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元性新居住区转变规划研究

2014-03-29 16:42杨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环境

杨震

(赤峰学院 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建设多元性新居住区转变规划研究

杨震

(赤峰学院 建筑与机械工程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严重,城市发展必须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继承过去、创造今天、预测未来的一门科学.做好城市规划,须统筹考虑到局部与全局、条条与块块的关系、近期与远期.强调城镇主题空间的建设,而忽略非建设性的环境区经验,导致城镇体系恶化.在城市发展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谋划城市未来可持续的发展.然而从城市的起源到新区城市的发展中,多元性的发展是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的一个建设性特征,一个城市的特色主要特显什么特色,魅力所在什么地方.

生态布局;城市建筑;区域性规划;生态城市

现行城市规划存在普遍的问题用地结构缺乏统一,随意性大,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比重过大,城市布局分散,道路不规范建筑物凌乱.现下建设多元性新居住区不光是工业时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建造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要根据多元性的因素规划来考虑.如何建设多元化可持续的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宜居、理想的城市生态空间,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必要的.

发展新城市区域规划主要是在城市规划和工矿区规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应根据区域自然特征,设计与建立资源和土地节约型的立体交通网络;(2)引入市场机制,如BOT、BOOT、交通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基金、市政债券等方式加速城市群形成.(3)科学规划铁路、高速公路、快速交通、港口、地下、内河航运、海运和航空等交通体系;新城区的规划处于区域大环境中,种种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与区域之间的不协调,自然会直接威胁到城市的生存环境.城市的发展要注重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从提出城市规划任务到逐步进行城市的各项建设,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城市经济项目发展也给区域环境带来重大的威胁,特别是以工业化为发展的城市,由于经济实力差、环境制约、工艺落后、环保意识淡薄、强调经济效益,常常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我国目前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工业化的初期,也就是生态环境保护最薄弱的时期.

其中城市区域规划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具体任务是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工业、农业、城镇居民点、交通运输、动力水利、林业、建筑基地等各项建设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平衡,使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各主要工业项目之间取得良好的协作默契关系,以使城镇人口的分布趋于合理,各项建设在总的计划下顺利进行.

1 人文城市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城市在彻底抛弃了人文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城市建筑没有可看性,导致城市的规划模板化.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认识所在城市的山水、林木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保护、发掘、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空间形成独有的特殊形式,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设计城市建设城市.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宜人品质是城市设计和相关设计共同创建的.城市体形和空间环境在感性层面的质量要求离不开相关设计在理性层面的质量保障.

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所以人与自然的矛盾也频频发生,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导致开采过度,促使人们不断需求,能源越来越缺乏.在“宜居城市”概念提出之前,“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园林城市”等概念各自引领了不同时期城市的发展方向.宜居城市与其范畴不一,内涵有交叉有外延,但拥有共同的目标,即为了实现人类在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中的和谐.

城市扩建耕地的减少,剩余劳动力过盛.建筑开发、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地面下沉的矛盾.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侵占森林、绿地,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促使环境恶劣难以恢复.

2 生态城市

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人类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具有一定功能的网络结构,也是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首先是对城市形体环境规划,包括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与形态、城市绿化系统、城市景观环境、旧区的保护改造与新区开发等方面.二是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优化与控制规划,包括生态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治,产业结构优化与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等.

城市建筑的生态系统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建筑物的高度密集,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城市的设计建设,不是一味的批了就建.它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形态,生存环境.现在一味的要求存活,是原来规划的生态宜居环境都无实际意义,扣着经济的利益.现代城市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才能更和谐的发展.城市环境保护必须遵循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从整体和长远的利益出发,解决好人口、能源、水资源、污染控制和土地利用等主要的城市环境问题,确保城市健康、协调地发展.

新区域规划的方法无论怎样,首先我们必须要掌握的是:规划的原则,不同的规划主体有不同的内容,第二,规划的目的要明确,是为了产业链重复、避免恶性竞争.第三,立足点是什么?是全国统筹还是区域统筹?第四,大规模复制?是带有强制性的必须落实的,还是引导性的.定位与区域地位的问题.从地方政府利益考虑,都愿意自己的城市成为独特性城市.对此,在城市发展战略上形成“远交近攻”态势.二是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与治理、人口与城市化等重大问题的区域间协调.不能一味的为了经济而产生新的地王.

城市中的建筑设计相协调,结合生态的城市设计共有三种设计途径:适应性途径、保护性途径和协调性途径.所谓适应性途径是指人类的发展与规划要适应环境,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自然演进过程的一部分,在环境允许范围内寻求最大的发展.主要包括对地形地貌的适应、对地区气候的适应等.建筑物充分跟随自然环境,把建筑群融入自然.

3 资源经济

人口是开发利用土地、发展生产必不可少的社会资源,而发展生产的主要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区域规划正是以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自己的任务.在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要搞好地区城镇居民点规划.这就要求对地区城乡人口的变化和城镇人口的增长趋势进行预测,解决好人口的合理分布,拟订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不同等级的、不同规模的,各具特点、互相联系的城镇居民点体系,为地区城镇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同时,以各级中心城市(镇)为依托,带动广大地区的发展.

创新是城市发展永不休止的原动力,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与城市规划的中间环节,是使地区生产力合理布局、各项建设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与步骤.积极开展区域规划工作,对于加速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无论从理论上实践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地质、水文、气候、土壤、地貌、动植物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反之,城市建设发展也会给>自然环境带来多种影响,诱发多种环境破坏与灾害.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手段,也是为人们提供安全、卫生、美观、舒适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但是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基础设施所包含的各专业之间也存在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如何寻求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发展需求之间的最大限度的平衡,是科学建设城市不能回避的问题.

中小城市政府对自身城市发展的期望较高,有甚至出现没有必要的过快发展.提出过高的目标要求,主要体现在人口、用地、城市化水平等指标及形象工程用地标准上,而过高的指标将造成城市不切实际的发展,使基础设施投入过度超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城市发展的大背景,还要掌握城市本身所处的区域环境,资源条件,历史传统,发展优劣势等基本情况,科学推导发展目标.我应根据生态环境及环境容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城市特色,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区域定位和区域分析进行研究,才能更好的进行规划.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实践证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好的城市规划决策可能盘活一盘棋,相反则可能贻误大局.借助城市规划手段提高城市资本的竞争优势,寻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优组合,是我们在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4 结论

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分析我国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更要因地制宜,让我们的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工作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城市形象系统设计是塑造、提升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美学,获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将要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而思虑,建设和焕发完善城市新的形象.

〔1〕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顾朝林著.《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01.

〔3〕彼得·霍尔,邹德慈,等.城市和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4〕吴殿廷.区域分析与规划[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8.

〔5〕王晓东.对区域规划工作的几点思考[J].城市规划,2004,28 (4):65-69.

〔6〕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TU984

A

1673-260X(2014)04-0061-02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环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环境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