也不愿要专业技能优秀而品德低劣的人.因为专业技能欠缺,企业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来弥补,但品德低下却难以修复,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就像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一样,企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团队合作.企业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能否“合”.“合”就是合作、协作,“合”就是员工共事能够合作好、协商好,共同促进企业发展,而不是相互拆台、内讧抵消发展的力量.所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毕业生“合”的精神.大学毕业生也只有融入团队之中,个人才能才会得以施展.
企业非常认可上进、肯钻研、做事带着一股“拼”劲的员工.每个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都不会是一帆风顺,都会碰到很多困难.企业特别希望自己的员工敢于拼搏、勤于学习,经得起各种困难的考验,推进企业大发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如果能充满朝气,有一股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拼”劲,会为企业所青睐.
“新”指的是在工作中能有意识地去创新、革新.当今社会,知识爆炸、信息传播迅速,用人单位对应聘者能力的需求已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那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能的毕业生得到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因为他们能用更新更好的方式方法将大量繁杂的信息有效整合,巧妙利用.员工“新”品质令企业的发展“柳暗花明”甚至是“前程似锦”.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和创新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
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力度去培养大学生的“软技能”,特别是“德”“合”“拼”“新”等品质的培育.提高高职生的“软技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高职院校多途径去促进.
与“软技能”相对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硬能力”是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重视的能力,特别是专业技能的提升,然而却很少注重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因此,导致学生在就业前,根本就不清楚什么是“软技能”,更不知道企业注重“软技能”.因此,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要在课程设置上为“软技能”的培养留一席之地,同时提高学生“软技能”的各种培训、各式讲座也应呈现给学生,以便帮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用人标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为学生“软技能”的培养提供平台,如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心理健康课、交际与口才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课等.此类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如何设计职业前景、如何提高“软技能”等提供了相对科学的依据.
高职院校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实践课程设置上可以增设“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实践内容.因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软技能的重要途径.只有具有良好的“德”的学生才会主动参加志愿服务,而他们的加入对身边的同学具有示范作用,可以带动更多的学生参加.在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特别是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重要会展等活动,尤其需要志愿者之间的配合与协作,这就增加了学生“合”的能力.志愿实践中肯定会遇到各种挫折甚至困难,学生需要培育自己“拼”的精神,想出“新”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志愿服务是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综合“软技能”的最佳途径.
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平台,高职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软技能”,提高“软技能”,展示“软技能”.一般而言,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人文活动如志愿服务、助困助残等能够培养学生“德”的“软技能”,集体项目能够培养学生“合”的“软技能”,个体项目能够培养学生“新”的“软技能”,而一些竞技性比赛当然能促进学生“拼”的软技能.不过,大多数校园活动都具有培养综合“软技能”的功效.
“软技能”的本质实际就是一个人的人文素养,而人文素养不是通过说教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获得的,而是让他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3]因而要提高学生的“软技能”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途径就是创设美好的校园环境.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整洁、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使人精神愉快,而且美丽干净的校园能够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提高学生的素养.无时不在的浓厚的校园文化气息滋养着学生的心灵.高大整齐的教学楼,清爽优美的体育场,再铺上绿地草坪来舒缓局促的高楼,学生在这处处散发着浓浓文化气息的校园里学习、活动,人文素养、“软技能”自然能得到熏陶和提升.
要让大学生自觉注重“软技能”的提升,首先我们要让他们理解“软技能”提升的重要意义及迫切性,然后我们要给他们提供可行的途经和方法如可以推荐一些好书给他们,推荐几部好影片,引导参与校园活动等,最后我们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软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个慢活,需要靠生活中的日常积累.因此,高职院校要鼓励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和交际交往中不断培养增强自身的“德”“合”“拼”“新”的“软技能”.
对于高职生而言,要想不断提高自身的“软技能”就要树立终身读书学习的观念.不断读书学习不仅是提升“软技能”的重要途经,也是自己“软技能”的一种外在表现.读书学习看似是一种外在活动,实际上更是一种内在过程,它是学生在自我提升、自我反思、自我修炼.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软技能”.对于处于青年时期的高职生而言,心理还不稳定.取得一点成绩就高傲得不可一世,受到一点挫折就会一蹶不振;和他人相处宽容不足自私有余等.因此心理调适能力也是高职生“软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生还需要增强自我的化解内心矛盾的能力,解决或回避冲突的能力,增强受挫承受能力,不断调适优化自我心理.
为促使学生“软技能”的提升,社会、学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齐头并进.高职院校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如果没有条件,至少要依据社会用人单位的流程建立各专业的模拟公司.校企合作的本质是让学校与企业紧密结合,使高职生亲身体验到用人单位对“软技能”的需求以及自身需要提升的方面.[4]高职院校因此也能够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对高职生的职业培训.社会企业单位可以行动起来,加强校企联系,共同提高未来职业人的“软技能”.
从学校方面而言,“软技能”的培养成效具有隐蔽性,很难量化.“软技能”的教学内容广泛,无处不在又似乎抽象模糊.这些决定了“软技能”教育应采用渗透式的方法,于无声处地浸入到高职学生的身心.因此,提升“软技能”的思想观念要渗入到教学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要深入到教育者的头脑.只有改变观念,高职教育研究者、高职课程制定者以及高职教师才会在教材制定、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上体现“软技能”.
从家庭方面而言,高职生中的独生子女居多,从小到大一直是家庭甚至家族希望的重心、关爱的中心.他们在物质生活上往往比较优越,极少经历艰苦,因此对未来职业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困难认识不清,准备不足,没有“拼”劲,因为实践少,也缺乏“新”的能力.再加上独生子女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合”的能力较弱.因此,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重视孩子“软技能”的培养,放手实践,让孩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加强对孩子高尚品质、合作意识、奋勇拼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软技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方方面面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要的、具备“软技能”的高技术型人才.
〔1〕刘刚.大学应加强学生“软能力”的培养.希望月报(上办月),2007(02).
〔2〕喻穹,黄新文.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2).
〔3〕弋阳教研室,孙桂仙工作室.人文素养的培养重在熏陶感染.http://www.jxteacher.com/bqing/column38832/0c3e67 29-4f0e-4eb4-a161-778de98a9b9c.htm l,2013-12-28 访问.
〔4〕喻穹,黄新文.论高校学生“软技能”培养.职业圈,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