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探究

2014-03-29 15:53范忠烽杨东娥刘仰智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范忠烽,杨东娥,刘仰智,孙 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设探究

范忠烽,杨东娥,刘仰智,孙 健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茂名 525000)

大学生是当前我国社会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校建设志愿服务机制面临社会支撑体系不完善、日常运作管理不严密、服务理念认识不到位等困境。完善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路径可以从切实完善法律效力、注册制度、媒体引导的社会工作体系,切实强化组织建设、项目运作、分类指导的高校工作格局,切实重视团队培育、需求满足、精神培养的个体工作举措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路径探究

2006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深入开展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07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大通过的政府报告中提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2012年11月8日,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党中央关于志愿服务的一系列的论述,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高校的大学生是当前我国社会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有知识、有技能、有激情,乐于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因此,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常态化不仅必要而且重要。

1 新时期建设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必要性

高校志愿服务开始逐渐向着制度化、长效化、项目化的趋势发展,其功能和意义也不断得到显现。

1.1 高校志愿服务行动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

2011 年 7 月,《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出台,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核心要求。《意见》确立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公共服务体系的施政方向,即更加重视公民自我管理,更加关注公民参与社会组织的作用。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的主要力量,在凝聚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高校志愿服务行动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注重结合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点与能力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有针对性地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各种志愿活动[3]。随着公民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突出的社会问题甚至一些行政事务都需要志愿者组织的介入,而高校作为人力、智力、人才资源集中的机构,其志愿服务行动恰恰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多重需要。

1.3 高校志愿服务行动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高校志愿服务行动所传递的“奉献,有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弘扬和树立的社会主义正气和新风,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志愿服务行动具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亲身感悟的特点,可以培养和锻造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分辨信息能力、整合资源能力等,同时使他们的社会责任和奉献精神得以提升。

2 新时期建设高校志愿服务运作机制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发展时间、国情特殊性以及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等各种障碍性因素的制约,新时期高校志愿服务运作机制也面临着诸多困境。

2.1 社会支撑体系不完善

第一,志愿者注册制度未得到有效落实。从团中央到地方的有关志愿服务的法规都提到志愿者注册的相关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只是简单地规定了登记注册的条件,没有责任的规定,没有保障的规定,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形同虚设[4]。第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立法工作不断加快,但是在立法的宣传和具体条文的执行中还有许多漏洞和不足,大学生志愿者个人权益得不到维护和保障。第三,缺乏志愿服务价值的评估体系。志愿服务活动蕴藏着巨大的价值。例如,国家每年对大学生西部计划项目投入8700万,可让1万名大学生到西部500多个贫困县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支医、支农等服务,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可见,对志愿服务价值进行评估,在数量方面给予直观反映,显得很有意义。

2.2 日常运作管理不严密

高校志愿服务的日常运作管理包含校园媒介、志愿者、服务项目、规章制度等多个要素,具体运作过程中涉及舆论宣传、人员招募、培训指导、项目运作、激励考核等环节。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日常运作管理存在许多不严密的地方,主要有舆论宣传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感染力不强、对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典型宣传和树立推广不够等;人员招募以组织者或者项目需要为主要目标,忽略志愿者个人的意愿和满意度等;培训指导不够,培训的内容、项目单一,形式也较为枯燥,没有达到凝聚人心、激发动力的实效;服务项目陈旧,没有创新,有吸引力、生命力的工作项目品牌不多;激励手段主要是物质奖励以及相关素质加分,考核主要根据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而忽略志愿服务的质量和项目特殊性等。此外志愿者的不稳定性也是突出问题,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开展。

2.3 服务理念认识不到位

服务理念认识问题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个是群众对高校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不强,另一个是志愿者本身对志愿服务的认识问题不充分。调查表明,民众对志愿者的了解主要通过电台电视(57.4%)、海报和报纸杂志(39.2%)[5]。可见,人民群众对志愿者的了解主要通过新闻媒体,切身感受不多,这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做得不够。现阶段高校志愿服务行动还存在项目单一、途径狭窄、任务性强等问题,参与者的感受就是打扫卫生、看望孤寡老人、义务家教甚至义务劳动等。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动力,无法保持志愿服务的持久度。

3 新时期完善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的路径

实践证明,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对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构建和谐幸福中国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探索建设一套完整规范、科学有效的高校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对于新时期推动、促进、发展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无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3.1 切实完善法律效力、注册制度、媒体引导的社会工作体系

第一,志愿服务立法有助于提升公民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水平,有助于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事业的社会氛围的形成,有助于解决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难题,保证志愿服务事业健康发展[6]。目前,我国已经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地方性法规,但是这些法规相对笼统,在执行过程中保障机制不足、效力不够。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一部操作性强的国家层面的志愿服务法迫在眉睫。

第二,志愿者注册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推进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维护志愿者的合法权益[4]。通过注册制度明确志愿者的注册条件、服务准则、保障条件和激励办法,切实维护志愿者和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建立灵活的退出制度,对自行退出要有明确的条件要求和限制,给志愿者一定的压力和约束,保证志愿服务队伍的持久和稳定。

第三,充分发挥媒体引导功能,完善宣传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高校志愿服务行动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一是要创新宣传手段,采用制作专题片、建微博、树典型、找共鸣点等宣传手法;二是要拓展宣传内容,媒体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根据不同服务项目、服务对象、服务区域、服务内容等实际情况,将服务理念、服务精神、志愿文化、重点项目、典型人物进行融合,有重点、有主题地进行宣传引导,不断提升媒体的引领作用,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

3.2 切实强化组织建设、项目运作、分类指导的高校工作格局

第一,强化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组织建设。当前,高校的志愿服务组织建设基本框架为校团委统一领导,学校设立青年志愿者协会总会,各院系设立二级分会,团支部设立三级志愿服务小组。为了强化志愿者组织的建设,除了基本组织架构外,要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可以从学校辅导员队伍或者有积极性的青年教师中选拔。此外,建立以青年教职工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工作团队,其主要职责是研讨规划学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方向、工作品牌,组织对新进大学生志愿者的培训,带领并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等,旨在通过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高校志愿服务的良性运作。

第二,规范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项目运作。进一步明确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运作的主体要素,充分借助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新媒体平台,提升舆论宣传的实效性、影响力、感染力;建立团队招募和项目招募相结合的志愿者招募模式,通过严把面试关、考核关,切实达到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的科学合理;充分运用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科学采用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两种方式,提升激励效果;综合运用面授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提升志愿者的服务技能。

第三,注重高校志愿服务行动的分类指导。随着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志愿者分类机制将成为主要趋势,这有利于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可根据志愿服务的需要,将高校志愿者分为常规通用型志愿者、专业技能型志愿者、专项行动型志愿者。这些类别志愿者的工作职责、岗位要求存在区别,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招募方式和培训机制,切实提升各类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3.3 切实重视团队培育、需求满足、精神培养的个体工作举措

第一,培育一批有战斗力、凝聚力的服务团队是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基础,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的助推器。近几年,部分高校正在探索建立高校志愿服务孵化基地,其主要功能是搭建服务高校公益创意团队及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团队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大学生提供服务信息和服务岗位,使其参与社会管理。政府职能部门应从资金、场地、法律咨询等方面给予支持,并有重点、有选择地孵化和购买相关志愿服务项目,实现双赢。

第二,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归纳为五个层次,依次是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而高校志愿服务行动能给予大学生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面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各类人士,极大地延展了个人的交往圈,最大限度地获得社交需求的满足;志愿服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它所传递的是爱、真、善、美,这也必定会赢得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尊重;参与志愿服务行动是实现志愿者自我价值的过程,这些自我价值的实现会激发他们内心更强烈的工作热情,以更加饱满的激情去迎接更大的挑战,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因此,高校在组织、策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时应注重满足志愿者个人的内心需求。

第三,团队精神是个人在实现自身理想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与组织成员的统一性或不可或缺性,自觉以组织利益与目标为重,并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自愿主动与组织成员积极协作,使奉献精神和协作精神得到有机统一。志愿服务是表达善意、不计报酬的苦差事,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难,这就需要培养志愿者的归属感。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团队协作活动、年度志愿服务人物评选、志愿者形象设计大赛等,培养和提升志愿者良好的团队精神。

[1]袁冬梅.高校志愿服务体系和管理机制运行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3.

[2]张尧.社会管理背景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机制研究——以吉林大学志愿者X协会为例[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范忠烽.大学生志愿服务运作模式研究——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4]程雁雷,钟芳.志愿者注册制度的行政法解析[C]∥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2010:6.

[5]丁元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7):7-12.

[6]周海荣,刘艳.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探索与思考[J].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109-111.

2014-07-08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2012年青年创新人才培育资助项目(2012qn0203)。

范忠烽(1982- ),男,福建沙县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讲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4)06-0162-03

猜你喜欢
志愿志愿者大学生
志愿者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大学生之歌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