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性的反思

2014-03-29 16:42李铁军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体育课个体人员

李铁军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性的反思

李铁军

(集宁师范学院 体育系,内蒙古 乌兰察布 012000)

高校体育教学一直引领着体育教学的前沿,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功用.然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体育教学主体地位不清、内容固化与科学化程度难以进入微观教学而影响体育教学.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对应对策略,以供体育教学人员参考.

高校;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呈现实践性与理论化教学的转型.对于公共体育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即在现行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体育教学的科学性.现行体育教学呈现多元化要求,要求体育教学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理念性和实践性的可操作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尤其是面对学生心理冲击力频次增多,体质下降的新时期.对体育教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性操作进行重新规范,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对于体育师资的要求也是综合型的,对生理学、训练学、娱乐学以及体育教学论都有着一系列的要求.才能做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在有效的体育教学过程中积极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1 体育基础理论教学的应用与实践结合的重要价值

体育的传统教学方式,给体育师范类学生一系列的固定教学模式,无论是来自前苏联的“三段式”体育教学,还是近年来从欧美引入的“四段式”体育教学,都有着一套固定的教学方式.然而,从客观的角度上来讲,部分体育教学人员只注重的形式上的统一,而忽视体育教学教学的内在逻辑.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准备活动,还是课程主体阶段,均有着一系列的生理学与训练学机制.

在课程初期,准备活动对于调整内脏系统的工作能力与运动系统进行协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运动系统的动员能力和内脏系统的动员能力有着时间上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学准备活动要充分,由于准备活动能够调整体育课的课程情绪,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使部分同学的精力集中到体育教学上来.通过体育教学准备活动的开展,能够加快身体代谢水平的提高,提高机体的温度,使身体的肌肉的粘滞性降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释放出更多的氧,来增加肌肉的氧供应能力.同时,良好的准备活动,能给学生的机体带来皮肤血流量的大量增加,有利于身体的散热.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除了准备活动外,对身体的机能状态的了解,对于体育教学人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有部分同学可能会出现身体不适或突然运动失协等问题,因此,体育教学人员学会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让学生学会自感知则较为重要.在体育课的后期,对体育课程的运动强度和恢复情况应该有所把握.唯有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进行使体育教学进行有效的实行,才能有利于体育教学成果的出现,对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以及业余文化生活的丰富,同时,对学业所带来的压力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运动性缓解,发挥体育课教学的实际价值.

2 现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教学主体认知度模糊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在于体育教学与外界环境有着直接接触,同时,体育教学人员的教授能力直接影响着体育运动技能的接受与学习,所以,体育教师的主体性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理所当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人员自然承担着体育教学的主体,然而,从现实体育教学来着眼,大多数体育教学人员以个体完成教学任务为手段,而对体育学习者或者说接受者则给予或多或少的漠视.因此,造成部分学生个体运动技能获得的相对较少,更不用说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问题.出现此种现象的问题,有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的问题.然而,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为体育教学人员对体育教学的主体认识程度不清晰,导致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自我意识的失范.从体育教学论的角度上,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人员是体育教学的主导,而不是主体,也就是说,体育课和完成优与劣,不但是体育教学人员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与否,而更加重要的体育技能与知识的接受者,对体育课相关安排的任务的完成效果如何,才是体育教学完成的实际效果的衡量标准.

2.2 体育教学固化性较高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体育教学人员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理解相对欠缺.由于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大纲的制订,大部分体育教学人员以大纲为主线,进行体育教学,对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学生身心素质的提高,有着相对较好的提高,这是不证自明的道理.然而,从教学任务的完成角度来看,教学任务的基本完成与高质量完成则存在着一系列的差距.部分体育教学人员,采取单一的教学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同样的准备活动,相对单一的教学方法,以及相对简易缺少挑战性的评价方式,给大多数学生个体带来诸多的厌烦感.从而,出现“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教学”的现象.而体育教学人员对学生的反映则是学生上课的态度不认真,或者对技能接受的程度较差.归结其根本原因,我们可以发现,体育教学人员的教学思路与教学习惯影响着体育教学行为的实现,给学生身心起到的积极影响效应相对越加的渐少,尤其是在体育课的后期阶段,体育教学方法的陈旧则直接导致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厌烦或者离开体育课堂.体育教学的固化则对体育教学有着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故此,对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式的固化应该有一定程度的注意,否则,则会对体育教学与学生体育观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体育教学科学化程度应用较少

现代体育教学,有着体育生理学、体育解剖学、运动训练学以及运动生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指导.然而,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体育教学人员在进行体育课程的实施中,应用体育基础知识的相对较少.诸如心率、血蛋白、肌乳酸、肌酸肌酶等指标的测定,对体育课运动过程中学生运动强度的把握,以最简单的心率把握均相对不常见.可见,现行体育教学与科学化体育教学还相对甚远.对于体育教学人员所学的相对体育基础知识来说,对谓是毫无应用意义可言.事实上,体育课程教学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对个体身心研究进一步规范,以及人们对体育与健康关系越加关注的今天.体育教学科学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学习者的个体体育生活习惯,甚至个体性格的发展与产生.比如说,对体育过程中的运动性疲劳的测量,体育教学人员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应用肌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沁系统等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简单的测定的话,则可以培养学生对身体成分和科学化手段应用的兴趣.这可以说是,最好的体育与科学、健康与科学的生动课程,给学生的集体与个体记忆可以说尤为深入的.

3 现行体育教学误区应对路径与发展走向

3.1 强化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意识

无论是体育教学论如何归结,现实教学中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不清晰则时常出现.因此,对体育教学的受教者与教育者的关系的认知,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极为必要的一步.对大多数个体来说,体育教学主体不明,则出现的是操作性的较大偏颇.作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校的不可或缺的立足之本.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学生学习与社会要求所决定.而不是个体所提出,体育教学人员应该认清这一主体地位,掌控体育教学人员的主导性功用,而不是全盘进行体育教学的直接操作,以体育教学人员的“教”替代了“学生的学和练”地过程,使学生失去其主体地位,而附属于体育教学人员的任务框架之下.体育教学的理念是要求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增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体育学习观念,提高个体的审美情趣,丰富其个体的生活.从这点上来分析,体育教学人员则起到引导作用和督促作用,其体育课的核心点在学习的练上,而不完全取决于体育教学人员任务的完成.通过渐次增进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则有时间和有条件对体育学习者进行关注与帮助,从而达到体育学习者与体育教学者价值实现的双赢局面,而不是体育教学人员一味的盲目的教授,而学生在二年或三年的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几乎无所收获,离开学校后,对体育与健康的认知,只存在着片断的测试性回忆.

3.2 灵活调整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形式、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手段、体育教学方法与体育教学评价的方式,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纵然其构成元素是固定的,但其操作的过程中,由于体育教学人员的个体能力的指向,其所表达的体育教学相关活动则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体育教学的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育教学人员的操作性相对呆板所致.针对此种现象,除了进行体育教学观摩与学习交流后,更重要的培养体育教学人员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其对课程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从认知和操作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人员的所能观摩与交流的部分毕竟是少数,更重要的是对课程的理解和个体对课程的操作的灵活处理,特别是从个体的内在的思维空间中对课程有着一定范式的操作内容.通过可变的因素与恒定的因素的结合,体现出能够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并能有利于身心发展的体育教学形式或体育教学内容.

3.3 体育教学科学化程度应落实到微观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学的科学化程度不是以口号式的方式进行宣传,而应该落实到每个承担体育教学的人员的实院微观体育教学的教学中.通过简单的心率指标进行身体运动强度、学生心脏机能的测定,通过POLAR表的使用对个体进行运动中心脏能力的测定.通过乳酸阈测定与最大摄氧量的结合,对学生有氧工作能力进行测定,来衡量大学生体质的健康程度.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姿势反射,对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加速反射与旋转反射进行一系列的讲解,以提高学生动能力的学习与分析.通过对运动技能学习阶段的讲解,使学生个体了解运动学习分为泛化阶段、分化阶段、自动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来进一步调整个体的运动技能的学习时机,有助于更好的进行体育教学.

〔1〕钱钧,史兵.本体论游戏观与体育教学的关系[J].体育学刊,2007(05).

〔2〕王凤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述评[J].理论学刊,2003 (05).

〔3〕胡小明.新时期体育社会功能的转变——三论体育文化属性的皈依[J].体育文化导刊,2003(03).

〔4〕肖川.论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1999(02).

〔5〕朱佩荣.季亚琴科论教学的本质(上)[J].外国教育资料, 1993(05).

G807

A

1673-260X(2014)04-0160-02

猜你喜欢
体育课个体人员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体育课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第十一部分 会计组织机构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