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惠,周建新
(赣南师范学院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
闫淑惠,周建新
(赣南师范学院 客家研究中心,江西 赣州 341000)
客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其他族群的特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有诸多契合点,可在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中推进“中国梦”实现。
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就“中国梦”展开阐述,随后他又相继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深入阐述。“中国梦”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老子“无为说”、孔子“大同说”,到近代孙中山“共和梦”、粱启超“启蒙梦”,梦想虽不断破灭,但追梦过程中的财富不断积淀、滋养着“中国梦”。悠悠五千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梦”伴生的文化因素,也是促使梦想实现的文化精神[1]。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在中国人追逐梦想的过程中,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曾哺育、激励、影响了一代代中华儿女。挖掘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海峡两岸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于 “中国梦”的最终实现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渐次南下,与当地畲、瑶族等少数民族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民族支系。客家文化既是一种地域文化,又是一种族群文化。客家文化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其他族群的特质。
1.山林性。
从地域上看,客家人聚居地远离中原核心政治区域,多分布在边缘地区,今天的赣粤闽地区历史上都曾是蛮夷之地。这些地区以山林为主,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之说,与中原地区的幅员辽阔相比,这里土地贫瘠,山峦重叠,水流湍急。客家人在这方包容他们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自强不息。高耸的大山、飞泻的河流铸就了客家人果敢质朴、勤劳率直、刚毅耿介、剽悍不羁的性格,他们凭着自己的勤劳和勇敢在山谷大川之间顽强地生存着。谢重光将之归结为客家文化特质的山林性[2](P482-483);林晓平也认为山区文化是客家文化特质之一[3](P88-90)。
2.儒家性。
从渊源上看,客家人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原之后,具有强烈的追根思源的情愫和对中原文化的尊崇之情。儒家文化中的尊祖崇宗、崇文重教等传统被客家人充分继承。客家祠堂集中体现客家人对祖宗的崇敬。客家宗族无论大小,都会建立本族的祠堂,以供祭祀和崇颂祖先。客家人大多自称来自宁化石壁,宁化石壁就是客家人建构宗族历史、确立中原正统文化观念中选择的一个文化符号。[3](P484-485)儒家文化中重本抑末、“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也深深影响客家文化。“蟾蜍罗,哥哥哥,晤读书,无老婆”,从儿时的童谣开始,客家人就不断向后代灌输读书的意义。客家人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也被学者称之为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向心性”[3](P484-486)。
3.多元性。
从发展进程上看,客家文化具有多元性。从构成上看,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有畲、瑶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成分,还混杂着赣粤闽等地域文化的元素。据罗勇考察,客家服饰、客家民间信仰等都呈现出多种文化交融的现象。罗勇强调客家文化的主体成分是中原传统文化,“一体多元”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4](P112-114)。从内涵上看,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知足保守一面、又有开拓进取一面;既有造反抗上,又有精忠报国,俗与雅、文与野不断交织。谢重光强调这种多元性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内部力量各因素间的此消彼长造成的,客家文化正是在不同文化的涵化、制约和辩证统一中不断丰富发展[3](P486)。
“中国梦”承载着亿万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千百年来客家人在追逐梦想过程中的智慧和经验。从太平天国时期的洪秀全,到民主革命时期的孙中山;从骁勇善战的朱德、叶剑英,到实业起家、不断回馈社会的曾宪梓、田家炳,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成功帮助一代代中国人实现了梦想。在伟大“中国梦”实现的历史进程中,客家文化责无旁贷。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客家文化中的优秀基因与“中国梦”都有着诸多契合点。
1.自强不息、开拓创新。
客家人在一次次的颠沛流离中,与故土越走越远,面对穷乡僻壤、高山恶水,他们没有放弃梦想和未来,而是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从大自然中获取宝贵的物质财富,在人与人交往中获得珍贵的精神财富。“月光光,好种姜。姜毕目,好种菊。菊开花,好种瓜。……”这虽是客家儿童的童谣,但客家人不忘教育自己的子孙要勤劳进取、自强不息。“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芋。”粤籍客家才子宋湘《说诗》中强调创新意识。黄遵宪在“诗界革命”中,大声高呼“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高扬开拓创新旗帜。客家人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其他方面也表现出积极的开拓创新意识。
“中国梦”过往历程中,时时闪现着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从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的铁蹄不断蹂躏着中华大地,掠夺财富、荼毒生灵。一百多年灾难深重的遭遇,敲响了“中国梦”最沉重的历史警示[5]。中华民族在沉重的打击和灾难面前奋起抗争,为“中国梦”开辟沧桑正道;65年艰难曲折的斗争、探索,拉开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序幕;36年坚持不断的改革开放,将“中国梦”的实现带入新的历史高度。中国从未被打倒。开拓创新、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陪伴着、激励着国人,一场场战争、一次次改革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勇气和决心,也引领中国人一步步接近梦想。
2.崇文重教、耕读传家。
客家文化中有“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传统,在客家传统教育中有大量的歌颂“秀才郎”“秀才娘”的篇章,也有“不读书、无老婆”的俗语。客家人提倡晴天耕作,雨天读书,强调读书的重要;设有专门的“学田”“学谷”用于资助和奖励客家子弟读书;有条件的地方,还设有“社学”“义学”,甚至开办书院。读书,被客家人认为是“宗族兴旺之本”。特别是近代,以梅州为代表的客家地区文风极盛。美国《国际百科全书》记载:客家“教育普及,在全国为最”。[6]此外,客家地区还广泛设有文庙、供奉孔子、魁星崇拜等民俗,在建筑中石旗杆等也是客家地区“崇文重教”习俗的体现。客家后代人才辈出与重视教育密不可分。
十八大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知识、科技的进步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知识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现“中国梦”必须依靠教育的力量。从古代的四大发明,现代的“两弹一星”,再到当代的神舟飞船、航空母舰,教育在其中发挥着巨大的能量。人类发展实践一再证明没有教育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高速发展。就“中国梦”的实现而言,经济建设的平稳快速发展、政治民主的完善、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公平的实现、社会道德的提升、社会的和谐都以教育的优先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为前提。
3.爱国爱乡,情系桑梓。
客家人一直“在路上”[7],迁徙的脚步绵延不断。虽不断迁徙,但心向故里。“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严格维护自身的乡音乡情,至今客家话仍保留着古音,也被誉为语言研究的“活化石”。客家人对宗祠修建、谱牒修纂重视有加,有强烈的“寻根”意识。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客家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三元里抗英斗争爆发时,广州城东北路的客家踊跃参加战斗;抗日救亡运动中,客家人同样战斗在最前列。“一二八、一二八,在上海,杀杀杀。军民合作打胜仗,十九路军顶呱呱”,十九路军多数是客家人,在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战斗力极强,被誉为“铁军”。一些远在台湾或海外的客家人始终心怀祖国和家乡,近年来大量台湾和海外客家人回乡寻根谒祖,或捐款或投资,回馈乡里。
“中国梦”是包括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共同的梦想,需要全体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台湾客家与内地客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经常组织大规模的经贸活动,商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例如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已连续举办十二届,每年都吸引大量台湾客商投资;他们当中还有很多人长期资助内地公益事业,名声鹊起。海外客家在各地都建有崇正会等团体,定期举办各种活动,关心关注祖国的发展。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内蕴的“爱国爱乡、情系桑梓”情结,具有显著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有助于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一致,同德同心、协同合作,共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4.清正廉洁、忧国忧民。
地处盆地、聚族而居的生活使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清正廉洁、忧国忧民的文化传统。江西上犹杨震为官清廉,以“清白吏”为座右铭;广东梅州祠堂楹联“当代清官,救时宰相”(于氏)、“秉政清廉第,执法严峻家”(包氏)等以廉洁奉公、不谋私利勉励后人;“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赠粱任父同年》)“修复尽还今宇宙, 感伤犹记旧江山。近来又抱秋风紧, 颇觉忧时鬓欲斑。” (《题碧落堂》)黄遵宪、文天祥以诗词寄托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体现出深切的忧患意识。客家谚语格言、童谣儿歌、山歌中也有大量展现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传统的内容,展现了客家胸怀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经历艰苦卓绝的斗争和3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国家间的经贸摩擦、资源争夺,外交纷争等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政治经济体制的相对落后、民主法治的不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群众的不满等国内现状都对“中国梦”的实现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挑战或显性或潜在,但都不可回避。“修身洁白,而行公行正。”(韩非子语)“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实现“中国梦”,廉洁意识、忧患意识必不可少。清正廉洁是立政之本,忧患意识促人清醒,防止懈怠。廉洁、忧患,有助于增强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创设求实创新的社会氛围。
“中国梦”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信念,是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是客家人智慧和心灵的载体,是这一族群经验和才智的积淀。由古至今,民族、国家的强大与繁荣,总是以文化的兴盛和强大为根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客家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有着诸多契合点,那么,如何发挥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梦”的实现进程中的作用?
1.在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中实现“中国梦”。
对传统文化最好的保护应该是保护与被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相结合[8]。一方面尽可能地保护,避免传统文化因为外界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比如消失、异化),通过组织人员深入客家地域和族群,进一步收集整理散落的客家传统文化,对濒危客家传统文化进行抢救性保护;建立客家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之进行保护。再者,将保护与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广西南宁1993年开始举办“广西国际民歌节”(后改名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已成为一年一度的民歌盛会,反响巨大。这种举措,不仅是对传统歌谣的保护,更是一种发展,对于弘扬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保护不是静态的,是为了发展的保护。类似客家民歌节、客家民俗节之类的节庆活动、客家农产品采摘等参与体验式活动、客家特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制作、客家传统文化申遗等形式对客家传统文化的保护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化保护,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文化滋养源头活水。
2.在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实现“中国梦”。
生活方式的变革,文化选择的多元化,文化传人的老化、去世等因素使得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濒临危机[9],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艰难地行走在“抗争”的路上[7]。官方传承规约着文化发展的意识形态和发展方向。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扶持和机制建设力度,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精神,能够“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软实力”。民间传承则是文化传承最接地气的方式[10]。广州越秀公园每月12日上午“山歌圩”,千人聚集,场面宏大,吸引大陆、港澳台和海外客家人赶来唱山歌,群众基础好、影响大。公园、广场、家庭等场所,乡约俗规、各类仪式等都是客家优秀传统文化民间传播的阵地和渠道。民间传承对于构建文化社区,汇聚民间力量意义重大。官方和民间双线传承使得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大地传承不断,这是“中国梦”实现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柱。
3.在对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实现“中国梦”。
谷建芬重新谱曲的20首以古代诗歌为基础的现代歌谣大受欢迎,重新编排的客家剧目《八子参军》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加入现代元素、经过重新演绎的传统文化光彩夺目,创新为传统文化带来生机和活力。今天的中国经济实力、人文环境、国际声望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客家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创新发展。赣南采茶剧院吸收现代歌舞剧在灯光、音响等方面的优势,大力革新,创作了一批广受欢迎的新剧目;客家文学、客家歌谣在内容和题材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作品;客家山歌的音像化、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等都极大地拓展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面,扩大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形式上的创新吸引大众的目光,提升客家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内容和题材的创新,则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传播渠道的扩展,使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大大提高。客家传统文化通过不断创新,不断传递文化正能量,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力量。
[1]聂保平.中国历史文化中的“中国梦”源流与支撑[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7).
[2]谢重光.客家文化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林晓平. 客家文化特质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4]罗勇,陈志平.客家文化是移民文化吗—关于客家文化特性的探讨[C]//“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全国学术研讨会,赣州,2006.
[5]郝永平,黄相怀,田田.历史维度的“中国梦”[N].光明日报,2003-10-15.
[6]钟晋兰.客家民俗中的崇文重教观[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8).
[7]周建新.在路上:客家人的族群意象和文化建构[J].思想战线,2007,(3).
[8]石奕龙.谈谈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若干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9]廖小凤.论客家山歌的保护与开发[Z].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赣州,2011.
[10]解丽霞.制度化传承.精英化传承.民间化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历史经验与当代建构[J].广西民族研究,2007,(6).
责任编辑朱天义
2014-09-01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客家文化研究”(12&ZD132);2014年赣南师范学院社科重点招标课题“赣南客家歌谣语言文化特征研究”(14zb07)。
闫淑惠(1982-),女,河南漯河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客家语言文化研究;周建新(1973-),男,江西萍乡人,赣南师范学院教授,博士,硕导,校社科处处长,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客家族群和区域文化研究。
G127;G122
A
1008-6463(2014)04-00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