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圣经》意识解析

2014-03-29 03:20:27王学瑞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美国黑人圣经基督教

王学瑞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言文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圣经》意识解析

王学瑞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语言文学系,山西 运城 044000)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否定了传统基督教关于上帝不可置疑的权威设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上一切的不平等都源自后天强加,是社会及其文化的有意营造,而不是先天存在。黑人女性作家的大自然主义观认为人们要从生活中寻找乐趣,从人与人的相亲相爱中寻找精神力量,在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寻找自己的心灵归宿。《圣经》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经典,而女性主义者发现《圣经》中存在着大量歧视女性的内容,认为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对女性歧视的根源。可以说,《圣经》是阻碍女性解放的首号隐形敌人。

黑人女性主义作家;《圣经》意识;批判

任何文学作品都会受到一定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圣经》作为西方的古老经典和西方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渗透着父权制思想和以男性为社会中心的意识文化传统。而女性主义者发现《圣经》中存在着大量歧视女性的内容,认为基督教文化是西方文化对女性歧视的根源。

一、女性主义神学引导下的《圣经》解读

女性主义神学是女性主义运动的进一步深化,重点关注基督教内部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女性主义者认为妇女应当理性地审视自我的价值观,辨清本土神话、宗教、历史传说对其价值选择可能产生的影响。她们主张女性在面对基督教意念这一遍及全球的主流意识形态前, 应当学会从其他典籍中汲取营养,挖掘女性的自我真正价值。女性主义神学最初起源于美国女性主义运动领袖伊丽莎白·斯坦顿(Elizabeth Cady Stanton)发表的《The Women’s Bible》(1895)。她认为《圣经》并非中性的启示,而是受制于当时的历史和文化的水平,是一本以男性意识形态为中心的书。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女性的低下地位,首先要解除基督教和《圣经》对人们思想的禁锢。随着斯坦顿从女性角度对《圣经》进行重新读解,女性主义开始重新解读《圣经》,并逐渐发展成为文学文本批评的一大流派。

《圣经》不但是基督教的圣典,而且对整个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主义神学认为,《圣经》处处表现出浓重的男权主义色彩。在《圣经》中,英雄几乎都是男性的形象,许多女性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她们的行为几乎都是服从男性。女性学者批判《圣经》的教义和传统,她们深入探究分析女性在《圣经》中被漠视否定的原因,即父权制[1]。要改变这一不公正的传统,女性必须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出发,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诠释《圣经》。

有学者指出,从文化根源上讲,女性受压迫的病源是基督教典籍、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旧约·创世纪》。基督教是白人的宗教,《旧约·创世纪》创设了一个父权世界,隐形地规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被西方世界作为经典和最高戒律遵从引用[2]。基督教教义中,上帝是无所不能的,他先创造了男人,而女人只是作为男人的一个肋骨存在。这就从根源上把女性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女人应该受男人的严格管束和支配。因此,女性主义神学推崇基于妇女经验的《圣经》阅读。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后期,《圣经》研究在中国大陆一直是无人开启的禁区。直至80年代,这方面的研究才开始复苏,逐渐取得令人可喜的成就。有学者认为,文学研究经历了一次从关注阅读转向各种形式的阐释学研究,前者将研究重点放在语言及其本质上,后者将中心放在语言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被假定为语言之外的因素的关系上[3]。本世纪初,文学文本论开始从结构主义走向文化批评研究的方向。这种研究方向广泛吸收了西方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以及美学等的成果,变成了一种文化再创造的过程,从而具有了泛文化的取向。

二、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圣经》意识

长期以来,黑人女性文学不能进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大多数的文学史评论对黑人女性作家只是轻轻带过,甚至干脆不涉及。然而这并不能阻挡黑人女性作家取得辉煌的进步。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创作源于19世纪南北战争期间黑人作家的异军突起。而到20世纪20年代,黑人文化达到空前繁荣,在美国文学史上被称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这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创造力和朝气的阶段。它突破了美国黑人文学单纯模仿白人作家传统的局限性,发展了能尊重自我种族的抗议文学[4]。20世纪70年代,黑人女性文学达到创作的高峰期,其代表人物有托尼·莫里森、艾丽斯·沃克、奥德丽·劳德和保拉·马歇尔等。她们的作品开始进入大学的文学教学大纲,随之成为文学批评的重点研究对象。

黑人女性作家结合本民族传统和自身的经历进行探索,创作出了以女性心理和家庭琐事为主题的富有批判精神的作品。她们的创作历程完全不同于其他创作群体,因为她们所作的第一个思考便是致力寻找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有学者指出,作者也好,读者也好,还是评论者也好,都带着一种特定的价值观念,站在一个由特定的文化、种族、阶级、社会性别、政治、经济和个人因素形成的立场来从事文学写作、阅读和批评欣赏。他们的角度、观点和文艺作品的再现无不深深地打着身份的烙印[5]。

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中最杰出代表的当属托妮· 莫利森(Toni Morrison,1931- )。她是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天堂》是托尼·莫里森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创造的一部文学著作,被视为莫里森最为原创性的作品。这部小说从形式上借助《圣经》原型,对美国历史及其主流社会意识形态进行讽刺模仿。

莫里森不仅擅于运用《圣经》典故,而且经常运用《圣经》中的人名来创造故事人物。康索雷塔是作家在其小说《天堂》中塑造的一位重要角色。从这个角色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耶稣的原型。《新约》将基督耶稣视为牧羊人。耶稣善牧,他扶治老弱病残,富有同情心,对任何人都抱有救赎之心。康索雷塔也和耶稣一样至善。在故事中,康索雷塔代替别人接管了修道院,成为了领导者。“这个亲切的友好的老妇人似乎是最爱她的每个人的;她从来都不责备他们,她和她们分享所有,需要的都很少;她从不需要她们情感上的付出;她善于聆听;她从不关门,并且也不试图改变她们。”[6]修道院本身并不能成为这些被社会不能接受女人们的天堂,而是由于康索雷塔的庇护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人间天堂。在《圣经》中,基督耶稣通过传教布道挽救迷失方向的人,使他们能够悔悟,并重新开启生活的希望。类似的是,康索雷塔也采用同样的说教方式使得修道院的失足女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救赎和慰藉,再次鼓起对未来生活的勇气。莫里森在《天堂》中借助《圣经》原型促使人们更深刻地思考如何去建立一个真正的人间天堂。

而另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1944- )。艾丽斯·沃克出生在一个卫理公会家庭, 从小就接受基督教的熏陶,对基督教和《圣经》的理解颇为独特。沃克先后发表了三部诗集、两部短篇小说集和五部长篇小说,其中1982年出版的《紫色》是其代表作。它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获得了1983年美国的普利策奖,沃克也成为美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黑人女作家。1985年,《紫色》成功地被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成电影,好评如潮。从此该小说成为美国大学中黑人文学与妇女文学的必读之作。

书信小说《紫色》更深一步地表述了《圣经》对妇女思想的戕害。该书生动地描述了黑人女性喜丽遭受的多重压迫,表达了黑人女性反抗压迫而实现自我解放的重大主题。这本书由各自独立的92封信组成。作者采取这种书信体小说是有深意的。首先,作者在信中运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喜丽所写的70封信中,无论黑人和白人都用美国南方乡村黑人口语;耐蒂的信中,黑人和白人都运用美国标准语。这种语言艺术使黑人和白人处于平等的地位。每封信都是块状的、封闭的,受格式、空间、时间的限制。所以说书信体这种文体本身就暗示着主人公被禁闭、隔离、束缚的压抑状态。小说的结局是坚韧的喜丽终于获得生命中的惊喜:多年不见的妹妹耐蒂带着喜丽的一双儿女从非洲归来,全家最终得以团圆。这意味着作者期望女权主义和谐大自然观的胜利。

若干年来,美国黑人女性长期处于夫权、神权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重重压迫之下。对于大部分非洲裔美国妇女和黑人基督徒来说,《圣经》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理解上帝存在及指导个人行为方式的主要途径。虽然数百年来,黑人妇女一直被禁止阅读任何书籍,但事实上她们仍间接地接受、了解了《圣经》,得到上帝的神圣启示成为她们生活的基本依据。所以说《圣经》对黑人妇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实际上最深刻影响人的正是这种不可感知的潜意识的存在。而《紫色》主人公喜丽正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传统黑人女性。小说启示黑人妇女,不能盲目求助由白人创造出来的所谓的上帝,要先相信自己才能找到生活的道路。黑人女性只有摆脱基督教教义和其对思想的禁锢,才能追求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小说颠覆了传统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个白种男人的观念。最后,喜丽秉承真正意义上的大爱精神与上帝达成和解,相信上帝融于自然,与万物同在,万物皆有灵性、都是神。艾丽斯·沃克在纪念《紫色》出版10周年的再版前言中写道:“也许因为我像个异教徒一样把上帝从一个高高在上的至尊男人变成了树木、星辰、风和一切其它的东西,许多读者可能看不清我写此书的目的:有的人在来到这个世界时就己经成了精神上的囚徒。但是通过自己的勇气和别人的帮助,她认识到她自己也和自然界本身一样, 正是迄今为止被视作遥远的神灵的光辉体现,而我所探索的就是这种人奋斗的艰难历程。”[7]人与世间万物无不如此,所谓高低贵贱、统治与被统治都是后天人为设定的,这本身就违反了自然规律,也势必破坏宇宙间原有的和谐。

三、结语

文化是处于社会中的人类的一个重要属性。所有人都不可能摆脱自我所处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任何文化都没有所谓的对错优劣之分。所以基于此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对西方文化权威《圣经》的批判是发人深省的。无论这些女性多么懦弱、平庸,造成她们低等地位的根源在于不平等的男权社会,绝非她们自己。而实质上相比较男人而言,女性才是更主动地追求智慧,以使其自身能够驾驭世间万物的真正勇者。她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顽强不屈地与不公的社会意识相抗争,不完全听信于上帝的安排,为最终成就完美的自我,改变不公平的人类社会制度而奋斗不息。

[1]王允曦.《圣经》女性主义批评视角下看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J].参花(文化视界),2012(8).

[2]成芳霞,赵世平.沃克《紫色》中的黑人生态女性主义对基督传统的颠覆[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12).

[3]王绍平,张雪.文学的文化批评: 沿革与展望[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2).

[4]翁德修.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回顾[J].外国文学动态,1997(2).

[5]王守仁,吴新云. 性别种族文化——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创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艾丽丝·沃克.紫颜色[M].陶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7]林树明.多维视野中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TheBibleConsciousness Analysis to Afro American Women Writers Works

WANG Xue-rui

(Yuncheng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China)

African American women writers work to subvert the traditional Christian opinion about God set. They further put forward the social inequity imposed all by human beings rather than innate existence. The black female writers view that people should seek spiritual strength in the joy of life and people should attach deeply to each other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in search of the real God. The Bible is the western classical culture. Feminist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ere are a lot of discriminations against women in theBible, and Christian culture is the root in western culture against women. TheBibleisthe invisible enemy hindering the liberation of women first.

black feminist writers; theBibleconsciousness; criticism

2013-10-26

王学瑞(1980- ),女,山西运城人,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语言文学系助理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学科英语研究。

I712.065

A

2095-7602(2014)02-0112-03

猜你喜欢
美国黑人圣经基督教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南方周末(2021-07-15)2021-07-15 19:49:39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好日子(2019年4期)2019-05-11 08:47:46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现代哲学(2015年5期)2015-12-04 05: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