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2014-03-29 07:52张志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9期
关键词:风俗信仰语境

张志华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3)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张志华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3)

翻译实践的复杂性不仅仅表现为语言的相异性,更表现为语言赖于生存的社会文化语境的异质性。全球化视域下,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进一步凸显,社会的运行模式、文化的内在差异、文明的显性冲突等域外环境因素都对翻译实践造成客观的影响。如何规避社会文化因素之于翻译实践的影响并确保翻译信息的准确性和等值,是翻译实践研究的重要命题。本文基于此探讨中西文化交流中语言、社会风俗、价值信仰、文化传统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以期为翻译实践研究的推进提供参考。

翻译实践;社会文化因素;影响

翻译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文字转换行为,也不是机械的解码和编码的过程,而是涉及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及两种文化语境中诸多因素的一个非常复杂的交往行为。[1]翻译是实现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政治交往的基本载体和基础,尤其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与国家之间交流的深度在不断拓深,翻译实践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然而,在不同文化境遇下,翻译实践必然受到社会文化差异下的多重因素制约,具体可以表现为语言、社会风俗、价值信仰、文化传统等等。要实现对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文化的规避,需要科学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笔者正是基于此,探讨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和文化因素,并在自身从事多年翻译实践工作的基础上,试图从语境意识、文化差异的弥合等方面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期为翻译实践研究的推进提供参考。

一、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文化因素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强,不同文化体系下的翻译实践势必各有不同,进而影响翻译的信息等值和信度。

(一)语言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客观影响

语言是跨文化交流得以实现的最直接、最有效载体,文化交流信息假如离开了语言中介的转换,信息的传达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功能同样适用于翻译的整个过程。语言是翻译最直接的操作对象,翻译的过程就是语言的意义符号运用的过程,其实质就是语际间的意义转化,简而言之,就是对文本或者言语交流信息的语言意义的解读和表达。[2]基于此,翻译过程的核心问题可以概括为语言意义的解读和表达问题。众所周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地域性和约定俗成性等特征,语言的特征规定了语言符号意义和承载文化底蕴方面的差异性和分歧性,这势必对翻译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必然是对不同语言符号所显现的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并通过恰如其分的目的语将其转换出来。

比较下列两例中文文本的英译:

(1)做人难,做男人更难。

Its’ hard to be a human being, harder still to be a man.

(2)门开了,一个人走了出来。

The door opened, and a human being walked out.

两句翻译都用“a human being”来翻译“人”这一名词,但是否贴切有待推敲。第一句中,“人”的语义是高度抽象的,而在英语词汇意义中,“a human being”更加倾向于生物学或神学意蕴,因而第一句的翻译是有些牵强的。在第二句中,“人”变得极为具体,但又不确定性别,所以,用“a man”或“a person”显得不妥,而应该用“somebody”来替代。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语言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社会风俗对翻译实践的错位影响

俗话说:“入乡必要随俗。”强调的是民俗民风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假使不随俗就极有可能产生文化上的误解甚至冲突。毋庸置疑,社会风俗对特定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控制作用,甚至对该环境下社会成员的语言表达产生重要影响。就翻译实践而言,社会风俗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并不可忽视的。如艾米莉·勃朗特在小说《呼啸山庄》中写道:“She cried, reaching up to salute him.”其中的“salute”一词便呈现了中西方问候风俗的不同:西方人比较开放,一般以亲吻、拥抱等为礼;东方人比较内敛,一般以握手、作揖为礼。因此,在西方社会风俗的语境下,“salute”应该翻译为“亲吻、拥抱”。由此可见,假使未充分了解社会风俗,翻译实践就极有可能出现错位的影响。[3]

(三)价值信仰对翻译实践的观念影响

价值信仰作为一种社会价值观,是人们对事物、行为的根深蒂固的原初信念、评价标准和行事态度。价值信仰势必对翻译实践产生难以预料的影响。价值信仰在意识形态上表现的观念差异性,影响了翻译语句的感情色彩。假使翻译人员难以把握其中的价值信仰原则,就极有可能导致翻译产生歧义。如香港出版的英国《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的汉译版中有这样一句话:“the peasant uprisings in the history of China”,该词典将“uprisings”一词译为“叛乱”,但按照中国的价值信仰,该词应为“起义”之意,表达的是“人民群众对于封建反动政权的抗争并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叛乱”与“起义”褒贬程度不言自明。[4]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必须对不同国度的价值观念有深入的理解,避免词汇翻译中的感情色彩误差而导致翻译的纰漏或者失误。

(四)文化传统对翻译实践的差异影响

文化传统作为各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发展下来的精神内核,贯穿于民族成员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话语表达等过程之中,并彰显着特色性和独特性。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翻译实践深受其影响。归结起来,中西之间的文化传统差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华文化的构建以“农耕文明”为背景,而西方文化的构建以“工业文明”为背景,此种差异导致了“人情社会”与“法制社会”的社会运行模式的不同。在商务合同订立中,中国人一般在合同中写上“本着平等互利”、“经过双方反复协商”等语句,西方人则觉得多余,因为合同的法律效力是由法律规定的,无需赘言。第二,文化心理的不同于。东方人较为含蓄,强调中庸之道与集体主义;西方人则热情奔放,强调自由平等与个人主义。在不同的文化心理下,翻译实践必然遭致严重的挑战,如关于问候礼节的翻译,需要强调实事求是,还需要迎合不同的文化心理,否则就会出现误差甚至不必要的误会。[5]第三,文化元素不同。在不同的文化心理下,中西方人对不同事物的理解是不一致的,如关于数字的了解,“1314”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生一世”的吉祥数字;而在西方,“13”这一数字是不祥的,一些酒店甚至没有13层。此外,8、6这样的数字在中国极受欢迎,西方人却极为避讳。可以看出,文化传统是影响翻译实践的关键因素。

二、弥合翻译实践中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对策

(一)以语境意识的培养来规避社会风俗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传播文化知识的重要媒介。社会风俗对翻译实践产生着翻译错位的影响,导致不同国度下的文化知识传播出现误差。造成误差的主要原因在于翻译人员文化语境意识的不足,因此,要规避社会风俗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必须要落实在对母语国特定社会风俗的充分理解上。要通过广泛阅读中西方社会风俗方面的著作来弥补,如《英美概况》、《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社会风俗史》等。通过对这些著作的涉猎和研读,感受中西文化的差异,感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民族特色、节日特点、地理历史、经济生活、教育文化制度等,以使自己确立不同社会风俗维度下的语境意识,进而助推翻译实践。[6]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一书中,贝内特太太习惯性地称呼自己的丈夫为“My dear Mr. Benbnet”,这是英国人一种特有的风俗称呼,假使对这一风俗不了解的话,就会翻译成“我亲爱的贝内特老爷”,但“老爷”是带有尊卑色彩的,而英国的夫妻之间不存在“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的现象。因此,在充分结合语境的前提下,此处翻译为“亲爱的贝内特先生”较为贴切。可见实现翻译的准确性与文化语境意识的培养是极为密切的。

(二)以思想觉悟的提升来弥补价值信仰对翻译的影响

在翻译活动中,意识形态的差异影响着文化交流、国家外交的有效进行。因此,一名合格优秀的翻译人员必须谨记周恩来同志提出的“站稳立场、掌握政策、熟悉业务、严守纪律”的翻译原则,以思想觉悟的进一步提升来弥补价值信仰对翻译活动的影响。翻译活动的目标在于推动交流和文化进步,因此在具体的翻译活动实践中,要强化爱国主义精神,保持正确的价值信仰,以确保翻译过程中的感情色彩倾向。如在“The peasants and workers were hand in glove with one another in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 who worked hand in glove with each other”这句话中,“hand in glove with”出现了两次,但在形容不同的主语时,其翻译的感情色彩显然是不同的。在中国的价值信仰维度下,形容“The peasants and workers”这一主语时,是“万众一心、团结一致”的意思;而在形容“the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时,则是“狼狈为奸”的意思。因此,整句话应翻译为:“万众一心的农民和工人反对狼狈为奸的地主和资本家。”[7]

(三)以正确对待文化差异来避免文化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翻译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转换过程,其复杂程度是难以言表的,其复杂性在于语言的异质性,更在于语言产生、发展、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不是一个直线式的从母语到目的语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在充分把握和理解社会文化因素基础上的语境解读、语义正确表达的动态过程。语言因素、文化的差异、文明的冲突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是世界共同体场域下文化多样性的鲜明表现。文化差异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对待文化差异时的文化心态,“理解差异、求同存异”理应是翻译人员乃至国民在面对文化差异时的文化自信表现。当然,为保证翻译的准确性,翻译人员必须通过深刻了解各国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以树立良好的文化意识。假使译者没读过《圣经》,就不可能明白“伊甸园”、“诺亚方舟”、“逾越节”、“摩西十诫”等词汇背后的深刻内涵;反之,假使译者不熟读中国的四大名著,也不可能知道“西天取经”、“桃园三结义”、“梁山聚义”、“黛玉葬花”、“煮酒论英雄”等故事背后的意旨,更不用说文化元素上的文化差异。[8]

三、结语

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文化因素不可谓不多,本文仅探讨语言、社会风俗、价值信仰、文化传统等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翻译的具体对策,以期为翻译活动的顺畅进行以及翻译的准确性和信度提供借鉴。当然,仍有诸多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着翻译实践,并弱化跨文化交流的效果,这需要翻译人员更加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以实现社会进步和文化传播的目标。

[1]谢天振.文化转向:当代翻译研究领域的新拓展[C]∥跨文化对话15.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4:126-128.

[2]许洪巧.浅析汉英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55-157.

[3]王英.翻译过程研究的文化视角[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3-77.

[4]杨雪松.影响翻译实践的社会文化因素[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8):102-103.

[5]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2):12-18.

[6]谭载喜.中西翻译传统的社会文化烙印[J].中国翻译,2000(2):14-18.

[7]李曙光.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辩证处理[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版,2000(2):56-58.

[8]袁晶.论翻译中的文化归属现象[J].铜陵学院学报,2002(3):47-48.

2014-01-18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3SJD740008)。

张志华(1971- ),男 ,江苏东海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连云港财经分院讲师,从事高职英语教学及课程改革研究。

H059

A

2095-7602(2014)05-0095-03

猜你喜欢
风俗信仰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太平风俗美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论信仰
铁的信仰
《红楼风俗谭》
国内外清明节风俗大不同
跟踪导练(四)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