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研究

2014-03-29 11:24:31贾军红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城乡流动

贾军红

(许昌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2008 年以来,随着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实施,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已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然而,由于基础教育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和教师资格制度的推行,教师流动日趋频繁,而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尤为突出,严重阻碍了我国城乡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本文在国内已有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外教师合理流动的成功经验,积极寻求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

1 国内教师流动研究概述

相关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学界对教师流动问题研究多是围绕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现状进行的,具体包括:一是教师流失的特征研究,即教师的流动是无序、单向流动,具体表现为由边远或贫困的农村流向乡镇,由乡镇流向县城,由县城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向东部流动(张成芳等,2006);二是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包括经济、社会、学校和心理等因素(李腾云,2006);三是教师流失的影响研究(周生民,2002);四是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冯文全、夏茂林,2010).

对比而言,围绕中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的研究则为数不多.张馨芳(2008)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流失现象出发,阐述其严重影响,并提出必须从根本上采取合理对策,才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得到缓解.张和平(2005)通过实证调查,研究教师流失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从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陶军明等(2008)在局部调查的基础上,面对现实社会利益分化的事实,从政策学的视角研究教师流失现象.朱宾源(2009)以河南省光山县为例对农村教师的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借助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政策学等理论,从教师待遇、师资配置、学校管理、政策调整、教师需要等方面,提出解决教师流失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温军超(2013)以我省中小学英语教师流失为突破口,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了研究,并从行政管理、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

已有研究表明,当前学界对我国教师流失的问题与对策建议进行了一定的有成效的思考.但是,针对我国中部地区(特别是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实际调查还不够深入,提出对策的可操作性也有待提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借鉴国外教师流动的成功经验,以寻求解决我国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的途径.

2 国外教师流动的成功经验

文献研究发现,国外学者大多把“教师流失”放入“教师流动”的领域来研究.影响教师流动的因素包括工作条件(Allkhal’a Dove,1982;Wang&Haertel,1994)、工资水平(Manski,1987)、性别角度(Wi11ett,Sing,1991)、年龄角度(Grissmer&Kirby,1997)、学校管理(Brewer,1996)等.(转引自朱宾源,2009)此外,也有学者研究教师流动涉及到的经济因素(博弈论等)、非经济因素以及教师本人情况(包括学历、家庭、健康等)等.

为了促进教师的合理化流动,不同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包括行政手段、教育政策、法律法规、福利措施等.

第一,英国的“优先教育区”和“中央统一拨款政策”.为了改进农村或城市地区社会、文化和经济处境不利的学校,英国划分了“优先教育区”,这种划分是临时性的,一旦经过努力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后,即被取消.(袁振国,2003)同时,国家直接拨款给自主办学的公立学校,而“学校基金委员会”必要时将对各地方教育当局的拨款进行一定的平衡和调整.

第二,法国的“教师统一分配政策”和“教育立法”.法国国民教育部每年根据全国适龄儿童人数的变化和义务教育的发展状况,对全国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作出预测,并以此来确定教师的编制数和各学区教师的分配指标.(高如峰,2003)同时,法国的教育立法权限明确、立法程序严谨、教育司法制度完善,教师督导制度更是体现人性化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师的流失.

第三,美国的“教师补给政策”和“福利制度”.“教师补给政策”是美国各州采用多种途径招募新教师的办法,教师候选人的招募是面向社会各领域、各阶层进行的.而“福利制度”则是通过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奖金,吸引和留住高素质教师.在此基础上,为了适应新一轮的教学改革,美国国会还批准拨出专款维修、改建校舍,更新设备及软环境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田静等,2004)同时,美国还采取了一些措施提高农村学校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如营造宽松健康的管理氛围,降低教师工作压力,加大教师的福利,提高工作待遇等.

第四,日本的“定期流动制”和“特殊津贴制”.日本的“定期流动制”包括两种类型的流动:一是在同一市、街区、村(相当于我国的市、县级)之间的流动;二是跨县一级(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域间的流动.日本要求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10年以上,或者新任教师在一所学校连续任教6年以上者必须进行流动,对不应流动者也作了相应规定.“特殊津贴制”是为确保定期流动制度长期、有效、规范地实施而实行的措施.日本法律规定:义务教育教职员的工资高于普通公务员,同时对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待遇方面实行特殊津贴.(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1987)

第五,韩国的“教师互换制”和“教育平准化”.为了保证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一致,韩国的“教师互换制”规定:每隔2—4年,韩国教师都要在本地城乡学校之间进行调动换班.(张允公,2002)“教育平准化”是将所有教育资源整合起来重新平等分配,其中教师资源是“教育平准化”的重点之一.同时,为了不断向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韩国文教部将师范大专毕业的教师与非师范大专毕业的教师比例每年定为l:3.(朱家存,2003)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奋力追求的目标,国外为促进教师合理流动而采取的种种措施为解决我国教师流失问题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是,我们需要从不同国情、不同区域、不同校情等方面出发,寻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

3 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的反思与建议

近年来,河南省每年通过公招的方式从应、往届待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通过考试选拔优秀者,农村教师在数量上有一定的增加,但是部分偏远学校教师数量仍旧严重不足.调查发现,河南省某乡小学(与周口交界)共有六个年级(属于城建制,小学制学校有四个年级),每个年级各有一个班,每班30多名学生.由于师资严重缺乏,学生每天只能反复上语文和数学课.同时访谈发现: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语文和数学课是由两个老师承担,多数都是由一名老师承担.整天面对同一个老师,整天学习相同的课程,教与学的效果怎么可能令人满意?因此,农村教师流失以及城乡教师在数量、结构、分布上的问题仍是制约当地教育发展的最大瓶颈.为了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增加农村教师数量和稳定教师队伍是核心,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各项福利是关键,落实教育政策和强化学校管理是保障,加强城乡教师互动是补充.

3.1 增加农村教师数量、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核心

为了改变目前农村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必要课程无法开设的现状,建议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农村教师数量,稳定教师队伍.第一,在职称评审、评先表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使现有的农村教师安心乐教.以刚刚结束的小教高级面试为例,一位参加面试的老教师(51岁)所在乡共有5个小教高级名额,平均每个学校不足一名,竞争的激烈可想而知.这名老教师所在学校幸运地分到了一个名额,她的胜出也是极其不易的.而城市学校教师晋升职称则相对容易的多.这种城乡教师晋级不公平现象非常其不利于调动农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迫使他们找关系、托门路调到城镇学校.第二,为了将师范类学生培养与农村学校教师不足结合起来,教育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保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师范生到农村任教,通过签订农村任教协议,对这些学生在校学习费用进行大幅度的减免,逐步增加农村学校教师数量.

3.2 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各项福利是关键

以上面提到的51岁老教师为例,现在每月收入不足1500元,远远低于城市同龄同级别的教师,农村教师对此怨言较多,这也是农村教师流失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建议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各项福利,提高他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第一,加大中央政府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建立并实施正常晋级增薪制度.同时,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普通学校、特别是偏远或师资力量薄弱学校的倾斜力度,加快农村学校硬软件建设.第二,由中央财政负担,设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提高他们晋升职称、评先表优的名额比例,并适当降低评定标准;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定期对工作成绩显著、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第三,当地乡镇政府要严格落实《教师法》关于教师福利待遇的有关规定,保障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其它福利待遇,包括教师津贴、住房、医疗保险、退职退休待遇等.

3.3 落实教育政策和强化学校管理是保障

教育政策可以为稳定教师队伍和促进教师合理流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并为教育发展营造积极有利的政策制度与社会环境.强化学校管理则是针对大多数农村学校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等滞后以及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意识缺失或不高等现状而提出的,目的是树立教师“理校”新理念.

第一,落实教育政策,逐步实现教育公平.首先,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由县政府承办义务教育,由中央、省、县三级政府分担办学经费,同时根据使用项目确定三方分摊的比例,逐步提高中央政府在办学经费中的分担比例,最终实现“国办教育”.其次,强化教育政策的法律保障力度,通过立法适当压缩重点学校的建设,确保教育经费的合理分配与有效使用,调整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比率,增加对农村学校的教育投入,为教育均衡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再次,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尽快制定并实施与《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相配套的保障和维护教师合法权益的实施办法或规定,形成系统的、操作性较强的、能体现地方特色的相关教育政策,使政府依法治教、学校依法管校、教师依法执教.

第二,强化学校管理,树立教师的“参校议校”意识.首先,重视学校硬环境的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以事业留人;重视尊师重教软环境的营造,管理层必须增强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关心关注教师成长,使教师安心乐教.其次,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充分考虑教师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质量的基础上,实施绩效工资,体现适当的分配差距,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成就感.再次,推进农村学校民主化建设,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公开财务、分配制度、职称晋升和业务考核等,激发农村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增强他们视校为家的主人翁意识.最后,校管理层必须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理念,既尊重和信任教师,又要鼓励教师勇于创新和形成个人特色.

3.4 加强城乡教师互动是补充

教师是实现我国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可以为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提供有益的补充.第一,教育主管部门应针对当地实际,制定并实施城镇教师到农村(特别是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任课和定期互换交流制度,对城乡教育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旨在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帮带作用.第二,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参与和监管下,实行县域内骨干教师流动公开授课、紧缺课程任课教师流动教学制度,引导师资相对充裕学校的教师向农村缺编学校流动,适当缓解农村学校任课教师不足、学生学习内容单一而枯燥的现状.第三,实行城乡学校“协作发展”战略,城乡学校以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一的方式结成帮扶学校,加强城乡教师和管理人员之间不定期的互动交流,为农村学校的稳步快速发展提供有利的教学与管理支持.第四,强化高校与农村学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高校在师资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利用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国培和省培计划培训师资、教育顶岗实习等方式,缓解农村师资不足和质量不高的现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总之,在追求城乡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的今天,我国农村教师流失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适当吸取国外教师流动的成功经验,采取包括行政、法律、学校和教师多方参与的应对策略,核心是增加农村教师数量和稳定教师队伍,关键是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和各项福利,落实教育政策和强化学校管理是保障,加强城乡教师互动是补充.

〔1〕张成芳,阳德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探索[J].理论观察,2006(1).

〔2〕李腾云.娄底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3〕周生民.山区重点中学骨干教师“跳槽”现象透视及对策明[J].教育论坛,2002(4).

〔4〕冯文全,夏茂林.从师资均衡配置看城乡教师流动机制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0(2).

〔5〕张馨芳.透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J].新课程研究,2008(5).

〔6〕张和平.中部地区农村教师流失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9).

〔7〕陶军明,刘红英,樊友平.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政策学反思一基于中部地区P县的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08(2).

〔8〕朱宾源.我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研究—以河南省光山县为例[D].西南大学,2009.

〔9〕温军超.河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英语教师流失现状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2).

〔10〕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6).

〔11〕高如峰.义务教育投资国际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2〕李素敏,闫效鹏.法国教育法制的特点及启示[J].河北大学学学报,2002(2).

〔13〕田静,土凌.美国农村商素质师资短缺的原冈与对策[J].世界教育信息,2004(4).

〔14〕国家教委情报研究室.日本教育法规选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

〔15〕张允公.我观韩国教师城乡互换制度[J].山东教育,2002(12).

〔16〕朱家存.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城乡流动
流动的光
农村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6
流动的画
城乡涌动创业潮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4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新课程研究(2016年4期)2016-12-01 05:55:00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中国卫生(2015年5期)2015-11-08 12:09:58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中国卫生(2015年6期)2015-11-08 12:02:38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