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亚明,王凤玉
(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英国华威大学(University of Warwick)创建于1965年,在历经40多年的发展后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一流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很少见,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泰晤士报》和《卫报》的全英大学综合排行榜上连续几年排名前十,不但是英国罗素大学集团成员,还是全球TOP50的大学之一。虽然与英国学术氛围浓厚的牛津、剑桥大学相比,华威大学显得非常的年轻和稚嫩,但正是这样一所年轻的大学却成为了英国大学里的佼佼者。华威大学历经40多年的发展和四任校长的领导,一直坚持着一种“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其影响范围已经不只是欧洲而是全世界高等学校。这种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已经逐渐成为大学发展所需要的强大生命力,而且这种模式将成为最适于借鉴的一种。著名的生物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s)从对无数生物有机体的观察和研究中得出了一个普世性的结论:“存在的物种既不是最聪明的, 也不是最强壮的, 而是最适应变化的物种。”[1]所以在当下研究华威大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其历史发展脉络出发,从发展中探析英国华威大学的办学理念在不同时期显示出的不同含义。
华威大学是英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所建立的七所“绿地大学”之一。当时正值英国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激增,这七所大学是英国政府为了应对这一现实情况而采取的应对措施。在建校初期,英国大学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希望这些大学能够建成一所与美国社区学院相似的大学——大学不要贪大求全,将本科生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科研则被置于比较低的位置。当然这是源自于英国保守的传统。在英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是一种“家长式”的管理方式,主要表现为大学财政基础来自于国家。英国一直希望统一大学的发展,这七所学校具有相同的条件:在空地上拔地而起、所有需要的硬件设备齐全、零课程设计、国家拨款等。这就意味着华威大学就如同一张白纸,可以勾勒出美丽的画卷。学校可以在国家容许的条件下,办成任何类型的大学,这是时代为精英校长们准备的,校长们可以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领导学校从零开始,走向卓越。德国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成就了德国大学,华威大学第一任副校长巴特沃斯(Jack Butterworth)在建校初期就提出“既适应时代需要又是一项以学科为中心的事业”[2]的创新性办学理念,就是对洪堡大学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这一创新型发展模式在大学发展史上被称作“创业型大学”。作为一所英国大学的校长,能够在当时提出这种在保守派看来“非常危险”的想法,需要很大的勇气。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使学校能够早日成为优秀的大学,巴特沃斯立即成立华威大学基金会来补充资金。在招募师资方面,巴特沃斯校长深知办学需要一流的老师,为此他四处奔波寻找优秀的教师。为此,学校表示不论是来自何处的教授,学校都不会限制其专业的发展,学者可以在自己的学术领域自由发展,“学者可以自由组合,新建系级单位,学校对如何组建,不作任何规定,但有一点,要想加盟华威大学,学术水平是惟一的条件”[3]44。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因为这些被别人认为是破坏英国学术的人,为大学带来了新的动力,他们相互帮助扶持,为华威大学今后的学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巴特沃斯(Jack Butterworth)在建校初期就提出的“既适应时代需要又是一项以学科为中心的事业”的思想,理所当然得到当时一些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但是却遭到来自其他大学的反对,因为这一思想与英国一直保留的“多尼思想”背道而驰,也是一个公开的挑战。上至教授下至学生提出反对意见。“1969 年华威的学生因反对学校与工商界联姻而爆发了英国高教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学生骚乱,学生占领了学校行政大楼,焚烧了学校与工商界签订的所有合同和文件,副校长与其身边的行政管理人员遭到殴打。不仅如此,华威还遭到了舆论界的猛烈抨击,一些右派人士认为华威被工商界收买了,拜倒在资本家的‘石榴裙下’”[3]49。既然是带有较强创业精神的革新就必然会遭到排斥。但是困难并没有结束,1973年英国政府开始缩减大学经费预算,导致许多大学资金短缺。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华威大学依旧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并且通过与社区开展种类繁多的咨询、培训课程,使得华威大学能够在危急关头走出困境。英国著名学者 E·阿什比指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4]遗传毫无疑问是指华威大学的身体里灌输着洪堡的传统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理想,是世界大学发展历史对其的影响;环境是指在当时英国的大背景下,以及华威自身在大学中所处的位置下做出的反应。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朝着期望的方向前进,可能会全盘失败,也可能只是成功一小部分,华威的科研与创收发展模式也是这样一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华威的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结合的理念也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这15年是华威大学奠定基础的15年,也是非常困难的15年,通过一系列积淀,华威大学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系统论来看,当一个系统内部各个单位只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难以形成集体,但是当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整个组织系统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集团。在系统内部,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会相互作用来产生持久的动力。华威大学就是这样一个慢慢成熟的组织,在前15年克服种种失败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办学理念,继续深化“既适应时代需要又是一项以学科为中心的事业”的办学理念。华威大学通过15年的努力,已渐渐掌握了怎样在政府减少投入的情况下自谋生路。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华威大学已初具规模,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成就①,在学校内部顽固的老学究已经承认在加强学术的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开始采取更加乐观的态度。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政府上台执政,开始对教育实行严密的资金控制,大学拨款委员会便开始成为政府决策的实施者。大学拨款委员会希望大学能够把一些比较弱的专业进行削减、停办,去支持那些能够快速发展的专业。“从1981~1982年到1983~1984年的总预算削减近13%~15%。大学拨款委员会作为必须使用刀子的团体,进行有选择的修剪,而不是按平等分担进行削减。”[5]
华威大学曾想到“省一半,赚一半”的办学理念,但是在年终结算时发现经费没有省下,却赚了钱。在这种情况下,华威大学一方面接受政府制定的政策;另一方面在不想过多地削减专业的基础上开始积极寻找发展途径。大学的领导中心开始真正地走与工业化合作的创新型发展模式。只不过这种发展模式不同于美国MIT的“自下而上”的模式,华威大学采取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努力创收的模式。它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抛弃那些传统的、循规蹈矩的办学理念,学校每一个“细胞”都要积极地寻求和外界的联系,积极地向社会挣自己该挣的钱。哪怕是受到社会、媒体的挖苦,依然坚定自己的理想,走一条像企业一样的积极主动的寻求资金的路子。
第一个积极实践与工业紧密联系理念的部门是1980年由华威大学工程系教授库马尔·巴塔查理亚(Kumar Bhattacharyya)教授创立的“华威制造集团”(Warwick Manufacturing Group),隶属于工程系。集团通过与大型公司合作研发产品和咨询工作发展壮大。华威制造集团并不是单一的商业集团,其中的教授是工作人员,也招收研究生。这种通过工业将教授、学生融合在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创新模式确实是首创。集团致力于为本地区发展建言献策,开发先进技术,造福于本地区。通过不断发展,华威制造集团已经走出英国,走向世界,在世界各地开办自己的子公司,承接来自世界的产品研发项目。至此华威大学真正实现了建校的理想,已经彻底把“既适应时代需要又是一项以学科为中心的事业”的办学理念深入骨髓。截止1995年,华威制造集团已经是“欧洲最大的从事工程研究与开发的研究生教育中心”。这一开创性举措在英国引起了强烈反响,是对当初反对者强有力的回击。
第二个是华威大学科学园是由华威大学、考文垂市议会、英国中西部企业部和华威郡议会共同兴办的一个有限公司。以其独特的发展风格彰显着“企业家的创新精神”。该科学园于1984年运作,撒切尔夫人前来参加剪彩仪式,可见英国上下对科学园的重视程度。科学园就是将大学和工业更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技术转让可以获得数量可观的经济收入,而且大学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技术改善产品质量。到1995年有大约60多家来自海内外的公司和1 500名左右的雇员在这里工作。落户科学园的绝大多数企业都与华威制造集团在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之,科学园为华威大学和企业搭建了沟通合作的平台,使大学人才和设备的潜能得到极大释放。
这一阶段大学通过在内部不断地提高和维护“象牙塔”内的学术发展,开发几个大型的外延型机构,使得大学能够在短时间内扭转经营危机,扭亏为盈。与此同时华威大学意识到未来发展在社区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开始积极地开展社区服务。华威大学合并了一所邻近的教育学院, 目的是想通过结合教育学院的教师资源,通过师资培训来服务当地各大社区。大学还建立了高水平的会议中心、医学院、技术园,就连社会学科都在通过学术研究进行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服务。通过这些,华威大学结束了在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优先发展优势学科的态势,开始转向全面发展阶段。它的迅猛发展获得美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学者的高度评价:“以敢为天下先的姿态成为欧洲前摄性大学的唯一范例。”[6]不管是华威集团还是科学园的创建,都是在学术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果没有第一任校长坚持学术发展和服务社会相结合,就不会有华威集团的存在,更不会有科学园的繁荣。正是因为华威人始终坚持洪堡的大学理想,并且在认识当下社会环境的基础上提出“适应社会”的发展模式。
经过30年不懈的努力,华威大学已经根本上克服了资金困难,通过教学、科研促进与工商业合作,当与工商业合作到一定程度后,华威大学开始致力于学术研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将来进行产学研合作。在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之后,华威大学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奋发图强,积极地谋求发展,参与社会分工,为自己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更加深厚的基础。华威大学通过学术资本化创造和积累财富,改善大学办学条件,加强基础性研究与科学技术创新实力,为自己的不断发展创造条件。
1998年华威大学创办自己的网上在线电视广播站,广播站可以使自己大学的学者更好地与外界高水平学者进行交流学习,华威大学怀着一颗永无止境的学习之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优秀学者。2000年再度出巨资建立了自己的医学院,成为英国政府“国家健康服务体系大学”(NHSU)计划中首个与政府机构合作的大学,每年华威让自己培养的医生护士到自己的医院实习工作,华威实践着戴维·范得莱德(David Vandelinde)校长强调的大学和社区联系的理念,“2008年在英国科研评述中,综合得分位居第七,65%的研究被评为世界领先或者国际水平;教学质量继续获得好评。”[7]学校还制定了《2015年远景规划:沃里克战略》(Vision 2015:A Strategy for Warwick),这一战略性计划主要为了加强研究生教育和基础性教育,并且希望2015年在全球排行榜中进入前50名。现在这一目标早已成为现实,截止2012年,华威大学已拥有40个科系和20个研究中心。
通过对华威大学历史发展的梳理,可以看出办学理念对于一个大学就如同灵魂般重要。作为一个曾是世界经济中心的国家,大学与企业的联系从一开始就不同于美国模式。在英国这样一个以稳重出名的民族,能够产生像华威这样极具创业精神的大学确实耐人寻味。华威大学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非凡成就,可以归结为几点:有着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大学内部组织制度化,政府政策导向作用,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学术独立性,雄厚的资金支持,一种支持其发展的强大信念,所处地区的工业化程度高。正是这些因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威模式”。
大学走到21世纪,已经开始走向社会中心。随着政策导向和国家干预的加大,大学与企业界的合作已经势在必行。创业型大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大学的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为整个学术界和社会带来了一种清新的创业文化和创业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中,这种创业文化和精神才是创业型大学创建和发展的核心。大学与宗教的伙伴关系已成为历史,时代需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大学应适时转变大学职能,在坚持学术自由、学术独立的基础上增加与企业的联系是明智之举。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在人类社会将更加重要,大学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引擎。想要成功转型成创业型大学,当然不能闭门造车,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定位,进行差异化经营,并建立健全的运营成本和效益分析机制。
注释:
① 成就体现在:华威大学的收入从建校时的26.7万英镑到20世纪70年代的接近300万英镑,在1980年达到2 100万英镑。学生人数也由460人增加到2 100人,学校教师增加了4倍多。基本上形成了一所中等研究型大学,开设课程全面,并且在工商业界信誉良好。
参考文献:
[1] 查尔斯·韦斯特.一流大学 卓越校长[M] .蓝劲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
[2] Clark B R. Creating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 Organizational Pathways of Transformation. Issues in Higher Education [M]. IAU Press, 1998:26.
[3] 洪成文. 企业家精神与沃里克大学的崛起[J]. 比较教育研究, 2001(2): 44-49.
[4] 胡建华.大学办学个性化的内涵、必要性及条件[J].高等教育研究,2000(1):68-70.
[5] 伯顿·克拉克.大学的持续变革——创业型大学新案例和新概念[M] .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4.
[6] 周群英,王美琳.制度创新:大学提升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以英国沃里克大学为例[A] .王小梅.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144-149.
[7] Segal Quince Wick steed. The Cambridge phenomenon: The growth of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in a university town [M]. Segal Quince Wick steed, 198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