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大精深,大家风范——祝贺冠连先生七十五寿辰

2014-03-29 07:34:26胡壮麟
当代外语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语言学外语哲学

胡壮麟

欣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钱冠连先生七十五大寿,谨在京致以遥远的问候和祝贺!

冠连先生以他的四本专著:《美学语言学》(1993)、《汉语文化语用学》(1997/2002)、《语言全息论》(2002)和《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2005),以及百余篇具有理论深度和创新意义的学术论文,在我国语言学界和外语界素享盛誉。我个人比冠连先生虚长6岁,但在做学问上差了一截。扪心自问,自愧不如。借此机会,与冠连先生交交心。

冠连先生自1982年开始学术生涯,治学博大精深,为学界所公认。1986年发表“语言冗余信息的容忍度”后,主攻语用学。就我掌握的不完全材料,自2001年至今的15年中,他发表的有关语用学的研究论文近30篇,几乎每年2篇,其内容有关格莱斯合作原则、新格莱斯理论和维索尔伦的顺应论等尖端理论,也有对冗余信息、面像身势、逆境顺利原则、不合作现象、音感召唤等的具体分析,不一而足。专著《汉语文化语用学》被我国语言学界美誉为“钱氏语用学”,是北京大学学生2000本必读书目之一(钱冠连2011b),可见其影响之大。2000年,冠连先生以“哲学轨道上的语言研究”一文向学界宣告他的学术转向,至今已发表有关语言哲学文章近20篇,其中以“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为副题的专题系列论文达10余篇,说明了他对该项研究的全面性、深入性、系统性。其选题关涉西方语言哲学的三个问题、中西哲学的不同走向、语言哲学的修辞论、证伪法与语言(学)研究,等等。冠连先生的用意很清楚,语言学虽然曾经被誉为领先科学,但它的“领先”离不开哲学思想的启示和引导。

学海无涯苦作舟。冠连先生在语言哲学和语用学研究上之所以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进入如此融汇贯通、游刃有余的境界,在于他的知识渊博,功底扎实。这鲜明地反映在他三十多年学术活动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对理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美学、修辞学、外语教学与研究、汉语和方言、网络和多模态语言学、翻译学、对比语言学等学科,都有研究,都有建树。应该承认,我们有时不善于辩证地处理“专”和“博”的关系,往往对“博”有所好者嗤之以鼻,常会简单地扣上做学问“不踏实”、“好高骛远”之类的帽子。现在冠连先生以自己的实践表明,两者是可以统一的,也就是说,该专的专,该博的博。

那么,人们为什么有时会不分青红皂白,一概否定专博之人呢?我个人认为,这里存在两个深层次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建国初期我国学习苏联高校办学经验,开展院系调整,过分强调了专业化。在外语教学中把所谓的外语专业片面地解释为“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训练。在四项技能中,又不顾国情,把听说凌驾于读写之上,使各个语言技能不能起到互补的作用,对中小学英语教学、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的负面影响之深远,至今仍未全部肃清。第二个原因有关我国的治学传统。师道尊严走到极端,学生易为老师的知识所囿,难以超越老师,难以突破;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对个别词语和句型的研究,缺乏对外语语法和语言系统的全面认识。其结果用冠连先生(2001b)的话说,就是“投入多,收效少”。因此,冠连先生对“专”与“博”辩证结合的思想和实践为我们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成功的治学典范。

冠连先生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还在于他正确的治学理念和方法。首先,他非常重视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他认为,有些学者对理论所持态度不适当,他们既不了解理论形态的一般特征,又对形而上学持有错误认识。为此,他提出要正确认识理论的价值,理论既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研究对象,也有助于我们将“明白”与“睿智”结合起来,“更好地走上理论的原创之路”(钱冠连2011a)。在这里,冠连先生没有对上述错误认识“跟着转”,也没有停留在空口说白话,而是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投入理论研究。不论是语言哲学和语用学,还是其他课题的研究,他从不放过对一个理论的理解、梳理、质疑、讨论和创新的探索过程。例如,为了解决语言理论研究中的原创性,他提出应当重视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钱冠连2001a)。显然,“钱氏语用学”的问世也得益于他对理论研究的执著和对结合中国情况搞好理论研究的切身体会。

如上所述,冠连先生总是把正在研究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他一贯反对外语界与汉语界不相往来的“两张皮”现状。冠连先生指出,对外语学者来说,他们应在回归母语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贡献。“在不同语言价值观的冲突中才能质疑语言本身,由此探明真相。”(钱冠连2001b)坦率地说,冠连先生这些话语击中了我的认识误区。我过去一直认为,作为中国的外语专业教师,做好本岗位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就可以了,手不要伸得太长,以至于造成“吃不了,兜着走”的尴尬局面。在我指导英语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时,我总是“告诫”学生当他们用所学理论分析语言时,语料尽量选用英语而不是汉语,不然在学术委员会上难以通过。可见我缺乏冠连先生那样的认识高度和大无畏精神,也缺乏他在障碍前面或是跨越或是绕着走的灵活性。为了解决人们对理论研究的错误认识,冠连先生系统地介绍了启功先生的治学经验:一是敢发疑问,二是大胆设想,三是走自己的路,四是敢负责任,五是再思,六是要有理论勇气。这六条经验组成的启功模式可作为母语为汉语的学者对待国外语言学时所应持有的心态、方式与思路。冠连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在介绍一个国外理论后,总是进一步研究这个理论在国内的引进情况和展望。例如,他研究语用学,便写了“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钱冠连1990),指出我们不单是引进语用学,更重要的是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语用学。就冠连先生对西方语言哲学的研究来说,我们至少可以找到四篇文章是讨论西方语言哲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的。在这些文章中,冠连先生不仅反复强调我们要引进西方语言哲学,而且明确指出这是“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钱冠连2006)。

一不做,二不休。冠连先生挺身而出,公开批评我国的汉语界。他指出还有比外语界更严重的问题,那就是“老谈隔壁人家的事情,而不联系自己家里的事情”以及“拿不出本土的材料来,很难说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的问题(钱冠连1999)。冠连先生在这里批评我国汉语界不重视理论研究,更没有创建学派意识的雄心壮志。为此,他激励我国汉语界学者也应对语言学理论做出贡献,也应创建自己的学派。他还勇于担当起治疗医师的职责,帮外语界、汉语界学者们找出心理障碍的病因(钱冠连2004,2007)。对这个问题,冠连先生曾和我交流过,我认为隔行如隔山,少管闲事,何况自己的汉语知识非常浅薄,不想给自己找麻烦。其实,我本人内心非常赞同冠连先生的意见,但没有他唯真理是问、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的胸怀。后来,北京大学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召开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100周年的学术会议,我才大胆回顾高名凯先生对理论研究的重视和贡献,提出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胡壮麟2011)。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冠连先生迈开了第一步,给了我智慧和力量。

作为外语教师,冠连先生更注意理论与外语教学的结合,如“西方语言哲学在外语界的传播与未来的发展”一文,其用意是说明外语院校的教师和学生应当具有西方语言哲学的基本知识(钱冠连2008a,b)。如果说,八十年代末我国高校大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只是为了帮助外语专业的学生日后多一个找工作的渠道,那么让外语院校的学生学习西方语言哲学才是真正为我们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出谋划策。自改革开放高校恢复招生并开始实行研究生教育,人们长期片面地坚持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只包括语言和文学两个方向,把翻译拒之门外,其理由是有些学者片面坚持翻译只是一门实践课,没有理论,不能作为学科或专业。直到本世纪初,国内许多高校才陆续设置翻译专业,翻译得以和语言文学并驾齐驱。可见冠连先生(1994,1997,2003)所做的工作既证明了设置翻译专业的必要性,帮助人们认识了翻译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又推动了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

冠连先生在学术讨论中的包容精神令人难忘。1989年国内发生政治风潮,我曾用语用学理论分析《北京日报》的社论和报道,也分析乌尔开希等人的言论,这种自认为“不偏不倚”的立场受到国内外学者两方面的负面反应。从此以后,我不再参加国内外语用学的学术活动。唯独冠连先生能正确评价我在语用学方面曾经做过的工作,不时鼓励。在语言哲学方面,冠连先生肯定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认为“人活在语言中,人不得不活在语言中,人活在程式性的语言行为中”(钱冠连2005)。与之对比,我本人2012年末在四川外国语大学讲学时,却是对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观从五个方面提出质问(胡壮麟2012)。当时,同样作为嘉宾的冠连先生很淡然地从不同视角解释了我们两人的分歧:一个是哲学视角,一个是语言学视角,缔造了健康的学术氛围。

这就联系到冠连先生有关人品和学品关系的论述。“做学问先要做人”。做学问要具有高尚的人品,具体表现为诚慤淳朴,坚韧坚定,眼光远大,定位正确,容忍宽厚,有独立人格和原则性,淡泊名利,生活质朴,性格开洒自如,等等(钱冠连1998)。可见冠连先生在学术上的大家风范来自于他在人品方面的自我修养、严以律己。再举一例:冠连先生在2008年创建了“中西语言哲学研究会”并担任第一任会长后,在第二届改选时,断然隐退,坚决推举四川外国语大学王寅教授为会长,以发挥各校的作用,更好地培养学术骨干,这种以事业为重、以学术为重的心态令我钦佩不已。这才是真正的大家风范。

向冠连先生的博大精深学习!向冠连先生的大家风范学习!

胡壮麟.2011.发展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研究——纪念高名凯先生诞生100周年[J].当代外语研究(3):1-9.

胡壮麟.2012.人·语言·存在——五问海德格尔语言观[J].外语教学与研究(6):803-14.

钱冠连.1990.语用学在中国:起步与展望[J].现代外语(2):23-28.

钱冠连.1993.美学语言学:语言美和言语美[M].深圳:海天出版社.

钱冠连.1994.从文化共核看翻译等值论[J].中国翻译(4):14-15/34.

钱冠连.1997.翻译的语用观——以《红楼梦》英译本为案例[J].现代外语(1):32-37.

钱冠连.1997/2002.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钱冠连.1998.人品向学品的正负迁移[J].外语与外语教学(2):1,46.

钱冠连.1999.对比语言学者的一个历史任务[J].外语研究(3):5-10.

钱冠连.2001a.有理据的范畴化过程——语言理论研究中的原创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0):1-4.

钱冠连.2001b.外语研究四难与学者个人素质[J].福建外语(3):1-3.

钱冠连.2002.语言全息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冠连.2003.语言哲学翻译论——简评工具性语言扩展式[J].中国翻译(5):31-35.

钱冠连.2004.以学派意识看汉语研究[J].汉语学报(2):2-8.

钱冠连.2005.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钱冠连.2006.西语哲在中国: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之路[J].中国外语(1):5-6.

钱冠连.2007.以学派意识看外语研究——学派问题上的心理障碍[J].中国外语(1):28-30.

钱冠连.2008a.钱冠连语言学自选集:理论与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钱冠连.2008b.西语哲在外语界的传播与未来的发展[J].外语研究(2):1-16.

钱冠连.2011a.“跟着转”:输在理论贫乏上——从理论形态的一般特征到创造[R].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九次会议论文.

钱冠连.2011b.思在昆仑山下——眼光与定力[J].当代外语研究(10):1-4.

猜你喜欢
语言学外语哲学
菱的哲学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1:58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中国卫生(2016年11期)2016-11-12 13:29:12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语言学与修辞学:关联与互动
当代修辞学(2011年2期)2011-01-23 06:39:12
语料库语言学未来发展趋势
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认知修辞学”——从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的兼容、互补看认知修辞学的可行性
当代修辞学(2010年1期)2010-01-23 06:35:14
晾衣哲学
视野(2009年20期)2009-04-09 06: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