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青春
——评多丽丝·莱辛小说《玛莎·奎斯特》

2014-03-29 04:18杨永钢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奎斯特莱辛玛莎

杨永钢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叛逆的青春
——评多丽丝·莱辛小说《玛莎·奎斯特》

杨永钢

(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教师教育系,安徽 马鞍山 243041)

《玛莎·奎斯特》是莱辛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的第一部。本书主要描写主人公玛莎·奎斯特15到18岁的所思所为。玛莎·奎斯特想摆脱时代、社会和家庭为自己安排的成长经历,因而展开了一场对生命、对生活的抗争,这是典型的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现。本文从青春期少女叛逆的角度出发,分析作者莱辛是如何展示玛莎·奎斯特青春期叛逆的表现行为的。

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青春期少女;叛逆

多丽丝·莱辛是当代最重要的英国女作家之一,被称为“女性小说鼻祖”。200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她的名声更是享誉世界。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视角,因而被认为是宣扬女权主义的代表。虽然她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的斗士,但是在她反映女性主题的小说中,读者深刻地感到她对当代女性社会生活的担心、忧虑和思考,以及对男性专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她的系列小说《暴力的孩子们》也是从女性视角展开的。要领会一部作品,就必须用一个中心意识去阅读、认知和理解。所以,对于莱辛塑造的主人公玛莎·奎斯特的评价虽然可以从每部书着手,但不可能用一种观点就能够全面把握。五部曲中,每部作品反应的思想各不相同,其第一部《玛莎·奎斯特》揭示的就是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现。

一、内容简介

《玛莎·奎斯特》是莱辛《暴力的孩子们》五部曲的第一部,于1952年出版,讲述的是20世纪40年代初英国白人奎斯特一家在非洲英国殖民地赞比亚的艰苦生活。主人公玛莎·奎斯特的父亲奎斯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牺牲品,一战不仅夺去了他的身体健康,而且使他一直精神萎靡。她的母亲是个聪明能干的女人,但是由于丈夫的各项表现不如人意,他们一直生活在殖民地白人的底层。出生在以务农为生的家庭里,玛莎·奎斯特一直感到压抑和窒息,尤其是父母每每对她不满时就提到她的出生是一个意外,这对她的打击更是致命的。她感到痛苦和迷茫,只能在书本中寻找生活的慰藉。随着年龄的长大,她明白了自己的痛苦根源就是她是英国白人女孩而又生活在非洲这样一个既落后又贫穷的殖民地区。她不愿意屈从于时代、社会和家庭对她角色的安排,因而展开了一场对生命、对生活的抗争,这是典型的青春期少女的叛逆表现。那么,莱辛是如何通过她的笔展示给读者的呢?

首先,围绕玛莎·奎斯特的出生,莱辛塑造了一个天生具有抗争性格的孩童的历史。她对于这个家庭来说,用她父亲的话讲“纯属意外”。玛莎·奎斯特出生在一个恐怖的难产之夜,来世时就与众不同,就与她的父母进行着斗争。这个过程决定了玛莎的命运,而她的性格以及此后的一生都在这个过程中被决定了。本书没有告诉读者她15岁之前的生活状况,而是从15岁开始叙述,直至18岁结婚成人。叛逆是这本书的主线。

二、对父母的反抗

青春期孩子的内心燃烧着青春理想的火焰,对各种事情都跃跃欲试,喜欢冒险,然而父母们可能相反。父母熟知世道艰辛和自己能力的极限,所以他们往往只以自己的世俗之见去要求孩子过平稳的生话。由此,父母与子女便会产生思想冲突。国外有学者指出,青春期孩子与父母冲突摩擦的最大两个因素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混淆不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爱恨并存。孩子难以把握自己的行为应该像小孩还是像大人,他(她)努力想排斥黄门孺子的身份,但又缺乏信心,害怕承担责任和义务;父母对孩子的地位也难以确定,不知该如何对待他(她)。快到成年的孩子看起来是个成年人,但说话做事都不成熟。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混淆不清使得双方都很难把握约束与被约束的分寸。同时,父母对孩子行为的感情变化多端,孩子不再有小鸟依人般的甜蜜;孩子对父母的管教约束及加给他(她)的责任与义务抱以敌视态度,因而也对父母爱恨交织。这样的反抗,书中有许多描述,比如玛莎准备参加好朋友的舞会,母亲要玛莎穿一件自认为比较合适的衣服,但玛莎坚决反对,最后发展到拿剪刀把它剪坏。再比如,在非洲时,女孩被禁止一个人外出,而玛莎对此不屑一顾,屡次独自外出办事。

三、对周围人际关系的不满

青春期叛逆的另一种表现就是对周围人际关系的不满。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社会角色划分,人际关系分为家庭关系、工作关系、社会关系等几大类。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个人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际就是感情、利益和权利的关系,当人们的感情受到破坏、利益出现差异、权利相互抵触时,人际冲突就开始形成了,外加旁人的鼓惑,自己不小心说了些不该说的话,冲突就会表现出来。玛莎·奎斯特不仅与她的父母关系比较对立,而且对与她接触的人,她也很难与之能够谈心交流。读者在本书人物中无法找到一位和主人公关系较好的人,即使有交流也是暂时的。这就是处在青春期的人的不稳定心理的表现。由于没有同伴,她只好独自做事情,以读书打发时间。在城里,她独自上学习班,以弥补闲时无聊的时间空缺或者独自在房间休息。在别人眼里,玛莎·奎斯特是一个高傲的人。

四、对现实环境的反抗

对现实环境的反抗,也是青春期叛逆的表现。理想与现实的困惑使玛莎感到不满和愤怒。由于她生活在一个经济条件匮乏、父母不思进取的家庭里,她只能整天埋头于各种书籍中,从中寻求青春期孩子的理想世界。她的希望是在属于他们的这片土地上,能够升起一座闪耀着白色光芒的雄伟城市。四四方方,街道旁种着花,整齐的柱子沿街排列;这里有哗哗流水的喷泉和笛子的声音;市民们在街上漫步,庄重而悠闲;黑、白和棕色的人种混杂在一起;年长的人们不时停下脚步看着玩耍的孩子,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这是玛莎理想的生活场景,但现实与其相差甚远。为此,她表现出她要积极行动起来,为此理想而努力。对于父母虚伪的表现,玛莎不屑一顾。她的父母既看不起玛妮一家和镇上的科恩一家,又无法隔绝与她们的联系。玛莎却与她们非常亲切,联系也较紧密,甚至表现为科恩兄弟就是她的知心朋友。对此交往,她的父母也是不赞成的。因为玛妮一家是荷兰人,而科恩一家却是犹太人。当玛莎来到城里工作后,她所看到的人际关系也与她在乡村看到的一样——英国人傲慢自大。对此,她还是展示了她的理想表现,在她工作的朋友们都看不起犹太人阿道夫·金时,她却与他建立了感情。可以说,她的社会关系的表现处处与众不同。

五、结语

青春期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期,从依附父母开始走向独立,他们想争取权利、争取自由。逆反心理是普遍存在于每个人内心的。虽然莱辛通过描写玛莎·奎斯特15到18岁的生活,刻画了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但是通过这个时期,读者也可以看到玛莎·奎斯特的不断成熟和成长,所以从这个角度读莱辛的这本书,我们就知道莱辛想告诉读者的是在接触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时,我们要学会与她(他)们交流和沟通,这才是莱辛创作本书的真正目的所在。

[参考资料]

[1]J.M.布洛克曼.结构主义[M].李幼蒸,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81:104.

[2] Conversation edited by Earl G.Ingersoll [M].Copyright 1994 by Ontario Review Press.

[3]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M].郑冉然,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日升.青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2013-11-19

杨永钢(1958- ),男,安徽六安人,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系副教授,硕士,从事教师教育与英美文学研究。

I712.074

A

2095-7602(2014)03-0111-02

猜你喜欢
奎斯特莱辛玛莎
含例邻域逻辑的萨奎斯特对应理论
小玛莎和大黑熊
论《玛莎·奎斯特》中玛莎的女性主义意识
多丽丝·莱辛《玛莎·奎斯特》中的边缘人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Novoselova玛莎·诺夫斯洛娃【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