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研究

2014-03-29 13:49○张
当代经济 2014年6期
关键词:湖北省县域城镇化

○张 蕾 代 琳

(湖北大学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一、绪论

1、研究背景

2001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预言,中国的城镇化问题是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之一。同时,新世纪对中国发展的三大挑战中,城镇化是居于首位。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渐变的过程,将城镇化率由30%提高到60%,中国计划30年完成这个阶段。中国要依靠现代农业来保证全国对农业的产业需求,这样我们才能支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实现。其次,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已进入了一个新的转型时期,需要城镇和乡村的资源要素重组与产业结构升级,并需实施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推进”的战略。新型城镇化要以农业现代化为前提,要大力发展县域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特色城镇。

2、研究意义

我国农业资源与其他国家相比非常稀缺,这决定了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是否能选择一条以集约、节能、生态发展的新路径,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否可以顺利地转移,不仅影响着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也会影响内需的变化;同时,我们也要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合适的条件,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农业大省,其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紧密地影响着全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对于提高我国县域农业现代化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新型城镇化给县域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1)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新农业技术的采用都需要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需要吸纳农村就业人员对工业与服务业的补充。

(2)现代农业产业的建设要求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和机械化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需要对专业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发展模式的实践,还需加快对农产品流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探索,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商业体系。

2、挑战

乡村生态环境不仅自身面临着农业化学品污染和工业、矿业污染物的大规模排放,而且城镇建设也会使部分污染产业转向乡村耕地、水域等排放污染物。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和新型农业工程系统的建设都需大量的资金做为支撑,应避免资金由乡村流向城市,由西部流向东部,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等趋势,创新投资、融资的运行机制,健全城乡一体融资服务体系。城乡在信息基础设施的分散化,无线与有线系统的非区域化,信息资源、技术、服务等系统未能有效支撑,需实现城乡在信息化方面的关联推进。

三、湖北省县域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及其问题

1、湖北省县域农业发展概况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应加快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独立有效供给。湖北省作为中部地区的传统农业大省,全省的绝大多数人口在县域,尤其是在县域农业经济方面密切地影响着该省经济的整体实力和发展水平。随后,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中具体着重强调大力推进本省的农业现代化,努力把湖北省建设成为农业的强省。在湖北省县域经济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2015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GDP)过百亿元的县(市、区)达到60个,计划在县域范围中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预期达到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以上。

2、湖北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践

(1)荆门“中国农谷”。在2009年编制的《屈家岭管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中,著名学者张健华、张培刚等提出了在湖北荆门建设“中国农谷”的构想,集中力量打造绿色、创新、富民的农业示范区,率先在该地区实现农业现代化。此构想将以科学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以“三化同步”为主要工作原则,以泛农发展为前进方向,以科学技术作为产业链的支撑,成立华中农业示范区。“中国农谷”涵盖着荆门市管辖的多个县区,以屈家岭为中心部。在该辖区内已有众多著名的食品加工企业和科技园区,并且还将新成立农村社区。在进入下一发展阶段时,“中国农谷”将加速对该品牌的宣传力度,发展多个具有特色产业的集群,加强对该区域基础设施、交通设施的建设,使农民从中受益。

(2)利川“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年来,湖北省集中力量成立了多个高山生态蔬菜种植专业村,给利川的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利川的绿色生态米基地已达到36.8万亩、生态高山蔬菜基地32万亩,生态高山茶叶基地达到16.7万亩。截止2012年,全市已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多家,特色的生态农业总产值已达41.66亿元[。在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创建工作过程中,各级领导重视,组织制度健全,生产管理科学,农业投入品管理规范,技术服务配套,监督体系健全,基础设施完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达到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要求。

(3)浠水“现代渔业”。湖北浠水依据自身靠近湖泊的优良地理环境,因地制宜的发展“现代渔业”。首先,由原先的露天育种方式发展为车间室内育种的科学发展模式,同时联合中科院水生所等多个科研单位,开发培育特优苗种。其次,该养殖区域成立多个水产合作社,免费对渔民进行科学的养殖技术培训,全县已有多个国家级和省级养殖示范基地。第三,重点发展对鱼虾等初级农产品的深加工,形成一条“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第四,着力发展第三产业,筹建一个以生态种植、度假、垂钓为一体的休闲中心。该县围绕建设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稳步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该县由水产大县向水产强县的建设步伐。

(4)天门“专业+股份”合作模式。自2012年以来,天门市加快开展新型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注重把土地整治与新型合作社模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成立了湖北省第一个以农民为自建者的土地整治项目。该项目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村为单位对农民土地进行集中开发利用,并对农业合作社社员采用先进的企业管理方式,推广宣传科学的种植技术,使其达到土地规模收益的最大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该模式中农民有了更多的主动权。同时,值得关注的是新型农业合作经营模式的规模不能盲目扩大,参与的农民数量应与合作社的规模成一定的科学比例,一旦该模式出现比例失衡,将会导致农民生产加工成本增加,收入利润下降。所以,应走适度规模的农产品深加工与种田产粮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3、湖北省各地在发展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呈边缘化发展趋势。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的发展远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并且二者在经济总量的差距上不断拉大。县域与城市的发展本应是紧密联系,互为补充,协调发展,并应在产业整合、分工协作等方面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但实际上城市与县域之间的互为辐射带动作用并未充分发挥,仍存在着城市与县域之间对项目、资金等资源的恶性竞争,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相对的独立性并未形成协调发展、统筹规划的发展模式。

(2)县域民营经济融资环境恶劣。在县域农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融资环境恶劣、筹资渠道过窄、资金制约严重等都是其发展阻碍。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尤其是在县域经济主体为民营经济时,资金短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第一,政府部门对银行向县域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缺乏有效重视,导致无法刺激金融机构对县域民营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客观减少县域民营企业贷款融资的渠道。第二,我国对货币政策调控力度的逐步加强,导致各个商业银行对自身经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客观上冲击了县域民营企业在银行的融资。第三,县域民营企业大多没能力拥有进入证券市场的资格,因而民营企业无法通过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等获得直接融资的渠道,这些制度性的障碍不利于县域民营企业获得直接融资发展县域经济的条件。因此,拓展县域民营企业持续经营的融资渠道,已经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县域民营企业稳健发展的首要问题。

(3)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多数为粗放经营模式。如今的县域农业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多仍旧是“农产品—初级加工—销售”为主要形式的粗放式经营,初级加工的农产品特色不明显,科学技术含量低,优势产品竞争力弱,难以形成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经济中本地区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严重制约县域农业的发展。这需要我们转变对县域农业发展的经营理念,不应再过度依赖以政府为主导,应运用市场经济的思路来规划对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模式。

四、新城镇化背景下湖北县域农业发展新路径

1、推广特色农业产业理念

湖北省拥有丰富种植生产农产品的地理环境优势,也是全国主要粮食主产大省,长江、汉江流域都被列为全国优质稻谷、双低油菜产业带,鄂北岗地被列为中低筋专用小麦产区,全省的46个县(市)被列为全国粮食主产县(市)。油菜籽产量居全国的第一位,稻谷产量居全国的第四位。同时,我省也拥有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及居全国领先地位的高校、研究院等,拥有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力优势,并且丰富的粮油资源也为我省发展粮食加工业提供了充裕的物质基础。全面建设绿色县、生态特色县,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推进从传统农业向生态特色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从而力争使湖北省成为“国家种业中心”。

2、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优势

我省已在2013年打开县域农业发展新局面,首先重点扶持发展75个成长型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可过百亿元甚至千亿元农业产业集群和基地,加快发展一批有特色、高度集中、关联性强、高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我省也将建立健全新的用地机制,集约利用农民土地,针对该区域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的特点与发展水平执行差别化的用地政策,力争用最小的单位资源消耗实现各项产出的最大化。坚持以农业产业兴镇,首先要依据本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和新城镇规划、功能的定位,以促进农产品和农产品深加工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路径,形成可支撑该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避免形成“造城”的不良之风而引发的城镇化“空壳”现象。我省将一直坚持以资源共享、品牌效应、产业创新与聚集效应相结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新战略。

3、建立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据2013年湖北省政府发布的《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规划》,以“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原则,将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在坚持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培育新一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以公司、基地、农户三者为核心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构建一个“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与此同时,湖北省也出现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的好典型,以龙头企业带动镇域“四化同步”发展的“福娃模式”,创新土地利用机制建设农村新社区的“尹集模式”,多产业发展镇域经济的“大冶经验”,以土地流转推进股份合作的“龙岗模式”,以合作社全程机械化服务推进规模经营的“华丰模式”。各个县市区应选择一个典型乡镇、一个模范村因地制宜的运用在自身的发展中,通过树立典型乡镇、村,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引导全省新一轮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有序推进。

4、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永恒的动力。中国正经历大规模的城镇化建设,这极大的提升了对农产品的需求,只有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农产品的供给才能安全保质保量的完成。建立“一主多元”科技推广体系是适应我国的现有国情。政府应鼓励企业成为应用型农业基础创新的主体,建立多个企业服务站,可由原本的产品销售和产品应用服务向综合性服务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的能力、服务的程度以及服务的水平,又可与国家所建立的综合性服务体系相配合。与此同时,注重信息化在农业产业化中的推广与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培育新兴农民,大力推动现代农业科技的加速发展。我们要以龙头企业为先锋,打造“五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产业链,提高农民群众科技、文化、信息的接收水平和运用能力,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提高管理与服务的水平。

五、结论

文章以我国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分析在传统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农业经济存在着呈边缘化发展趋势,民营经济融资环境恶劣,农产品加工业多数为粗放经营模式等诸多问题,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业产业新的挑战与机遇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机械化信息技术的引入、城镇污染产业对乡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破坏、城乡金融体制的有待完善、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就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提出中国要依靠现代农业来保证全国对农业的产业需求,才能支撑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实现,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创造适合的条件,以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最后,以湖北省县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实践为例,探索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径,并提出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农业发展的一些建议对策。

[1]梅方权: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联推进的战略分析[N].科技日报,2013-10-31.

[2]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湖北省统计局:2012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报告[J].当代经济,2012(7).[3]黄德斌、焉潮: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在五三农场调研时强调:打造“中国农谷”推动跨越发展[J].中国农垦,2011(10).

[4]郑凯、肖传武、蔡忠平:促进利川优先发展工业的对策与建议[J].世纪行,2012(6).

[5]刘杰:发展专业合作社加快农机化步伐着力将天门打造为“全省农机化第一市”[J].湖北农机化,2010(1).

[6]沈昌发:关于湖北省粮食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构想[J].中国粮食经济,2007(10).

[7]周芳、梁晓莹:湖北县域的提升之路[N].湖北日报,2012-03-31.

[8]乌日图:新型城镇化四大警醒点[J].领导科学,2013(25).

猜你喜欢
湖北省县域城镇化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家乡的城镇化
湖北省2016年9月水产品塘边价格
湖北省水产品塘边价格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春风化雨 深入浅出——记湖北省优秀理论宣讲员龙会忠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