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学安
2014年9月12日,刘云山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出如下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人民的行为规范,就是因为它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引,来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来自于对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
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劳动是人的价值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人的价值的根本所在,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与发展是衡量人的价值的最终标准。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人的活动是否有价值不是由其个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是否承认这种价值。人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只有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贡献力量,一个人才是有价值的。因此,我们说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揭示,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世界上任何一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产生都是以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为基础的,当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在充分发掘和利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始终贯穿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向上、崇善的精神追求,形成了比世界上其他民族更为丰富、更具民族特色和举世公认的传统美德,素以“崇尚道德”、“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得益于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源头活水才形成了今天的浩荡洪流。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逐步形成了人权、法治、民主、自由、平等、公正、和谐、幸福、以人为本等价值理念和价值诉求,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现实土壤。首先,作为国家层面价值目标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进程中产生的,来源于党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其次,作为社会层面价值取向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的;再次,作为公民个人层面价值准则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的结果。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各地区、各行业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实践,不少地区和行业从自身的区域文化、行业文化及其特点出发,概括提炼自身的地方精神、区域精神、行业精神和行业理念,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化、实际化、特色化和具体化……它们都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
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理想、愿望和追求,成为指引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明灯,成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等关系的共同价值准则和一个国家治国理政、管理社会的共同价值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与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进行交流、碰撞,并在融合中不断丰富、创新和发展,才能得以充实、提升和完善。“平等、博爱、和谐、幸福、劳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的共同价值,我们要运用唯物辩证法去认识和把握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中的科学内容,区分它的普遍性要求及其特殊具体的表现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又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和价值共识增添新内容,做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