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德永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外部要素研究
吴德永
(安徽科技学院 财经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技术能力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皖北六县是安徽粮食主产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能力薄弱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分析研究了影响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外部要素,并对皖北六县典型企业进行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提升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的具体策略.
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技术创新
皖北地区六县指的是五河县、固镇县、怀远县、凤阳县、寿县、霍邱县,六县人口多、农业规模大、工业弱、基础差,发展相对困难.2013年,六县人均 GDP仅相当于全省的53.4%.此外,在 6县中,寿县、霍邱县是国家级贫困县,集中了全省 10%以上的贫困人口.正是从这一现实出发,安徽省委、省政府决定集全省之力,对六县进行重点支持.作为传统的农业地区,皖北六县要想发展应根据自身的优势以农业为根本,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发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头作用,这是一个基本的发展方向.
1.1 国家的产业政策及法规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而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国家政策为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指导方向,相关法规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更好的进行技术能力的提升.
1.2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环境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讲,原材料是维持企业生产的基本条件,相关原材料的品质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品的营养品质、加工品质和商品品质.该要素是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的基础要素.
1.3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要素
市场是企业产品存在的基础,是企业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市场企业就失去了生命.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根据对市场的基本判断来衡量企业未来的发展及其技术能力提升的方向,市场竞争要素是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影响因素. 1.4 企业融资环境
市场经济是资金约束型经济,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获得充足而稳定的资金来源,因此融资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好的融资环境是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技术能力的保证.
2.1 国家的产业政策及法规分析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形势下,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比较低、抗风险压力能力弱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解决竞争劣势的一个有效途径,而我国现有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对于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政府完善支持政策及相关法规.国家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比较大,安徽省也明确提出了支持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但是综合调查的法律和相关企业人员发现有如下问题:
(1)国家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税率偏高,尤其是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税率偏高.我国农产品出口退税率约为 5%或 13%,不仅低于许多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低于其他出口行业 17%的退税率.另外对于皖北六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来讲,一般工业附加值低,盈利能力弱,尽管皖北六县最近几年的加工规模在壮大,但与国际标准仍相差甚远.所以 25%的税率对其来说偏高,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2)地方政策和相关规定不是很具体,制约了技术能力的提升.皖北六县地区的许多企业是两权分离的企业,调查发现很多企业管理者需要地方政府对个人的支持鼓励,但是这种鼓励往往只针对于企业,而不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2.2 加工企业的原料环境分析
皖北六县主要的产业以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业为主,占整个皖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 80%以上.皖北六县地处淮河两岸,全年平均气温在 15-16摄氏度之间,气候温暖.2012年全年降水量在 700-900毫米之间,每年降水集中在 7月和 8月,降水量超过 2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 30%左右,适合稻米、小麦、油菜、薯类和木材等主要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生长.在这种有利的条件下,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质量差距比较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材料由农民直接提供,而农民的农业生产往往由自己决定,在选种和具体生产上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这导致农民所提供的原材料质量差距比较大,在产品有特定用途的情况下,远远不能满足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需要.例如,某面粉加工企业主要为相关厂商提供特定用途的面粉,主要包括面包粉、饼干粉等.而下游市场对产品的要求参数相对比较具体,该企业从农户手中收购各种小麦进行加工,很难保证产品满足下游市场的要求.
2.3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市场竞争要素分析
一方面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比较小.与其他省和国外相对比,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规模经济差距很大.根据调查发现,皖北六县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安徽省凤宝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在 2012年的财务报表显示其财务状况:总资产 2.02亿元,净资产 1.51亿元,资产负债率 25.19%,实现净利润 1622.63万元.而整个六县地区大部分企业远远低于凤宝集团,例如寿县 2010年的4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额只有 2665.6万元.与安徽省其他市和我国其他省相比,皖北六县的规模经济水平普遍较低.
另一方面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营销网点分布不尽合理,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内,营销团队的实力较弱,营销的方式不够多元化,竞争力仍然较弱.以上这些因素都对产品的销售额及市场占有率有着很大的影响,严重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快速提升.
2.4 企业融资环境分析
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外部融资比例普遍不高,接近 70%的的企业靠自有资金进行经营,融资难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表明当前政府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支持体系尚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信贷体系以国有大银行为主,企业融资渠道狭窄.受传统制度惯性影响,我国金融体系仍显现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的特征.统计资料显示,从机构数量来看,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在我国银行格局中所占比例高达 89.6%.要改善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问题,首先要解决国内金融机构自身的调整与整合问题.安徽省应该针对这样的问题给予充分的关注.二、信用制度不健全,贷款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民间融资体系混乱.首先是贷款担保机构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其是否应该完全以盈利为目标尚缺乏明确规定;其次是担保机构内部运作存在不规范问题,如反担保条件苛刻、担保收费不规范、企业经营性缺陷等;最后是政府制度供给的欠缺.此外在民间借贷中利息费用高,采取民间借贷会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负担,严重影响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3.1 完善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及法规
3.1.1 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范围同时提高优惠税率,尤其是要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的优惠税率和优惠范围.首先,针对皖北六县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点,地方政府在国家相关税收法规的基础上,应该增加税收优惠的品种并降低税率,尤其是对现有的以粮食加工为主的初级加工企业;其次,给予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一定的税收减免,采取鼓励的优惠政策,比如对粮食深加工企业可以采取前3年减免税的策略.
3.1.2 地方政府应建立更加具体完整的奖励政策.把原有的单纯的鼓励企业,扩展到鼓励个人,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个人在提升企业技术能力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动.
3.2 改革公司与农户的组织形式,扩展技术能力提升的范围
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全面的过程,由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特殊性,其原料的技术提升也是企业自身技术能力提升的必要组成部分.皖北六县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和原材料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优势,使自己的产品价值最大化,并实现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皖北六县应该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形成双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参与收益分配的能力.在充分保障各方利益的基础上,鼓励企业、农户和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农业”选择适合自身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使农产品加工企业完成“市场需要什么、企业应该生产什么、农户应该种植什么(怎么种)”的市场导向产业链模式. 3.3 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形成市场导向的技术能力提升模式
在现代市场导向型经济的背景下,市场需要什么产品,决定了企业应该完善什么样的技术,进而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现在的农产品加工市场竞争激烈,国外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参与到我国农产品加工市场的竞争当中.这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上游市场的议价能力比较弱,那么皖北六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整合上游市场,形成良好的基础,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打好基础.
3.4 优化企业融资环境
首先,完善县域经济金融市场体系.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该针对地方金融市场的需求,降低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门槛,为地方资本投资创建比较好的环境,增强地方金融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资金供给能力.其次,健全信用制度,加快担保体系建设.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担保体系的前提是企业以诚信为基础,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相关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针对技术能力发展较好,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给予一定的政府担保,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原有获利点的基础上,更加积极的进行技术能力提升,使企业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再次,催生更多企业融资供给主体,规范引导民间融资.皖北六县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催生更多的融资主体.要引导传统融资体系向农产品加工企业倾斜,并且鼓励民间融资,建立民间融资体系,约束原有的不规范行为.
〔1〕KumarR,Andersen PH.Inter firm diversity and the manage mentofmeaning 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 [J].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2000,9(2):6-15.
F324
A
1673-260X(2014)08-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