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并进:新时期传统民歌、戏曲传承发展路径

2014-03-29 09:29:15
池州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流行歌曲民歌戏曲

赵 敏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雅俗并进:新时期传统民歌、戏曲传承发展路径

赵 敏

(皖西学院 艺术学院 ,安徽 六安 237012)

在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民歌和戏曲呈衰微之势,遭遇备受冷落的尴尬境地,深受广大青年喜爱和追捧的流行歌曲与传统音乐具有天然的相通因素,传统民歌、戏曲完全可以借势于流行歌曲获得新的活力,从而得以扩大受众、多渠道传承;传统戏曲和民歌“艺术化”既可为高校音乐丰富教学和实践曲目,也能使一些地方戏曲民歌提升艺术品位。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在发展中守望,持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助力传统音乐展现新的时代魅力。

民歌;戏曲;流行歌曲;民歌艺术化;传承创新

众所周知,近几十年来,由于社会民俗文化的嬗变、大众审美取向的转移、城市化进程对传统民歌传播主体的拉动,流行歌曲已成为我国乐坛一支声势浩大、异军突起的生力军,它势如破竹,以滚滚之势迅速占领了青年阵地,受到广大青年的喜爱和追捧。相比之下,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歌和戏曲却遭遇备受冷落的尴尬境地,虽然传统音乐呈衰微之势的状况已引起政府和广大音乐界人士的关注,并针对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一些有效的传承保护措施,但民歌、戏曲等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活力依然无法与流行音乐的繁盛局面相提并论。

艺术是传递人类思想感情的媒介,各类艺术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之鸿沟。音乐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更具有其它艺术式样无法比拟的直指人心的优越性,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戏曲、美声等同属人声艺术,它们之间具有天然的相通因素,互相结合的可能性较大。如第一季到第三季“中国好声音”中推出的多位歌手的比赛曲目,就让观众耳目一新,如歌手平安演唱的《我爱你,中国》,歌声一出就扣人心弦,乐曲的引子部分唱得高亢嘹亮而自由,声音中具有浓浓的美声之味,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美声,它同时含有通俗音乐的亲切和自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一下子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美声乃高雅、严肃音乐,没受过美声训练和熏陶的年轻人在心理上始终与之保持着难以靠近的距离,所谓“曲高和寡”,但“好声音”平安的歌声可以瞬间征服全国许多观众,得到大家的广泛认可,并最终走上央视春晚的舞台,事实足以证明音乐的各种流派之间不应该壁垒森严,界限分明,应该互相借鉴吸纳。因为观众的审美习惯、文化修养、环境教育的不同,就会导致每种音乐的受众不同,而“受众”恰恰是音乐传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种音乐如果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和传唱,是不可能得以可持续传承的,最后的命运只能是成为记忆,以物质形式被束之高阁,成为“文物”被置于博物馆。在传统民歌、戏曲的发展传承之路上,完全可以借势于流行歌曲,为传统民歌、戏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得以多渠道传承、多形式呈现。

1 牵手“通俗”,扩大青年受众

“民歌是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口传心授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因而传播主体、传播媒介、受众三位一体。内容丰富、体裁多样、形式生动活泼是其重要的特征,因而深受人们喜爱。传统民歌实为历代劳动人民的时尚之歌,意即流行歌曲中的经典的积累传承”[1],而“流行音乐通常也是指根植于大众生活土壤之中的,情感真挚、内容通俗,为普通群众所喜爱、传唱的大众音乐”[2]。可见,民歌与流行歌曲在大众性、抒情性、功能性、审美情趣、艺术追求等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传统民歌为流行歌曲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流行音乐的创作必然要以传承了几千年之久的、积淀丰厚的中国民间音乐为其根源,否则其创作与发展将会成为空中楼阁,无源之水,难以有持久的生命力”[3],传统声乐元素融于流行歌曲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1 把地方民歌特性音调、节奏融于通俗歌曲

这种流行歌曲创作方法不是把原来的民间歌调进行改编,而是采用富于民族地方特色的音调进行创作,从而体现出作品的民族性、地域性风格。如,人民音乐家施光南根据新疆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它虽不是地道的维族民歌,但听起来却明显具有新疆民歌的风味,新疆歌舞音乐中手鼓的典型节奏的运用、旋律中富于民族特色的级进回旋手法,此歌受到新疆人民的普遍喜爱,甚至把它作为城市车站的迎宾曲,成为新疆地区的有效的音乐文化名片。再如,作曲家张千一的作品《青藏高原》、《在那东山顶上》,融入了藏族民歌的音乐元素,使作品具有高亢嘹亮、质朴激越的高原风格。

在通俗音乐中加入民歌的经典元素,改变传统的演唱、演奏方法,重新演绎,让宝贵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的方式得以传承,定能扩大受众面,拓展传承空间。

1.2 改编、发展民歌等传统音乐的曲调原型

改编地方民歌,运用地方传统音乐素材是通俗歌曲创作的重要手法,作曲家通过吸收民间音调,使作品在具有流行性、时尚性的同时,也具有亲切的民族风韵,使传统民歌更易于被青年受众接受和传播。如,20世纪30年代作曲家贺绿汀创作的两首旧上海流行歌曲《天涯歌女》、《四季歌》就是从民间小调改编而来;现代作曲家赵季平为电视剧 《水浒传》所作的《好汉歌》就是由河南民歌曲调发展而来。

1.3 把戏曲元素运用于通俗歌曲

由于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城市化的拉动,大批农村青年离开父辈赖以生活的土地,涌进城市寻找新的生活、工作方式,快节奏的生活、大量新奇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各种现代风格的流行音乐的包围,使广大青年失去了慢下来、静下心欣赏传统民歌和戏曲的内外环境,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传统音乐的绝对排斥,只要改变传统民歌、戏曲一成不变、单调滞后的演出形式,以适合现代人欣赏习惯的方式呈现,广大青年观众还是乐意接纳传统音乐的。在通俗歌曲创作中溶入戏曲元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贴近青年大众的方法。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许多流行音乐界人士一直在尝试以此法创作作品,一方面可以使流行歌曲蕴含新奇的民族韵味,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另一方面,我们的民族音乐之根也得以在现代社会继续延伸。如,《说唱脸谱》、《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等体现的京腔京韵;周杰伦歌曲《东风破》歌曲伴奏中加入民族乐器二胡、琵琶,加上词作家方文山古今交替,意味无穷的歌词,使整个作品在现代流行唱法中体现出忧伤、诗意、古今交错的古典意味,很受人们喜爱。

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戏曲在中国历史上同属“俗音乐”,此处之“俗”为通俗、大众、草根之意,非低俗、鄙陋之意,它们都反映了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这种本质上的相似性,注定了流行歌曲和传统音乐“可以倚借彼此的翅膀双飞,传统音乐元素可以唤起流行音乐创作更多的灵感,传统音乐亦可以多辟一条路径,在今日社会现代性的进程中既不封闭在民间乡村,也不静态的封存于博物馆,取得更大范围人群的文化认同”[2]。(流行音乐语境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

近几年看中国最红的几档音乐选秀节目,总会有一些感触,虽然是通俗娱乐节目,但从中窥到的当代年轻人对梦想的执着精神、对宝贵的传统音乐的态度总是让人心潮澎湃,这些节目从音乐传承的角度,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撞击、嬗变、融合、转型,尽管我们对传统民歌的隽永、天然、淳朴和浩瀚博大有着深深眷恋,但我们应该以理性的目光和态度来看待它目前的蜕变,事物始终处于运动发展的状态,中国传统音乐今后的发展之路定会有新的历史选择,它的多元嬗变是命运所必然。正如上海音乐学院黄允箴教授所说“由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转型的市场化的民歌演唱群体正在蓬勃壮大,他们接过传统文化传承的接力棒,融入了重构现代中国新文化的人潮,向着又一个时代的辉煌进发”[5]。

2 传统民歌、戏曲“艺术化”,走进高校音乐艺术课堂

传统民歌和戏曲“艺术化”始终是许多音乐家的创作手法之一,这既为高校音乐丰富了演唱、演奏曲目,也为一些地方戏曲、民歌提升了艺术品位、提供了传播机会。在这一领域有许多极为成功的范例,如李焕之的《春节序曲》中就运用了陕北民歌《二月里打过春》的音调,音乐抒情优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春天的气息,给人以欢欣鼓舞和无限希望之感,这部欢快的管弦乐曲描写了我国人民在传统节日“春节”来临时热烈欢腾、互相道贺的动人场面,作品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是民族交响乐中的经典之作,受到全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其中“爱情主题”的音乐阐释用了越剧中的音调旋法,旋律如歌如诉,委婉深情,表达了人们对爱情的赞颂和向往。

在声乐作品中加入戏曲元素也是常见的手法,如作曲家士心的作品《没有强大的祖国哪有幸福的家》,在音乐中加入了河南豫剧的唱腔音调,地方风格浓郁饱满,再加上歌唱家彭丽媛在演唱中准确运用了豫剧唱腔中的滑音、颤音、嗽音等润腔手法,极富韵味的咬字吐字,使整首歌满含热情、喜悦,和爱国向上的力量。这首歌成为“戏歌”的典范,成功把戏曲元素融于歌曲音调中,受到广大音乐院校师生的喜爱。

传统民歌艺术化,也是现代作曲家常用的创作手法。这种手法将原来简单朴素的民歌进行戏剧性处理,使其旋律丰满圆润、起伏跌宕,内容充满张力和矛盾的冲突、发展,极富感人的戏剧性效果。如,艺术歌曲《小白菜》就是在原河北民歌《小白菜》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作品的前奏在低音区运用了原作的音调,伤感而凄凉,在引子的后半段力度加强,音调不断向上推进,矛盾急剧加强,在音乐达到情绪的爆发点时,主人翁“小白菜”爆发出内心的悲痛哭喊:“亲娘啊……”,歌词在不同的音区重复了四次,由高至低,情绪痛苦哀伤。这段歌曲的引子起到了奠定乐曲凄凉风格的作用,然后音乐第一段采用原音重现的手法,开始诉说一个悲苦小女孩的故事,段尾伴奏音乐在一段不安的半音下行后,转调进入第二段,这一段音乐是全曲的第一个高潮。“小白菜”通过哭诉爹爹娶后娘后自己生活处境的逐渐恶化,控诉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音乐采用了戏曲中的哭腔手法,哀婉动人,催人泪下,音乐第三段是曲子的高潮部分,这部分音乐内部矛盾继续激化、发展,再次转调,对“小白菜”的内心痛苦再次渲染,音乐在高音区持续进行,表现了“小白菜”对亲娘的无尽思念和对自己不幸的控诉。“小白菜”的苦难艺术形象被刻画得十分深刻。音乐内部的矛盾由发展到激聚,再到解决,如同“小白菜”内心对苦难的感受,由哀伤地叙述到痛苦地哭诉,再到强烈地呼喊,然后仿佛心灵极度痛苦后的麻木,音乐也回到了减弱渐远的意境,仿佛“小白菜”无奈地行走在风中,思念着亲娘……。这首作品改编后,艺术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诠释作品的难度也增大了,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的学生才能完整阐释作品内涵。这种把简单民歌艺术化的手法,使得传统民歌的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使其在音乐院校中登堂入室,扩大了传播的范围。

上述这种传统民歌艺术化的作品还有作曲家刘志信的《桃花红,杏花白》、胡廷江的《玛依拉变奏曲》、尚德义的《今年梅花开》等,这些优秀的艺术歌曲把原生态民歌提高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保留了原民歌中珍贵的种子音调,使这种“生命的记忆”得以更好的保存。

中国的民族歌唱音乐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是雅、俗共存的。如,春秋末期形成的《诗经》,其中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内容,风,主要是当时北方15国的民歌;雅,即是当时贵族文人的作品;颂,多半为当时古老的祭歌和舞曲;隋唐时期的宫廷燕乐的成熟繁荣与民间俗乐的方兴未艾交相辉映;宋元时期市民音乐的勃兴促进了曲子、戏曲、说唱等音乐的空前繁荣;明清时期戏曲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乾隆年间花部与雅部并兴,雅指昆山腔,即奉昆曲为雅乐正声;花即杂,清代地方戏,言其声腔花杂不纯,多为野调俗曲,故花部诸腔,又有乱弹之称谓,花、雅对峙的局面在客观上促进了各种戏曲声腔、剧种的相互交流和竞争。

近现代,中国声乐作品同样出现了革命作曲家群的群众歌曲,以及专业音乐院校作曲家群的艺术歌曲。由上可知,我国传统音乐在发展历程中始终是包容共生、与时俱进的,二十一世纪更是一个世界一体、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传统民歌、戏曲再次嬗变的趋势不可避免,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采取积极措施推动传统民歌及戏曲的传承创新:“牵手通俗”扩大受众;提升艺术性,走进高校,在发展中守望,持健康、积极、乐观的态度,助力传统音乐展现新的时代魅力,迎接现代中国新文化的重构。

参考资料:

[1]南利华.流行歌曲与传统民歌之比较[J].中国音乐,2001(3):21-23.

[2]沈云芳.流行音乐语境中传统音乐元素的运用[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2-97,117.

[3]刘志燕.我国流行歌曲对传统民歌元素的借鉴探究[J].北方音乐,2013(8):5-6.

[4]黄允箴.撞击与转型——论原生态民歌传播主体的萎缩[J].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2):104-111.

[责任编辑:余义兵]

J617

A

1674-1104(2014)05-0121-03

10.13420/j.cnki.jczu.2014.05.029

2014-05-17

皖西学院与六安市委宣传部合作项目:皖西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研究。

赵敏(1972-),女,安徽蒙城人,皖西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声乐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流行歌曲民歌戏曲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打支山歌过横排》——“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五
《摘葡萄》——“流行歌曲中的中国民歌”之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