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淮光,王卫林
(宿州学院 招生就业处,安徽 宿州 234000)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千家万户,因而成为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难是个老话题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是个新话题。本文综述了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从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以及大学生个人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提出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必由之路。
在大众化教育下的今天,大学生就业不再像精英教育时代“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仅不能充分就业,而且就业质量不高。据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记者 马学玲)[1]“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今日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9%”;“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只有约六成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相关;而约四成在从事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在2011届大学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上,2011届大学毕业生有58%认为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麦可思研究院提供的调查数据是客观的、符合实际的,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实际看,大学生就业的岗位与所学专业不吻合现象比比皆是,很多工厂的一线操作工是大学毕业生,很多私人小企业的出纳会计是大学毕业生,很多超市的收银员是大学毕业生……。
就业质量高低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相关度,二是大学毕业生职业期待吻合度。
李雄等指出[2]:“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国际劳工组织(ILO)在20世纪70年代指出了‘非正规就业’的概念,即在低收入、低报酬、无组织小规模企业的就业。”非正规就业是一些大学毕业生无奈的选择,他们工作在中、小私营企业,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几乎没有关联,劳动时间长,没有八小时五天工作制这一概念,不享受婚假、产假、病假等,劳动报酬只能达到所在城市最低工资水平,没有劳动合同或虽有而实际上很难执行。
周必彧等[3]研究了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匹配程度的变化趋势:“我们选择1995-2005年间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和工作岗位的匹配状况。1995年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与首个工作岗位完全匹配的比例为66.7%,……,但2005年的毕业生该指标仅为30.1%,仅为1995年毕业生的一半”。
不少本科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不对口,所干的工作是大专毕业生甚至中专毕业生轻松胜任的工作,这是一种过度教育。这些大学毕业生苦闷于人生价值不能实现,认为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跳槽频率很高。据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4]提供的数据,“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离职率为38%,3年内平均换2个工作”;“2009届大学毕业生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率达88%,排在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占31%、薪资福利偏低25%、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大学毕业生工作后跳槽频率,充分说明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差。
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期间所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相关度很低,职业期待吻合度也很低。其实,一方面大学毕业生为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而苦闷,另一方面企业又何尝不为找不到急需的人才发愁!
目前,还没有完全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我国经济虽有回暖的迹象,但还没有大放光明。中、小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需要,招聘员工首要条件是实践经验,要求员工上岗能上手,不愿意花钱、费时对员工进行培训,没有储备人才概念。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正是大学毕业生的短处,因而一部分刚从大学校门走出的大学毕业生被排除在外,虽是某某专业毕业的但找不到对口工作。
近几年各高校都很重视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类型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课,实践课的课时占总课时的30%以上。但是,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尤其是缺乏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师傅不明弟子弱”,以上两方面原因决定了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短板。为了弥补高校自身的不足,各高校纷纷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尽管各学校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把它视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但校企合作教育深度不够。一是合作教育的机制不健全。目前,各学校推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向是清楚的,但是实现的路径还不宽广,措施还不得力,形式较为单一,深度还不够。校企合作的项目数量较多,但质量不高。二是产学研合作资源未能充分挖掘。尽管各高学建立了一大批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但规模化企业所占比例不大。在合作建设学科专业、共同开发课程、制订人才培养标准等方面,措施难以落实。同时,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大多停留于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建立,停留于实习基地建设,行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还不全面。高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仍显不足,不能完全满足用人单位对招聘人员能力的要求。
大学生自身能力的缺陷也是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90后的独生子女,不少人娇生惯养、不能吃苦、贪图享受,在校是混日子,学校安排的实践活动不愿参加。不仅实践能力弱,理论知识也不扎实,这样的大学毕业生哪个用人单位能要呢?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还不强。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是技术应用型高校,要着力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制定符合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课时,设置6-8门核心课程;另一方面建立真实场景的校内实训室,如“机械实训中心”、“煤矿勘探工程技术中心”、“矿用绞车工程技术中心”等。引进、培养具有工程背景的“双能型”教师。然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本科时间短,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等短时间内不能完全满足需要。当前,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走校企合作路(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请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学到的实践知识,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毕业后就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
目前,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模式:(1)利用暑期小学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开展为期2周的实习;(2)校企合作在高校建立实训基地;(3)“3+1”模式(前三年在高校完成理论学习、进行课程实验、组织短期实训,第四年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训);(4)“1+x”模式(学生在第四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1个月的强化理论学习,依据实训项目的需要,选择x=3,4,5个月进行实训;(5)实行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企业作毕业论文(设计);(6)举办企业定制班(冠名班)等。
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从2009年开始与安博教育(昆山)实训基地开展校企合作,先后有500多名学生到安博教育(昆山)实训基地进行为期1个月的课程培训。2011年有122人、2012年有66人自愿参加为期3个月的实训培训,实训培训方向有:JAVA、网络设计、C++、PHP、平面设计等,实训结束后安博负责推荐安排工作。2011年的122人除去24人不需要安排工作外,剩下的98人由安博推荐安排了工作;2012年的66人除去5人不需要安排工作外,剩下的61人由安博推荐安排了工作。就业岗位分别是:JAVA程序员、NET程序员、网络工程师、PHP程序员、软件工程师、VB程序员、C++程序员等。绝大多数在上海工作(85%以上),剩下的在苏州、昆山等城市工作。转正后月薪5000元左右。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提高了实践能力,找到了与所学专业相关度很高的工作,提高了就业质量。宿州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效果是明显的。由此得出结论开展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从而提高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由于地方应用型高校实验实训条件不能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再加上高校普遍缺乏有工程背景的教师,学生在校往往是理论和知识有余,而实际动手和实践经验均不足,毕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业、事业单位的实际需要。开展校企合作可以弥补高校培养人才的短板。
宿州学院强力推进校企合作,具体做法是:(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3+1”人才培养、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与企业联合举办冠名班等,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工程化”教育,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2)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皖北地区煤电开发、化工制药、农副产品深加工与贸易等支柱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建成与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关联度高的专业及专业群。优化重构课程体系,使专业课与职业岗位需求相衔接,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实施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制。(3)与企业行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资源共享实验室,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与企业行业在项目合作、产品研发、课题申报等方面加强合作,要求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生产实践相结合(占50%以上)。使实践教学基地成为产学研教育基地。(4)建设专兼结合的“双能素质”教师队伍。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行业顶岗锻炼或挂职锻炼。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及技术员作为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双能素质”教师队伍。(5)实施“共建专业”合作教育模式。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多家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专家全程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参与新专业申报论证,把企业需求与学校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应用型专业设置的新思路。
宿州学院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效,2013年专业对口就业率为87.54%,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对口就业率为95.25%。
校企合作还可以再进一步,称作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是:高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训基地;企业高管参与高校的入学教育,企业的专家到高校作短期实训指导或上课;学生在实训基地的实训活动由企业工程师(或技术员)指导;高校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等。深度开展校企合作是地方新办本科院校求之不得的事,然而,企业对深度开展校企合作认识不足,企业忙着产品开发、生产、推销,认为深度开展校企合作给企业添麻烦。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与高校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学校、企业密切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培养合格人才承担起责任,这是全社会所期盼的。
校企合作解决了实习场地问题,解决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问题,培养的人才与企(事)业单位的需求符合度高。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的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由此得出结论,校企合作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1]马学玲.报告称2012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90.9%[EB/OL].(2013-06-09)[2014-03-04].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3/06-09/491/4914692.shtml.
[2]李雄,刘山川.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19-123.
[3]周必彧,翁杰.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及其对工资水平的影响[J].教育发展研究,2010(13):87-90.
[4]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EB/OL].(2010-09-16)[2014-03-04].http://www.docin./p-7584792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