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敏*,朱 琳
(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成都 610041)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了其传统历史和具有民族延续性的国家,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思想对政治民主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民主即民治,是一种人民自治的制度[1]。民主也可理解为全体人民平等、无差别地参与国家决策和进行国家管理,而中国政治民主的现状与此内涵有着一定差距。本文从传统的意识形态、尚不发达的经济水平、不太完善的政治民主制度和落后的民众教育及其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和真正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提供借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墨、道、法在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儒家、道家真正做到了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阳儒阴法、杂王霸而用之的专制政治传统是中国古代政治的一大特点,但在文化—心理结构上,儒家重人道、仁义,以群体为重的伦理道德占上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把法治和德治作为对立范畴的习惯,就道德讲道德、以道德实现道德,始终在“修、齐、治、平”上下功夫,没有将道德命令外化、强化,这使道德仅仅停留在个人自觉、内省的层面,缺乏一种外在的强制约束力。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长期都把注意力放在伦理道德的构筑上而忽视了对政治制度本身的探讨和建设,始终没有形成法治观念,这也从根本上堵死了中国走民主法治的现代政治的道路[2]。长期以来形成的官本位意识和国民性格的严重扭曲都阻碍了政治民主化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政治民主是人类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逐渐孕育出来的一种制度结晶,民主必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可避免地和普遍地到来[3]。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也是社会主义的一面旗帜。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规定决定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原则。因此,如何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历史传统的影响是深远的,但并非不可更改。如何进行改革和建设是当务之急,有选择地吸收传统文化中精粹的部分,合理地借鉴西方国家在政治民主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都是可行之路。
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在《经济政策的原则》中写到:“贫穷的国家负担不起公正与自由的民主,许许多多的好处,只有富国能实现。”民主要求公民享有合理水平的经济福利,一个整体经济水平很低、贫富分化、不能为绝大多数民众提供基本的教育和生存条件的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民主的。民主有其内在的价值,真正的民主必然促进一个社会的公正、效率及经济发展的最适宜的手段。“但民主并没有神奇的力量,它不能超越社会成员的物质与智力能力为社会有所作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对于拥有接近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基础和条件还是相对落后的。许多偏远地区的人们还处于贫困线以下,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达到。“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落后的经济带来的不仅仅是贫困,教育的缺失和个人基本素质的不足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真正实现民主。另外,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还有分配不公的问题。社会财富在不断增加,收入差距也在逐步加大,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广大人群却无法有效地捍卫自己的民主。民主的范围不应仅限于那些手中握有大量财富或巨大权力的人身上,它对每个公民都应该是普遍的、无差别的。民主在最初被看作一个政治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法律面前可以平等参加选举。同时民主不仅仅具有政治意义,还具有社会意义,仅有法律上的平等而没有社会地位的平等是不够的,百万富翁和贫无立足之地的人不可能有真实的平等[4]。富强和民主同为人类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发展与民主制度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已有的研究表明,经济发展往往有助于民主制度的产生和巩固,民主的现代化理论也认为经济发展会导致公众民主理念的产生从而推动政治制度的民主化。亨廷顿(Huntington.Samuel.P)认为“在社会与经济之间存在少有的密切关系——经济发展会导致民主化”[5]。另一方面,民主制度本身却未必会推动经济的发展,在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中不同国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这些论述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发展的程度与民主发展的进程之间是相关联的,如何全面、持续、快速地发展经济并且让经济所带来的效益全民共享,是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化的根本着眼点。民主不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但经济往往会成为民主的绊脚石。在民主社会里,经济的发展更具有高效性和收益性,因此现阶段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建设民主的关系非常重要。
在我国,民主作为一种制度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实际上民主的发展现状与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要求之间却相去甚远。目前我国政治体制高度集中、民主法制化程度较低的现实都严重阻碍着政治民主化的前进道路。政治体制高度集中表现在过度集中于党、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广大人民群众缺乏政治的参与性。由于权力的集中,腐败现象的滋生不可避免。另外,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根本或基本的民主制度,并给予了法律上的确认、规范和保证,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得到实施。同时,民主的参与方式和渠道的不足也导致政治生活并没有真正实现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当一项制度或一套制度具有民族的舆论、爱好和习惯为它铺平的道路时,人民就更易于接受,而且更容易学会,并从一开始就更倾向于去做需要他们做的事情,以维护这种制度,把它付诸实践,必能产生最好的结果[6]。因此,扩大群众参与政治的范围和途径是真正实现政治民主的必由之路。美国学者卡尔·科恩(Carl Cohen)认为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他把民主定义为在该体制下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在这个定义中,参与是核心,也就是说民主需要公众广泛地参与到自治之中。民主决定于参与,要衡量民主,就要衡量参与。衡量的尺度包括三个方面:广度、深度和范围。广度即公众的参与人数以及比例;深度指参与是否充分;范围则是民主参与所涉及到的问题,一般包括是公众直接参与或被代表间接参与。无论是哪种方式,民主法则是最重要的核心内容。可以这样理解:民主是一种过程,民主是不断发展的,也就是说民主应不断修正和完善。它没有终极目标,或许只有阶段目标。如何正确地确定我国政治民主发展的阶段目标,用什么方法来确保其实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怎样提高公众参与的手段、方式和能力,这些才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参与本身就要求人民自由地进行表达,这不仅意味着民众有权利说出心中的观点,还意味着有权利接受别人的观点。人们对政府各种可能的行为和政策要充分知情,也应该有表达的自由。广开言路是要培养公民的基本参与能力,公民需要有机会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并且相互学习,共同讨论协商,通过语言文字以及现代化通讯技术和手段向各位专家及政治候选人进行请教、咨询和质疑。媒体也必须开放,以此增强民众监督的作用。信息透明带来的好处是各方参与意见以促进政府工作的改进。
一个民主的社会要成功,并不是简单的理论事件,民主化总是需要一部分具有民主思想的人领头来进行。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思想、有能力、有勇气、有智慧的历史人物层出不穷,但是最后真正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并且坚持政治民主的人却寥寥无几。从历史的发展进程可以看到,中国若干次改朝换代的起义或革命并非都从根本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反而往往是以一个新的政权取代旧的政权来延续之前的统治,并没有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引领带来社会的整体进步。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在人。民众长期受到的教育是传统的,民众大多墨守成规、循规蹈矩,不像西方国民那样为自己的自由、平等、民主而战斗,能忍则忍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落后的民众与其微弱的民主意识也决定了国民的心理是不具备批判态度的,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愿意妥协、能容忍且不具有信心。解思忠的《国民素质忧思录》一书开篇之题就是“国民素质是现代化的基石”,即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关键。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政治文明的基石同样也是国民素质。人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的现代化是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民众落后的思想观念,建立起面向大众、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民主教育,增加广大民众对政治民主的认同,使之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实现向现代民主的转变。应尽力去除国民性格中的“劣根性”,包括诸如主体意识淡薄、缺乏民主法治精神、文化科学素养较差、创新精神不足和公德意识淡薄等。此外,落后政治观念中的草民心态、主奴意识、“亲官”情结、拜官主义、人治思想等也严重阻碍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政治民主现代化的进程。时至今日,中国的政治民主化的步伐仍然较为缓慢,深度和广度也都远远不够。因此,只有真正落实改革而不是将其停留于文字或口号上,真正做到开放和透明,才能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步伐,缩小与民主化程度高的国家的差距,真正做到主权在民。我国在21世纪中叶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国民现代化的步伐不是与此同时,更不是在此之后,而是应当超前。我们的国民只有通过提高人格素质培植民主法治精神,增强民主法治实践,具备文明的政治观念和文明的政治行为,具备建设和维护文明政治制度的能力,才会使政治发展不滞后于中国现代化的步伐。
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进程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只有从意识形态、经济层面、政治制度和国民教育及其心理上大力改进和提高,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相信只要我们积极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进,“政治文明”的美好愿望终归能实现。
[1]卡尔·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柳伍氏.当代中国政治民主化面临的五大障碍[J].求实,2005(2):58-60.
[3]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列宁.列宁论巴黎公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58.
[5]萨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6]J.S.密尔.代议制政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