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主持人语
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430079)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一种从伦理视角寻找构成文学文本及文学意义的伦理因素并借助这些因素以解读、分析和阐释文学并挖掘其伦理价值的批评方法。在它的话语体系中,伦理环境、伦理身份、斯芬克斯因子、伦理选择、伦理禁忌等,都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术语。运用这些术语,可以获得解释和批评文学的新立场、新观点和新结论。本专栏所选五篇论文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不同文学作品中斯芬克斯因子在伦理选择中的作用,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用于文学研究的成功实践,可以用于我们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参考。
人类文明经过伦理选择发展到今天,人身上仍然还带有斯芬克斯的残留,我们将其称为斯芬克斯因子。斯芬克斯因子实际上是人身上残留的斯芬克斯基因。人身上理性和兽性并存的特点是由斯芬克斯因子决定的。斯芬克斯因子由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两部分构成,因此它也是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总称。斯芬克斯因子中的人性因子是高级因子和主导因子,兽性因子是低级因子和从属因子,因此前者能够控制和约束后者,从而使人成为伦理的人。在文学作品中,每个人都是善恶并存的生物体,因此人实际上就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通过人性因子同兽性因子的不同组合与变化揭示人所经历的伦理选择过程。在文学作品中,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导致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的复杂化。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变化,导致不同的伦理冲突,体现出不同的道德教诲价值。
刘红卫的论文以哈罗德·品特《回家》中女主角露丝伦理身份的认同及变化为伦理主线,认为女主人公在寻求身份认同的努力失败之后,她最终作出放弃的决定是具有转折性的伦理选择,预示着她已经选择放弃与这个家庭有任何形式的亲情伦理关系,说明露丝的身份诉求失败,也反映出日益商业化的社会对于西方传统的家庭伦理和成员关系深层次的影响。陈晞和张玉的“论《美国悲剧》中克莱德的伦理选择”以德莱塞的《美国悲剧》为例,对斯芬克斯因子的不同组合变化所导致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进行分析,进而解读克莱德所经历的兽性因子的萌动、自由意志的失控和理性意志的回归三个阶段的伦理选择。郑杰的“适者生存的道德悖论与伦理选择:论杰克·伦敦的拳击小说”从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入手,阐释了拳击场上的胜负较量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斗争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杰克·伦敦文学创作受到进化论影响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解读,认为《墨西哥人》中利威拉的“人性”胜利意味着伦理进程对自然进程的制约;而《深谷猛兽》则可被看作一则关于人从自然选择到伦理选择的进化过程的寓言。张连桥的“杀子虐母与伦理禁忌:论《美国梦》中的伦理危机”一文通过对爱德华·阿尔比《美国梦》的分析,指出剧中的伦理罪行揭示了人类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及其复杂性,认为人性因子和兽性因子的相互交锋与转变,展现了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柏灵的“变形·成长·伦理选择:安徒生变形童话的伦理阐释”对安徒生的变形童话进行分析,认为安徒生童话中的变形故事可以看作是斯芬克斯因子不同变化组合的结果。当人性因子能够控制兽性因子时,变形主人公变形成人;当受制于兽性因子,为欲望所控制时,变形主人公失去人的身份,变形为兽或其他非生命物质。安徒生的变形童话试图引导儿童认识人与兽的区别,进而引导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做出正确的伦理选择。
五篇论文另辟蹊径,锐意创新,视角新颖,各有特色。论文作者坚持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用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提出具体的伦理问题展开讨论,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追求新的理解、新的解释,新的观点,难能可贵。五位作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他们采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进行研究不是标签式的研究,而是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从中找出伦理问题,进行深刻的文本分析和人物解剖,从而揭示不同的伦理选择给我们的启迪。五位作者的论文深入浅出,分析透彻,以科学的态度追求学术真理,坚持和而不同的学术观点,表现出可贵的淳正学风。当然,各位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还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但这些观点能带给我们的启发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