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晓敏,徐 静,张 桔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0)
构筑核心增长极地区的人才支撑体系
——以南昌为例
俞晓敏,徐 静,张 桔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 江西 南昌 330000)
人才是核心增长极城市快速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人才支撑体系在核心增长极地区发展中的作用,不仅可以找到理论上的充分论证,而且体现在南昌的地区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为核心增长极发展需要服务,在人才支撑体系构筑的具体政策上,宏观层面立足长远,营造人才发展的优势环境;中观层面立足现实,避免人才政策目标的偏狭性;微观层面立足市场,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外部性。
核心增长极;人才支撑体系;人才政策
区域经济学认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配置应集中在某些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产业部门,这些行业和产业部门在空间上的集聚,就是区域增长极。从空间布局来看,区域增长极并不是单一城市,而是区域内各大中小城市的综合体,即城市群,同时城市群的发展又总是从集聚效应最强的某一到两个核心城市开始,即核心增长极城市。笔者认为,其中,人才是核心增长极城市快速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因为高素质的人才带来的资金流向、技术先导及各方面的创新能力会加快区域内各要素的积聚并形成巨大发展力量。在江西,南昌是核心增长极城市,人才支撑体系作为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基础之一,应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一)增长极理论明确了人才支撑体系在核心增长极地区的关键价值。20世纪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增长极是由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经济活动中心,这些中心恰似一个“磁场极”,能够产生吸引或辐射作用,促进自身并推动其他部门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他还提出了增长极的形成至少需要三个条件:第一,必须存在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群体。第二,必须有规模经济效益。第三,需要有适当的周围环境[1](P284)。
从以上三个条件与打造核心增长极地区所需人才支撑的关联度来看,至少包括三层涵义:一是起支撑作用的人才重点是以企业家群体为代表的创新型人才,其所具备的发展理念、管理方式、先进技术等对地区发展有着引领性的作用。二是要强化支撑作用,人才数量则应达到一定规模,形成人力资源的规模经济,其所具有的递增性和无限性特点,会使整个地区的学习和创造能力普遍提高。三是为了吸引人才,要有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实际举措。这些对增长极理论的有关梳理为我们构筑人才支撑体系的内容和方向提供了指导性意见。
(二)人才发展规律解释了人才支撑体系与核心增长极地区的互动关系。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人才的发展实现着人才资源在地区间的优化配置。当大量的人才要素与资金、技术、劳动、机器设备等要素集合在某一空间地区时,这一地区则会成为核心增长极。从理论及现实发展来看,人才发展与地区发展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才流入受着地区发展阶段、水平状况及产业特色的影响,不能超越现有的基础;同时地区发展的要求又需要人才支撑作用能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发展,那么就要不断地突破条件的制约,使得两者在相互作用中能够得到促进和协调的发展。突破现状和制约条件的约束,除了城市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内在增长需求外,还需要外力主要来自政府的人才规划与政策实施,这也是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关键内容。
(三)产业发展水平规定着人才支撑体系决定于核心增长极地区的发展要求。南昌要打造核心增长极,在产业发展上面临着接受转移和升级换代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南昌正处在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带上,发达地区由于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及产业升级的要求,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中西部,从本世纪初,南昌在承接产业转移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吸纳一般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就业的压力,其中,对于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特别迫切;另一方面,南昌要成为区域的核心增长极,要与周边地区形成“势差”,又客观上要求产业应适时升级换代,以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主,需要创新型、管理型的高级人才。这也就意味着南昌既需要代表人口红利的青壮年劳动力来促进增长极发展,同时又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带动新的产业革命,促进产业的升级。这也是很多中西部地区面临的“二元化”的人才支撑体系的最基本结构,即实用型人才与高级人才并用。由于人才培养周期的关系,实用型人才以开发培养为主,高级人才以引进留用为主。
(一)坚持创新南昌人才工作政策和举措。近年来南昌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并且在具体的政策与举措上注重长远规划,切实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2011年南昌出台了建设“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十项举措,其中“洪城计划”提出要面向海内外引进一批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带团队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来昌创业,并根据创业项目的可行性、技术水平、市场前景、团队实力、财务评价等进行综合评审,分别给予特别扶持。又如“产业链拉伸计划”,围绕南昌市光伏光电、汽车及零部件、大飞机及零配件、生物和新医药、软件和服务外包五大战略支柱产业,积极开展人才引进活动。“洪城计划”和“产业链拉伸计划”立足南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根据南昌打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创新性地进行人才管理。同时,南昌还实施了“洪城特聘专家”工程、“211”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出台了《南昌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激励办法》《南昌市引进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南昌市农村特殊专长人才创业培养工作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在引进机制、人才经费投入、人才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人才交流平台等方面务实工作,力度逐年加大。这样的思路应坚持贯彻下去,即: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创新思维,不断消除人才引进和使用过程中的制度性障碍,降低人才流动成本,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明确未来南昌人才支撑体系的需求取向。作为区域核心增长极,南昌在当前和未来对人才的需求取向呈现多类别、多层次的特征。这既是南昌自身发展的需求反映,也是培育核心增长极辐射带动周边区域的要求。从短期来看,通过对南昌67家规模以上企业上报的“2013年南昌市高层次人才引进需求信息”看,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总量为639名。按人才分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为490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为149人;从专业分类来看,高层次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机械、电气、计算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业。从中长期发展需要来看,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全力支持南昌发展打造核心增长极的若干意见》,南昌的人才需求有五大取向:壮大制造业集群所需的技术创新、研发和生物技术人才;现代服务业所需的金融、文化创意、物流、会展、旅游等人才;做优做强农业特色所需的农业社会服务人才、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人才、技能带动型人才、种养殖能手和农业产品精深加工能手;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所需的轨道建设人才和立体交通规划及运营管理人才;城镇化发展所需的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民生事业人才及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
(三)破解南昌人才集聚需解决的制约性因素。截至目前,虽然南昌市人才总量达60余万人,但高端人才偏少,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长江学者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87人,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6人,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10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入选者31人,团队4个,“江西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8人,省级学术学科带头人128人,“井冈之星”人才70人。这些数据表明,与以前相比,人才队伍有一定的发展,但从人才集聚的质量上来看,不尽如人意,与发达地区相距很远。分析南昌地区人才集聚的制约因素,既存在地区发展经济水平不够、资金支撑有瓶颈、人才服务市场化程度低等客观制约性因素,也存在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引进政策针对性不强以及户籍制度、人事制度中限制人才流动等主观制约因素,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清除障碍。
南昌要从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客观需求出发,坚持把人才强赣作为第一战略选择,将发展壮大人才资源作为核心增长极发展的第一动力。适应核心增长极的发展要求,树立人才配置服务于产业布局,人才工作服务于企业需求,人才政策服务于后发赶超的工作理念与方法。在构筑人才支撑体系的做法上,宏观层面立足长远,营造人才发展的优势环境;中观层面立足现实,避免人才政策目标的偏狭性;微观层面立足市场,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和外部性,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一)宏观层面。
1.优化南昌内外环境,强化南昌区域功能,重视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南昌在2012年明确作为“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得到了创新机制体制的鼓励和支持。南昌需顺势而为,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首先,立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需要,积极与区内其他城市的人才发展主动对接,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在人才信息服务、人才代理、人才派遣、人才保障和人才中介服务等方面形成较好的合作关系;其次,针对人才引进、使用及后续服务的关键环节和关键标准进行深入研究,并形成相应的各类人才评价标准体系,人才引进成本与收益评估标准,人才保障服务政策等,形成相对稳定和长期的人才发展模式;再次,积极建立促进区域人才市场健康发展的相关机制,明确政府在区域人才引进与流动中的引导与间接作用,而不是主导与直接作用。
2.强化产业集聚人才的创新效应,优化创新型人才的聚集环境。南昌要成为核心增长极,需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才发展,在强化其创新效应方面起先导作用。一是出台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鼓励和免责措施,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最为宽松的政策和制度环境,鼓励科研向生产转化;二是除了政府重奖科技人员外,还要引导用人单位建立以知识产权入股或技术创新分红等激励机制;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人文关怀。建立创新型人才诉求通道,对人才在生活保障、创业机会、事业平台和发展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跟踪了解,开辟绿色通道及时解决,并及时弥补政府在人才政策上的漏洞和盲区,体现人才政策的人本化,吸引更多人才进驻。
3.做好核心增长极所需的人才结构预测和人才发展规划。人才结构预测是构筑地区人才支撑体系的基础,结构预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决定人才支撑体系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在进行结构预测时,除了引进世界先进的人才结构预测标准和方法外,还需注重人才结构的立体化和动态化问题。对一个打造核心增长极的城市来说,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固然重要,但是只有形成各类别、各层次的人才体系,才能有一个立体化的支撑,否则独木难成林;另外,随着产业的不断升级,人才结构的动态化预测也应相应跟进,以不断适应变化的现实需要。
(二)中观层面。
1.加快人才配置市场化建设。人才流动更多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流动,流动过程由市场对人力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尽其才。为了提高市场配置的效率,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活力,需相应的社会条件以及政策支持与引导:在人事管理上,打破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壁垒,突破户籍、身份和职数等限制,建立智力引进为主、人才进入为辅的人才观,使柔性引才更为灵活有效;在人才政策上,坚持公平、竞争、效率的市场化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人才充分参与竞争,公平地以人才绩效进行人才招选;在人才配置平台上,扩大人才信息来源,引进相关的国际性人才咨询机构,鼓励创办促进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相关的产业人才经纪公司或猎头公司,为南昌产业集聚人才发挥专业作用。
2.加快人才诚信制度化建设。人才诚信制度化建设关注的是潜藏在人才显性能力之下的品质和品行。人才诚信制度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又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目前南昌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加快建设,须在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搭建人才征信平台。可借鉴广东经验,由第三方征信机构投资运作,政府起支持监督作用,逐步建立本地单位与个人信用档案,并实现与劳动社保、人力资源管理联动,最终延伸和覆盖全社会劳动就业人员。二是与其他已具备人才信用体系的地区联网建设,扩大人才信用适用范围。三是政府应率先通过制度安排,在人才引进、流动、择业、晋升以及其他经济活动等方面重视个人信用依据,真正形成人才诚信制度化的环境氛围,从而降低不诚信人士危害企业的潜在风险,同时加强优秀人才在择业时的公平性。
3.加快人才分类化服务建设。各类人才有其成长的特殊性和对生活工作环境的不同需求,要更好地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就需要更加细致的分类化服务内容。例如,南昌目前已建有高层次人才公寓,今后为了适应人才引进的多样化,特别是柔性引才方式,应对人才公寓进行分类化建设,如设定限价购买房对象为定居人才,奖励房对象为贡献特别大的人才,流动周转房则面对短期居住的专家。又如,针对不同国籍、不同宗教信仰、不同专业兴趣的人才,可规划建设不同的文化聚会场所,提供多样化的人才活动载体,加强人才归属感。
(三)微观层面。
1.着力打造企业家群体。引导和规范用人单位在引智用智重智上的主体作用,营造企业家创业的微观环境。一是在各用人单位鼓励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对企业经理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二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特别是完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拓宽其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家在南昌的落户和生根提供优良的环境和政策支持;三是给予本土民营企业家以平等的“国民待遇”,重视本土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壮大。
2.积极开展成人职业教育培训,以市场需求作为职业培训的宗旨。例如,目前,先进制造业发展是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的产业基础,没有先进制造业,就谈不上核心增长极。而长期以来,包括南昌在内的中国地区在制造业的技术人才方面的培训是滞后的。发达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这项工作不仅要有计划性而且是长期的。我们应学习香港职业训练局的做法,每两年对各行业从业人员技术状况和需求作一次调查,特别是对主导产业的雇员总数和构成进行预测,列出相关技术人员的缺额,据此制订人才培训。培训时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实际需要,鼓励社会人士参与培训管理工作,并将培训后即可上岗劳动作为培训的标准严格执行。这样的培训突破普通教育模式,不图形式,不拘于“学历”,适应本区域发展需求,使人力资本积累与南昌经济发展之间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3.培育各类中介机构的服务主体作用,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灵活的人才服务体系。笔者在广州南方人才市场调研过程中发现,中介服务机构的市场集聚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才的引进、留用和发展。现在广州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致力于人才市场产业园建设,以市场为龙头,集中人才服务企业,在提供低端外包服务,中端报纸、网络服务及高端猎头公司服务人才方面形成资源整合,同时为本地政府吸引战略性主导产业的紧缺性人才及高端人才方面提供市场服务平台,将政府宏观规划与人才项目有机联系,将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配套进行,在人才的评定、统计、派遣、租赁等环节上形成有效的规模运作,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南昌应加快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化改革和建设,学习引进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充分发挥和提升市场在人才资源中的配置效率。
[1]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王家芬
2014-09-01
俞晓敏(1959-),男,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研究;徐静(1973-),女,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发展研究;张桔(1975-),女,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与行政管理研究。
C96
A
1008-6463(2014)04-00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