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 对话 融合
——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性特征录记

2014-03-29 13:38林玉珍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黑尔叙事学后现代主义

林玉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创新 对话 融合
——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性特征录记

林玉珍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当后现代主义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当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发生碰撞、当女性主义进入后结构时代,文学批评将会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围绕这一问题,聚焦这些前沿性的文学研究课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2013冬末、2014春初见证了多位国际国内顶尖学者的思想火花激情碰撞,并且擦碰出鼓舞人心的学术之焰,尤其令人难忘,值得一书。

十几位国内外资深专家受邀前来,他们就文学研究的原创性、界面研究、易卜生笔下的女性、后现代主义、(不)可靠叙述、含混与叙事、文学伦理批评、历史小说、后结构女性主义等多个文学研究前沿性话题进行深入浅出的公开演讲,并与对此感兴趣的师生展开了深入而细致的对话。一场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筵令在座师生们获益良多,极大地激发了大家对于从事文学研究的兴趣,更为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性特征作出了相应的国际性、专业性解读。

1.坚持原创,不断出新

本次学术活动节的第一场讲座就是来自浙江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吴笛教授所作的以“外国文学原创性研究与跨学科拓展”为题的演讲,它为整场活动节奠定了“原创性”的基调。吴教授以自身的经验和实践为例,鼓励师生们发现自己的研究潜力,创造研究价值。同时他结合国家社科基金申报的具体要求,通过展示自己的申报材料,设身处地地为有这方面需求的研究人员生动讲述了如何在自己的研究中实现原创,争取获得最佳的研究效果。在具体实践方面,他建议大家灵活运用文学、语言学和翻译的相关知识,开创综合性的实际研究,学会换一种思路,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效。

来自四川外国语学院的熊沐清教授探讨了“创新科研和界面研究”问题。他以认知诗学和叙事教学法为例,综合创新科研的方方面面,实实在在地说明了何为“界面研究”。在创新性原则上,熊教授提出了“观点新、角度新、材料新、领域新”四个具体的方面,并且指出实现这“四新”的关键途径是“界面”。学者要拓宽自己的知识界面,必须要多看书、会看书,“任何一本书都从头读到尾,并不是读书人”。他在认知诗学方面的知识积淀就是在细读了Performance and Cognition,Possible Worlds Theory等经典著作之后,又通过浏览相关著作而一步一步累积起来的。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最新学术动向,他把认知诗学研究在学界推广开来,确立了自己在这一研究领域业内领跑人地位。现在他又开始着手叙事教学法方面的实践,并认为这一领域同样大有可为。在熊教授看来,界面概念比“跨学科”概念更宽泛,因为“学科已死”,界面却能帮助打破学科界限,有助于“促进创新思维、发现新的论题、发掘新的材料、寻找新的方法、发现新的领域、催生新的学科”。熊教授以自己丰富具体的事例和生动幽默的语言打动了所有讲座的聆听者。

其他多位学者的论题也都坚持原创性,大大推进了相关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如聂珍钊教授对于“文学伦理批评学”这一最新理论之基本概念的讲述和阐释就是对现有文学批评研究的推陈出新和崭新后续。在定义了文学伦理学之后,聂教授从“伦理选择”出发阐述这一批评理论的基本认识。因为“伦理选择是人类经历了自然选择之后的第二次选择”,理性通过伦理选择而获得,这一选择的实质在于“做人还是做兽”。人身上存在着斯芬克斯因子,包括兽性因子和人性因子,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可能单独存在。中外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这种现象的深刻反思,如《西游记》和《哈姆雷特》都可以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解读。在《西游记》,悟空本是石卵中迸出的猢狲,是一只兽,但他通过到人间学习,获得了“孙”姓,学会了穿衣,从而完成了从兽到人的第一次自然选择。后来他拜唐僧为师,踏上取经路,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伦理选择过程。套在他头上的金箍就是让他保持理性的一种方式。取经完成之后,金箍自然脱落,标志着悟空完成了这个伦理选择的过程。《哈姆雷特》里的王子也面临“杀君弑(继)父”为“(生)父”复仇的两难境界,“To be or not to be”与其说是事关生死,不如说是关于伦理选择的困境。在聂教授那里,文学伦理学作为一种解读手段,它不是试图进行判断,并不是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而是强调客观地、历史地、公正地对作品加以评价,这与道德评价是不同的。

来自东北师范大学的刘建军教授讲述了当前外国文学研究中的重点所在,他特别强调不要脱离中国的国情,必须从“加强建设本国文化建设,有利中华文化传播”等实用性现实性特点出发,专注于文学的建设性项目研究。在他看来,一个中国文学研究者,狗苟蝇营于“某个遥远地域里的黑女人如何如何”,执着于发现“她们的生活境遇”①,还不如实实在在地放眼国内的现实状况,研究如何令自己的发现有利于本国建设。这样富于本土性的研究才应该是最前沿、最原创的研究。

立足本土进行研究并取得突破性发现的研究范式,在王宁教授以“中国视角下的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 from Chinese Perspective)为题的讲座报告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在讲座中,王教授首先谈及后理论时代理论面临着挑战,已经成为一种现象,性别理论就正好如此。在这个时代,性别已经是一种现象,对它的理解必须语境化。以性别研究中的“酷儿理论”(Queer Theory)为例:在英语中,queer本有“怪异”感,但在被译为中文“酷儿”之后,反而具备了潮流感、不俗感,这与中国语境中女性地位较高的事实有了不谋而合之处。可见,对理论的语境化(或曰本土化)解读为当今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最佳的独到创意。

坚持原创的学术研究,必定会让国内的学者逐渐走向前沿,展开与国际顶尖学者的对话。

本次学术交流就得到了许多国际知名学者的大力襄助:有瑞典资深教授克努特·布莱恩西沃兹威尔以“易卜生笔下的女性”为题,给大家讲解剧作家易卜生作品中体现的对女性的描写和关怀②;有后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布莱恩·麦克黑尔(Brian McHale)发表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最新认识;有A&HCI收录的国际期刊Neohelicon的主编彼得·霍伊都(Peter Hajdu)为大家讲解了历史小说的古往今来;更有以色列著名叙事学者、国际知名期刊《今日诗学》(Poetics Today)的主编梅尔·斯坦伯格(Meir Sternberg)探究小说叙事中的含混(Ambiguity)现象;还有他的夫人、同样知名的以色列叙事学专家、女学者塔玛·雅克比(Tamar Yacobi)以“(不)可靠叙事”为研究对象所作的讲座。来自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女性主义研究专家克里斯·威登(Chris Weeden)在接受邀请后,精心准备,总共为外院师生奉献了四场精彩的讲座。她从女性主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的发展过程讲起,关注了在英国的南亚移民女性写作特征、多种族英国社会里作为文化政治的生命写作现象,以及女性主义在后结构时代的特征等多个专题内容。各场讲座的研究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令人兴趣盎然。

这一次国际性的交流大大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引领着大家形成一定的全球化眼光。

2.面向国际化学术前沿的盛宴

所谓“前沿”,是指众位学者为所有听众展示的都是当前文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思索。例如,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麦克黑尔教授专门就“后现代已死”这一最新论题发表见解,他坚持自己的研究立场,没有对后现代的未来进行预测性评估,而是尝试对后现代文学分段,为进一步厘清后现代的发展阶段提供最新的认识。在麦克黑尔看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末(1966~1969)是后现代主义的发端期(Outset),七十年代起(1973~1990)后现代主义进入高峰期(Peak Postmodernism),而从1989年到2001年属于它的过渡期(Interregnum)。现在新世纪也已过去十多年,后现代主义转向了何方呢?“文化”、“全球化”,还有“后911”,这些成为反思后现代主义的关键词。经过麦克黑尔教授的梳理,虽然我们仍无法给后现代的未来设下一个固定的方向,但相关的思路被大大拓宽,研究的领域也更加深入。

以色列女学者雅克比专注于虚构作品中叙述者的“(不)可靠叙述”多年,在这方面的见解资深而又权威。这一次,她以穆丽尔·斯巴克的小说《平克顿小姐的启示》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读者的(不)可靠性判断过程。在这部小说里,围绕一桩“神秘事件”而开启的叙述过程将读者带入了对情节、对叙述者是否可靠的深深思索之中:平克顿小姐和她的朋友乔治分别对记者转述了那桩神秘事件,但最终事实如何,叙述者犹豫不决,无从判定,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也被拉入了“人类可靠性的竞技场和情节之中”,从而使一切关于可靠性的判断都成为暂时性、动态性的。雅克比教授的认识为叙事学研究人士提供了关于“(不)可靠叙述”的最新解读,她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的研究范式是最可靠的叙事研究手段之一。

著名叙事学者斯坦伯格选取了“含混”这一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对文学虚构作品的理解中。“含混”在语言学家那里已经有了长足的研究历史,在文学研究领域,“含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亚里斯多德的《诗学》那里。在那里,“完整”和“关联性”是故事的必要成分,但我们大家都知道,实际生活中,事物之间可能并不存在起因、结果、结束等等联系。在含混的概念下,小说的结局未必是结束,只是人们省去了对后文的叙述。空白(blanks)、缺口(gaps)等是含混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斯坦伯格教授那里,含混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歧义,它更是叙事的实质所在。这样推陈出新的理解大大丰富了叙事学研究的范畴,也为学界后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思路:文学研究未必非要拘泥在文学领域之内,其它科学领域也可为本学科提供独到的视角。

匈牙利学者霍伊都的讲座以“作为焦虑体裁的历史小说”(The Historical Novel as a Genre of Anxiety)为题。它从“体裁”这一概念出发,说明体裁所具备的原型特征和可追溯性。而历史小说作为一种特殊体裁,对于社会和心理状态给予了相当的关注,时至今日,仍然极具研究价值。可以说,历史小说和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一种类比的关系。霍伊都教授从方方面面讲述了历史小说的历史发展过程:从1814年瓦尔特·司各特的小说Waverly讲起,谈及小说和演义的异同、19世纪编年史批评、历史元小说、电视剧历史和科幻小说中的历史等多方面的内容,既阳春白雪,也通俗易懂,完整再现了对历史小说的各种解读。这种以史见新的研究范式为大家展示了前沿性的文学科研方法。

英国卡迪夫大学批判与文化理论中心名誉主任威登教授的系列讲座直指性别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高度关注性别、身份、身体、主体、权力、空间、地域、生命写作、文化政治等后结构主义概念。

3.建立在对话基础上的融合性学术之辩

本次学术活动节可谓大牌云集,国外知名学者的到来更为国内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大家把握机会,通过与学者们的问答提升了自己的学术认知。

“麦克黑尔后现代主义诗学”研讨会上,在麦克黑尔教授对后现代主义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之后,陈后亮博士对比分析了麦克黑尔后现代主义理念与琳达·哈钦(Linda Hutcheon)后现代主义理念的异同,认为前者更强调形式方面而后者重在从文化和政治方面进行论述,但无论如何理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话语创作物,完全具有自身特点和价值。这样通过理论对比理解后现代主义的本质,是国内学人的独创性新见解,显示了国内学界接轨国际的强烈意愿与实力。这样的实力也体现在尚必武研究员对后现代诗学与叙事学的界面整合研究上。这一研究主要关涉麦克黑尔教授对后现代诗歌叙事性的研究,可以说麦克黑尔对后现代诗歌的界定就体现在他对诗歌叙事性的解读上。这样崭新的理解从叙事学的角度拓宽了业界对麦克黑尔后现代诗学的把握和推广,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学者的声音。

在雅克比、斯坦伯格和聂珍钊之间展开的叙事学与文学伦理学的之间的交流碰撞也是一次中外学者的强强对话。斯坦伯格教授夫妇对于聂教授所谈及的中国文学作品及其内容解读非常感兴趣,聂教授对于含混概念在虚构叙事作品的解读功能也很是赞同,大家相约在未来就更多的课题进行更加细致深入的交流。国际国内外国文学研究领军人物间的互动必将最大程度上推动这一领域的未来发展。

在以“后结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及批评”为题的研讨会上,威登教授针对女性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所作的报告引发了国内学者极大的讨论兴趣。除了王宁以“中国视角下的后结构主义”作出回应之外,还有刘岩教授就全球化语境中作者们如何定位进行发问,请威登解释了在英国,少数族裔的移民为何要用英语而非她们自己的母语进行创作,她们的目标读者群是什么人。同时刘教授从自己的研究课题出发,给大家介绍了露西·伊瑞格蕾(Luce Irigaray)的性别差异伦理学。而陈永国教授则关注朱迪斯·巴特勒的理论渊源,重点研究德勒兹对巴特勒理论的影响。都岚岚副教授则聚焦巴特勒在二十一世纪的理论转向。这些研究都从各个侧面丰富了后结构主义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实践。

叙事学、女性主义、后现代诗学、文学伦理学和后结构主义,多种理论和思想融于一场学术活动节中,点明了今后外国文学研究的学术指向。

具备了创新性、对话性和融合性特征的学术活动必将带来丰盛的学术成果,用高端的定位为未来学术发展的国际性走向奠定基础。伴随这场以创新性为主题的融合性对话,未来交大外院将继续发展,坚持自己的国际化道路,为打造一个具备交大外院特色的学术富强之路而努力。事实上,这一努力已经有了具体的思路和举措。例如,2014年12月19日~22日,交大外院将直接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届时来自英、美、德、法、比利时、以色列、匈牙利等多国的知名学者都将共襄盛会,齐聚一堂,从而再次将上海交大外院的学术水平提升一个台阶。

附注

①粗体为笔者所加。

②本期所刊布莱恩西沃兹威尔教授的论文即为此次讲座的文字稿。

(责任编辑 杨 丽)

I109.9

A

1674-8921-(2014)03-0062-03

10.3969/j.issn.1674-8921.2014.03.012.

林玉珍,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理论与批评、叙事学。电子邮箱:lyz5474@aliyun.com

猜你喜欢
黑尔叙事学后现代主义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请允许我也为祖国做点贡献
请允许我也为祖国做点贡献
后经典叙事学在国内的传播研究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叙事学角度下的《浮生六记》林语堂译本研究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认知叙事学初探——以电影《美丽心灵》中的文本世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