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娟
(赤峰学院 科技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生态伦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王素娟
(赤峰学院 科技处,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本文根据生态伦理的教学实践,阐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探讨了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关键词:生态伦理学;课程;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
生态伦理是一种主张把道德关怀扩展到人之外的各种非人类存在物的伦理学说.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它最大限度地使人类适应地球,并且以道德的方式去适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伦理超越了传统伦理,“它既是激进的也是革命的.”[1]
生态伦理来源于对现实环境问题的思考,目的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道德的理论支撑.导致生态危机的原因有许多,但从深层意义上说态危机源于人类的心灵危机.所以,要根本扭转这种局面,既需要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更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支撑.必须加强以生态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形成强大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启动人类心灵深处的道德资源.把生态伦理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于我们实际的生活之中,使之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信念和行动的原则.大学是大学生形成各种价值观的重要时期,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两千万,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应当有与未来发展相适应的生态道德.因此,促进生态伦理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传播有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 依据培养目标,修订教学大纲,选择优秀教材
为了符合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重新修改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确保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执行.选用优秀教材,使其满足教学需要.由于生态伦理学课程授课的对象不同,其背景知识的差异性较大,由此导致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教材的要求也相差甚远.对于非哲学专业的本科生而言,要求教材能够用较为简单的论述对复杂的哲学等问题进行阐述.在对各个版本的书籍进行详细阅读并比较各教材内容和优势后进行筛选,赤峰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生态伦理学》(36学时)选择了余昌谋、王耀先主编的《环境伦理学》[2]作为基础教材.该教材于2008年被评为教育部“高等教育百门精品教材建设计划立项项目”教材.
2.2 增加新的教学内容
在环境伦理教育上,研究者没有为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教育提供环境伦理科学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设计.随着生态伦理理论的引进以及环境关怀的本土化主张,我们增加了以下教学内容.
(1)生态伦理流派.增加了以下流派:生态女性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生态神学、环境正义与社会生态学、生态社会主义.
(2)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建立在人与自然关系基础之上的人类文化的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种文化对自然的态度构成了这种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核心内涵.蒙古族在长期与草原共处的过程中,直观地感悟到人与自然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使“游牧”从形而下的生存需求上升到了形而上的精神文化.因此,生态智慧贯穿、凝炼于蒙古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伦理道德、美学与哲学、法规与律令等诸多方面.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民间生态智慧来形成适合本国、本地的自然保护伦理
(3)《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美国学者L.H.牛顿(LisaH.Newton)和C.K.迪林汉姆(CatherineK.Dillingham)[3]在生态伦理学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她们在多年教育案例基础上,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提出了10个案例.①基因改良食品与植物——关于基因改良作物的争论;②人类家族的增长——人口问题;③温室中的生命——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④扩大的家庭——类人猿的故事;⑤责任问题——博帕尔的遗赠;⑥寂静的鸟儿——RachelCarson与农药;⑦损失盟友——抗生素抗性的出现;⑧惨败——新英格兰渔场的危机;⑨收回遗产——美洲最高的树;⑩战争的遗产——清除核武器.10个经典案例,富有时代气息和科学背景,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
(4)影响世界走向的十大生态名著的导读.①《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1977)美国当代名生态学者和历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Worster,1941)的第一部生态思想著作;②《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1992)美国前副总统阿尔·戈尔(AlbertArnoldGoreJr.,1948)的重要作品;③《再无狼叫》(1963)加拿大受众最广的作家法利?莫厄特(FarleyMcGillMowat,1921-2014)所著;④《增长的极限》(1972)美国新罕布夏大学教授丹尼斯·米都斯(DennisL.Meadows,1942)所著;⑤《寂静的春天》(1962);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on,1907-1964)的生态文学作品;⑥《沙乡年鉴》(1949)美国林学家、生态理论家和生态文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Leopold,1887—1948)的代表作品;⑦《大自然的权利》(1989)美国加州大学教授罗德里克·纳什(RoderickFrazierNash,1939)的代表作品;⑧《敬畏生命》(1965)二十世纪人道精神划时代伟人、著名学者以及人道主义者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⑨《瓦尔登湖》(1854)19世纪美国著名作家亨利·大卫·梭罗(HenryDavidThoreau,1817-1862)的代表作;⑩《有意破坏帮》(1975)美国生态作家爱德华·艾比(EdwardPaulAbbey,1927-1989)的代表作.
2.3 与地理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1)生态伦理课程在内容上有与地理专业其他课程有相近和相同部分.如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态学、人地关系概论等课程,所以对教学内容要注意取舍和整合.对教材中涉及的哲学、伦理学的背景知识,如西方马克思主义之法兰克福学派、休谟问题、功利主义、道义论、过程哲学等等,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对教材中涉及的生态学、环境学等内容则可以略过.
(2)建议人文地理课程的人地关系理论引入人地关系的伦理维度.人文地理课程的经典的人地关系理论包括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文化决定论、环境感知论和协调论.但这些理论讨论的是人与自然的经济关系,强调自然的工具价值,基本是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的.生态伦理思想形成的根本缘由在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即是20世纪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发展的必然,又是现时代人类生态环境实践的要求.建议人文地理课程的人地关系理论引入人地关系的伦理维度.
3.1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和生态伦理学专业网站
课程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运用详实的数据、生动的彩图、示意图、FLASH动画和视频资料,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地展示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魅力.课前将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资料、网站提供给学生.利用现代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将生态伦理学的课程体系连入互联网,既能为教师“因材施教”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又能突破时空限制为生态伦理学课程的共建共享提供便利的途径.由中国环境伦理学会创建、南京林业大学负责网络日常维护的生态伦理学专业网站给生态伦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交流探讨的空间.
3.2 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1)生态伦理学课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法、探究式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案例教学和辩论式课程教学等方法.
案例教学,一是《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中,由学生选取2个案例重点讲授.二是中国本土的重大环境问题的案例.如太湖蓝藻事件、怒江电站是否上马、厦门PX项目事件等.
辩论式课程教学,在内容的选取上一是“纯学术”取向.教师将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伦理争议呈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讨论与这些问题相关的各种可能的价值观、伦理观,鼓励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相应的证据,以此发展学生环境方面的伦理推理能力.但不涉及道德评判.如女性与自然的联系?二是“伦理倡导”取向.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具体的环境情境中什么是合乎伦理、道德的,以及支持哪种伦理观与价值观.同时要对自己与环境有关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等进行反思和批判,以求能够确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如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孰对孰错?三是“环境倡导”取向.“环境倡导”取向不仅要探究学术和转换伦理观念,还要求学生能采取某种生态伦理观,规划出与具体情境相关的环境友好行为,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行为.如拒食野生动物,从我做起.
3.3 社会实践
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并使其外化为一种持续性行为,既靠教育也靠实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把生态伦理学实践与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设计和发掘户外活动教育形式,使学生参与生态伦理的社会实践.在开展生态伦理教育的实践活动时特别注重学校与社区、政府机构,尤其是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
〔1〕[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
〔2〕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L.H.牛顿,C.K.迪林汉姆.分水岭:环境伦理学的10个案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5.
G642.0
A
1673-260X(2014)12-01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