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玉琪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300)
高校体育公共课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学生身体素质进行不断加强,同时让学生能够发现并且培养自己较为喜欢的体育运动,从而促进学生在真正意义上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习惯以及终身体育的意识.本文结合我国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学中对终身体育意识渗透现状以及正确的培养方法展开相应的研究探讨,希望能够对于今后的高校体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终身体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的形式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从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且能够长时间的保持.而在广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对于这一思想的渗透过程也自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们从广大学生提高身体素质角度出发进行体育观念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集体活动来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进行发掘,进而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身体素质的认识程度能够得到充分的转变,以达到终身体育意识形成的根本目的.我们通过这一点也能够充分看出高校体育教学中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重要意义所在,在平时教学中应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加强.
在高校体育公共课程的设计与选择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是从单一的角度出发为了让学生学习什么,并没有重视到学生能够学到什么.从学生角度而言广大高校学生对于公共体育课的心态还只是停留在参与积极性的高低这一层面上,对于终身体育意识并没有太多的认识,通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能够让学生实现终身体育是我们教学的目的所在,这就需要我们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而通过教学观察我们许多教师对于这一点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设计过于传统老套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我们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中应该被不断的培养和激发,同时让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参与机会.而我们通过对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观察发现,很多高校在教学中对于这一点还存在不足.很多学校教师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掌握,同时对于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也并不够了解和明确,这样就使得通过体育公共课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面临着很大的阻碍,同时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也很难形成.
教学行为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过程是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根本途径之一,对于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而言也是同样适用的.而通过我们对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观察来看教学手段以及教学的行为方式并不能够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对于我们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非常不利的,这也是我们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学中对终身体育意识渗透现状的另一现实情况.
很多高校体育教师认为,对于教学而言我们将课堂时间利用好就能够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但是对于学生体育习惯的形成并没有重视,终身体育意识的渗透也十分缺乏.然而我们很多教师自身的终身体育意识也同样并没有真正形成,这就导致对于学生的意识渗透过程也很难进行.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我们教师自身终身体育思想的认识较为落后,同时这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传统思想观念过重所导致的,我们对于这一点还应该予以高度的重视.
在我国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自我体育意识的渗透过程显然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在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要靠自己的自觉性来完成,并不应该由教师过多要求来实现.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少对学生自我体育意识进行渗透,从而使得学生在参与体育过程中过于被动,不明白为什么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同时也并不知道参与体育活动对于身体究竟有什么样的好处.这是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中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渗透与培养存在的主要不足之一.
高校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的高与低主要取决于能否让学生从体育公共课中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然而在我们对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观察中发现很多高校进行体育公共课时并没有能够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运动,其主要表现就是教学思想老套,教学手段较为单一等等,这样学生并不能够在自己想要的学习氛围中进行学习和参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其心态过于消极,在面对体育运动时出现一定的抵触情绪,甚至是逃避体育运动.这些都是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学中对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渗透的主要不足的具体表现,我们还应该加以充分的重视.
笔者通过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观察和了解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体育锻炼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陌生,但是参与情况却不是十分理想.很多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有公共体育课就已经足够了,平时没有必要进行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不仅仅会影响课后学习,同时也会产生严重的身体疲劳反应.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很多学生对于锻炼习惯的培养望而却步.这样观念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心理内部因素,同时也是我们将终身体育意识传授给学生的主要障碍之一.学生不能形成正确的锻炼习惯,那么就意味着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存在一定的间歇性,同时也会对其重视程度产生影响,进而对于公共体育课堂教学传播与渗透终身体育意识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还是要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我们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观察可以充分的看出,学生对于体育教学以及运动参与的认识程度还是较为片面的,同时也是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体育运动会给身体发展起到哪些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主要因素.很多学生认为学校公共体育课就应该是让心情得到放松的课程,是将繁重学习压力进行很好释放的课程.这样的认识显然比较片面,学生对于参与体育运动以及课程教学的心态并没有摆正,同时也并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其中,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不到很好的提高,进而会影响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正确看法.参与积极性的高与低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制约我们对高校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渗透以及传播的主要障碍之一,这也是我们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学中对终身体育意识渗透的不足表现的一个方面所在.
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让学生对于终身体育的自我意识进行培养,同时通过体育教学过程进行不断的渗透.在进行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的就是将教师自身观念进行转变,同时达到培养目的.具体培养的方法我们可以遵循教学计划来进行逐步实施.在进行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中我们首先应该通过对学生课上以及课下的体育运动状况进行不断的了解并加以分析,将学生的体育运动项目参与程度进行规划分类,在课程安排上将这些运动项目作为教学的重点进行实施,这样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的选择就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充分的提升,为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培养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第一步.
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态度决定于我们教师在进行公共体育课过程中的教学态度.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态度转变过程主要取决于学生,这样的思想首先就是不正确的.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转变过程是需要我们教师进行充分的引导才能够真正达到的,教师的引导方向是怎样的,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会与之同步.我们在进行高校体育公共课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渗透与培养首先应该抓住其内心的需要所在,这样我们的渗透过程才能够更加具有方向性.比如说很多学生认为参与公共体育课能够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还有很多女同学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有助于保持身材等等,我们将这些充分的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并进行正面的引导,那么学生就会更容易接受,原因就是这些都是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的,这样在长时间的保持过程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就能够得到培养,这也是我们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
养成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习惯的方式与方法有很多,但是对于广大高校学生而言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对其进行有效的公共体育课程.高校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过程中很大的兴趣因素都是由于课堂教学所引起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过程,同时也让学生对体育运动能够更加了解并且激发其参与兴趣.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参与兴趣的提高将有利于我们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以及在思想上引导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培养.比如说在进行篮球公共课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一开始对于篮球运动的认识较为肤浅,但是经过系统的学习与掌握,学生能够将其技战术进行正确应用,并且在课后积极开展篮球活动,甚至能够形成具有周期性的运动参与过程.这正是我们养成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初期表现,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们对于“重在参与”这四个字并不陌生,而对高校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也需要从这四个字入手.然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正是我们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最好途径之一,这对于我们广大学生而言参与积极性的提高是其保障因素之一,还可以通过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形式的不断转变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达到预期效果.比如在进行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过程中将比赛作为教学的主体部分进行,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赛代练”的思想,能够提高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参与积极性得到普遍的提高,达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这样也有利于我们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高校公共课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学生的观察以及对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提高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在这里我们广大教师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思想上以及教学手段上还应该进行不断的改善与提高,本文结合这些方面进行了论述与研究.
〔1〕吴绍云.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1(04).
〔2〕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01).
〔3〕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体育学刊,2003(01).
〔4〕陈琦.从终身体育思想审视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02.
〔5〕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01).
〔6〕袁革.“三自主”选课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04).
〔7〕史国生.高校体育应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的教育[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