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琼心怡
师生大辩论
□邓琼心怡
不久前,在广东商学院举行的一个沙龙上,就有学生反问:“老师,你hold得住网络吗?”老师们并没有打哈哈,奋起反诘:“你熟悉不代表你hold得住,你们在网上写文章,只不过像我们在青春期时写日记。”
论坛一开始,主持人、人文学院副院长江冰教授就指出,传统社会是前喻社会,孩子向父母学习;并喻社会是指前辈或同辈间相互学习;后喻社会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在网络上,后喻社会特征尤其明显。
首先发言的曾妮,借一事例表达了怀疑。她说自己参加过一次网络文学研讨会,发现几位研究网络文学的老师不知“耽美”为何物!并拿郭敬明作为网络文学例子。殊不知,“小四”的主战场根本就是传统媒体。
“专家和老师是真的跟上潮流了,还是在隔靴搔痒?就好比,电视剧里皇后娘娘都从乾隆老婆穿越到雍正他妈那儿去了,居然还有人讨论容嬷嬷漂不漂亮,有没有意思啊?”这番网络语言,引来师生一阵笑声。
中文系田忠辉教授第一个接招儿,他笑称自己不知道“hold”是什么意思。学生高叫:“田老师,您out了!”田老师不以为意,继续阐述自己的观点,“为什么要hold网络呢?咱们的区别,只在于你们对网络比我们更熟悉。但是,不熟悉不代表hold不住,熟悉也不代表hold得住。”
田忠辉认为,就算你是演员,完全入戏了,真正hold得住的也只是导演。“现在社会是前喻、并喻、后喻并存的,你们这代要承担的后喻社会任务其实更重。只有发现事物发展规律,并预测发展,才叫hold得住。”
新闻系的熊晓萍老师对曾妮表示肯定,“正是你们在网上口无遮拦,自由表达,社会才多了一份勇气,这值得我们尊敬!反观我们50后60后,哪怕给你网络,也不敢畅快表达。网络能培养国民的质疑精神。”
大三的李凤说:“我也hold不住网络。上网发言只是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并不能从中获取能量。我觉得要进行灵魂反思,还得靠读书。”
教电视编导的贺钦宁老师自己就是80后,她的发言具有两代人的双重特性。“年轻人的确掌握很多信息,但60后们只要上网搜,也可以知道,没什么大不了。就算你们知道,也并不意味你们能深刻反思和理解。很多时候,人被网络操纵、被科技异化了,网络掌控了我们的独立思维。”
对此,中文系大三学生孔令薇表现出90后式清醒。她认为,后喻社会已露端倪,网络对社会青年化以及青年社会化正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反哺有利于打破论资排辈的社会局面。80后90后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会努力打破这种社会局面,在客观上提高社会工作效率。”
(玉燕摘编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