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磊蕾,张欣然
(云南大学 马 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昆 明650500)
毛泽东诞生于中华民族备受欺凌的清末,对中国的贫穷落后有着深刻的体验和理解,这就深深影响了他以后的思想理念。从湖南韶山冲走到北京,从一个穷困书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一生有着很多影响深远的思想理论,其中反贫困理论是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是对完全消除贫困实践过程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到今天仍然有着重要影响和学习意义。同时,时代背景的不同,新形势下,对毛泽东反贫困理论也要有所选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能将反贫困这项艰巨的任务进行到底,实现共同富裕。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是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产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土壤。土地革命时期,劳苦大众没有土地,也没有其他重要的生产资料,比如,牛、犁,等等。除此之外,劳苦大众还承担着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忍受着种种剥削和不公。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解放区采取了分田分地和轻傜薄赋的重大举措。这样做有两个益处:一是最贫困的大众享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二是初步探索从制度上消除贫困。这也是革命早期的反贫困的做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消除贫困的方式,在解放区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为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1934年初,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类似人民群众穿衣、吃饭、住房、柴火油盐和疾病卫生等一切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为了群众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拥护我们,反之,我们不关注人民群众这些实际的生活问题,我们就可能陷入孤立。”[1]这里可以看出,毛泽东十分重视群众的生活,正是这份重视和关心,希望群众拥有好的生活条件,毛泽东慢慢地酝酿出反贫困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到:“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大小,归根结底,看它对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2]因此,他多次指出,中国必须大力发展经济,落后就要挨打。人民不会拥护和支持我们,人民政权也不能得到巩固。1944年,他还在一次讲话中说:“老百姓拥护共产党,是因为我们代表了民族与人民要求,但是,如果我们不能解决经济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发展生产力,老百姓就不一定拥护我们。”[3]他甚至认为经济没发展革命就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所以,可以得出,反贫困理论也是在战争年代的一种必然产物,也是得到老百姓支持和拥护的重要条件之一,反贫困理论让老百姓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他们考虑的政党。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国民党手里接收了一个满目疮夷的烂摊子,长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乱,贫穷和饥饿充斥着整个中华民族。加上国际上对新中国的不认可,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使得整个国家的生存更加举步维艰。面对这种一穷二白的国情,毛泽东强调,社会主义的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在1956年8月,毛泽东说,“你有那么多人,你有那么一块大地方,资源那么丰富,又听说搞了社会主义,据说是有优越性,结果你搞了五六十年还不能超过美国,你象个什么样子呢?那就要从地球上开除你的球籍”。建国后的种种形势,都需要反贫困理论,需要抓经济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正是这样的一种国情,反贫困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毛泽东思想包含很多部分,其中反贫困理论就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诸多特征,例如人民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进程中重要的一个里程碑,它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为什么还存在贫困,怎么消除贫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中国产生贫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在马克思反贫困理论中,社会主义国家是不会存在贫困问题的。然而,建国后,新中国反而出现了大范围的贫困,面对这种问题,怎么解释,成了关系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重要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坚定地指出,这是由已经推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造成的。因为帝国主义残暴的殖民统治和封建守旧势力的愚昧落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严重阻碍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导致近代中国的贫穷落后。三大改造后,虽然社会主义在一夜之间实现,但是却无法在短时期内完全消除历史遗留下来的贫困问题。因此,中华民族要想彻底摆脱贫穷和落后,改变生存状态,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真正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将消除贫困的艰巨任务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由此,毛泽东指出了中国贫困的根源在哪里,还表明了消除贫困还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之上。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彻底消除贫困,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其次,大胆设定中国消除贫困的目标。经过漫长的封建社会,劳苦大众一直生活在贫困交加的状态下,加上建国之前,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之下,劳苦大众忍受着种种无奈。新中国成立后,人人都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而且这种愿望比任何时候都强烈。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愿望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消除贫困目标的设立。因此,在深深受到人们这种情绪的影响下,在消除贫困的战略目标的设计上,提出了三步构想的想法:第一步,让中国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也就是,“所有的农民都要富裕,并且富裕的程度要大大超过现在的富裕农民”,“让人民不断增长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第二步,把我国建设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因为,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通过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可以带动人民富裕起来。 第三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第一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是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再一次确认是在1964年的三届人大。这一伟大的目标极大地鼓舞了人民消除贫困的斗志和信心,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
最后,对于中国彻底消除贫困的战略性思考。新中国没有成立,长期的贫穷落后,三大改造之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面临的反贫困任务繁重。毛泽东说:“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虽然有着对消除贫困目标的美好憧憬,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设计反贫困的战略问题,真正地落实在具体的反贫困实践中。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消除贫困问题的坚定领导力量,全体中国人民,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是反贫困的主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消除贫困的最大优势和最坚强后盾。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实现反贫困目标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实现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现代化来消除农村的贫困,是我们反贫困的重点。因为“没有农业现代,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为此,就要引导农民走合作化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道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消除贫困的关键。“如果不在今后的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们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落后挨打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有了之后的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发展重工业来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反贫困战略。毛泽东还提出,“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的努力和实践,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要使我们真正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勤俭建国的方针。毛泽东对于产生贫困问题的原因以及消除贫困的办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回答,从而形成了比较丰富的反贫困理论。
毛泽东反贫困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一个重要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解释了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以及制定了反贫困的奋斗目标,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建国以后彻底消除贫困的重大战略,为今后的反贫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加上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无法预知的新问题,毛泽东的反贫困理论无法超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限制。
第一,对贫困问题认识思考角度存在偏差。毛泽东认识贫困问题,没有考虑到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仅仅是从意识形态和生产关系的角度上来考虑贫困问题。三大改造后,中国消除了产生贫困的制度根源,但是消除了制度根源并不代表就消除了贫困。毛泽东曾认为,消除贫困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但是三大改造后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贫穷落后生产力极低的新中国。因此,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依然存在极其严重的贫困问题。我们以为,只要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就不会存在贫困问题。即使依然存在贫困现象,也是一些地区或者个别家庭,那是旧社会的遗留产物,这就存在认识贫困的角度存在偏差。因此,这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在认识贫困问题上,一定要坚持遵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而不是去超越它。
第二,对消除贫困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不到位。三大改造后,新中国从制度上消除了贫困的根源,但是任何社会制度都是一个漫长的完善过程,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放在具体的历史阶段中,依然存在贫困的各种因素。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来消除贫困。同时,我国国情复杂,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不发达。因此,我国的贫困问题就集中在贫富差距拉大,两极分化严重,贫困人数多。所以,消除贫困问题十分艰巨和复杂。由于受到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望感染,加上“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更为重要的是,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当时因为没有遵循客观规律,不仅全民富裕的目标没有实现,反而使得国民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贫困生活没有得到较大改善。今天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认识到客观规律,不可盲目赶超,应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三,消除贫困的解决之道不合理。通过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贫困的重要途径,因为贫困问题就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的。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毛泽东当时采用的是通过人为改变生产关系来消除贫困,而不是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除贫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消灭剥削的基础,但是不意味着消灭了贫困本身。要想完全消除贫困,只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彻底消除贫困的终极解决办法。
总而言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而且认真地开展了伟大的反贫困实践活动,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取得了里程碑式飞跃,也为今后的中国共产党消除贫困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6-137.[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79.
[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