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华
(南通市公安局档案处,江苏南通,226006)
窗外,是车水马龙热闹喧哗的大街;窗内,是静谧安详温馨整洁的档案室。这里似乎是个容易被遗忘的角落,却是我奋斗了半个世纪的地方——从当年青春少女,到如今年近古稀。我在这儿亲手整理的档案不下几十万卷,我看到这些档案,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有种莫名的感情。
我和档案工作的缘份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渊源还得追溯到高考时。17 岁那年我考上了清华大学,却因为没有档案专业而放弃,选择了公安档案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档案员到档案处长直至退休,一步也没有离开过档案岗位。曾经的同事因为耐不住寂寞和清苦纷纷转行,而我选择了坚守。对于我来说,17 岁以来就做了一件事——收集公安档案。2001年退休后,我出于对档案工作的喜爱,不计报酬地又整整“白干”了12年。曾经有人问我:“刘老,你早就退休了还这么干,到底图个啥?”我答道:“我与档案有不解之缘,做档案工作我就图个充实。”2010年12月24日,新华日报以《她码起的档案比4座紫金山还高》为题,报道了我的事迹。
作为曾经的市公安局档案科负责人,我承担着市公安局32个科室、3个分局的文书立卷归档工作,担负着所属6 个县(区、市)局直至298个基层派出所档案工作的监督指导任务,工作面广量大,任务特别繁重。每年要经我手接收整理档案1500 余卷,核对文件14 余万份,接收业务档案5000余卷。要按时保质地完成工作任务,加班加点搞突击对我来说是家常便饭。
1995年,省公安厅开展创建先进档案室活动,要强的我提出了南通市公安局年内争创一级先进档案室的目标。目标易订,实施艰难。首先是人员少,原本有3 个人的档案科由于另2人外调、外借,科里实际上只剩下我一个“光杆司令”。其次是档案至设施陈旧,空调、电脑等硬件设备一个没都有。面对档案室人手少、硬件设施差,我信奉“心诚则灵”和“有志者事竟成”、“办法总比困难多”。我向市局领导立下了“年内一定要晋升省一级先进档案室”的军令状,软件不达标由本人负责,硬件请领导予以倾斜和支持。
我的决心和诚心终于感动了领导,局里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拨款配备了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用品,一下子安装了十组密集架。时任局长李志斌还把自己办公室的空调拆下来装到了档案室。硬件问题全部解决。
为了使软件达标,我铆足劲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全年没有休息过一个星期天,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专题汇编10 万余字15 册,专题目录1128 条33 万字,检索工具8 种。为赶时间、保进度,我来了个“全家总动员”,发动全家人利用休息时间到档案室帮忙材料写好叫儿子、女婿打印(我子女全部是警察),统计材料叫女儿帮忙,装订案卷请老伴切边、装订。为节省时开支,档案库房的塑料地板自己动手铺,油漆自己刷,处处精打细算。长时间的工作导致我身体健康受到影响,经常“大病没有、小病不离”,我就边吃药边上班。有一天,由于夜里赤脚搬档案着凉,我高烧达40 度,去医院挂水,次日退到38.5 度。这时恰好省公安厅组织对南京市局的档案考评,我为了学习借鉴经验,拔掉针头连夜坐船去了南京。同室的病友说:“你为了工作,连命都不要了,何苦呢?”我回答说:“放心好了,我还没完成任务呢,垮不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底,南通市公安局跨进了省一级先进档案单位的行列,而同时晋升的另2 家兄弟公安局档案科的人员都在10人以上。可以说我凭着一股干劲,不可思议地实现了争创目标,省内同行无不赞叹。1996年省公安厅给我荣记个人二等功,发出号召全省公安档案工作者向刘胜华同志学习的通报。
由于长期从事档案工作,我对档案工作充满了感情。档案室里凡是经过我手的案卷,我如数家珍、了如指掌,并尽可能地发挥档案服务现实斗争、服务人民的作用。2010年4月,16年前在海门县余东镇犯下命案的犯罪嫌疑人张某被捉拿归案。张某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但审判仅凭口供无法定罪,办案民警找到了我。听了简短的案情介绍,我就准确地报出了所需档案编号,并快速调出一张当年犯罪嫌疑人遗落在现场、如今已泛黄的留言条,为案件提供了关键的证据。为服务实战需要,我先后提供了有效档案18000 多次,协助侦破650多起疑难案件。听到大家称为我为“幕后神探”,我觉得这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鞭策和鼓励。
多年来,我细心地呵护着每一份档案,并通过档案帮助许多人、许多家庭。启东市向阳镇陆彩萍的父亲陆振祥,解放前入伍参加了革命,1958年却被错判成反革命处决。1979年,和她父亲相同遭遇的人陆续平反,但陆家拿不出证明父亲身份的材料。奔走10年无望后,陆彩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我,道出了心中多年的苦楚,不禁泪流满面。我急她所急,立即在堆积如山的档案中,找出了她父亲当年所在部队的花名册,并到南通中级人民法院找到了当时判决卷宗。证据终于充分了,一场30年的沉冤终于平反,组织为她姐弟俩安排了工作,其母亲每个月也有了生活补贴。
1981年11月3日,通州石港北渡村二组王宗言家上演了“天下掉下个失散33年的小妹妹”的人间喜剧。原来,7 岁时被送到上海当童养媳,后辗转到大连定居的李小妹,偶然从报上看到我利用档案帮助失散亲人团聚的事迹后,就千里迢迢找上门来。因为年头太久,我心里并没有底,但我觉得哪怕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百分之百地努力。于是,我花了整整3 个月的时间,埋头于档案室,犹如大海捞针,终于找到了一份关于李小妹出生地的档案记录。然而此时,她的家人早已搬走了。一时断了线索,但我没放弃,通过追踪户籍档案并多方联系,最终在通州石港找到李小妹的大哥王宗言。一家人喜极而泣、抱头痛哭。面对此情此景,我保持着一份平静,因为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应该做的,为了他人幸福、家人团聚,即使再苦再累也值。
数十年的耕耘换来组织的褒奖和鼓励,我连续25年被评为南通市档案先进工作者,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三等功各1 次,先后发表专业论文100 余篇,其中28 篇获省以上奖励。2009年10月,我退休多年后获得正高级职称。2011年6月,被市档案局评为首届全市“十佳档案员”,收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并荣立三等功。
埋首档案世界,使人感到: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其间有苦亦有乐,有酸也有甜。有我们的档案工作给其他工作带来成功的喜悦和自豪,也有一些人对我们工作的不理解而产生的烦恼。作为一名执著的档案工作者,我始终热爱自己的工作,档案是我终身的伴侣和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