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书成可悬金——读《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

2014-03-29 00:24周文德杨怀源
关键词:构形意蕴字形

周文德 杨怀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重庆400031;西南大学 重庆400715)

刘兴均教授积十年之功,著成《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下简称刘著)[1],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蒙刘教授惠赐一册,煌煌40万言,读后只觉余馨满口,诚为可藏诸名山之佳构!该书所论,心有戚戚,故笔者不以谫陋,略述读后一得,以质于高明。

据刘著《后记》透露,这部著作刘教授草创于本世纪初,数易其稿始成。全书分五个部分,除“前言”外,共四章:一、汉字构造的基础解读——“六书”说;二、汉字构造的现代解读;三、汉字构造的理据;四、汉字的构形贮存的文化意蕴。这五个部分可概括为四方面内容:一为“前言”,是著者数十年来精研汉字、汉语,对汉字、汉语性质、特点的认识;第一、二章为第二部分,以点带面、解读汉字构形研究史上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三书说、字素论、汉字构形学;第三章是第三部分,以具体字例分析为基础,从理论上探讨汉字构造的三种理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第四章是第四部分,根据记录男女称谓、社会身份称谓的汉字与记录生活类词的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探索隐藏于具体字形之后的文化信息。

刘著注重宏观理论探讨与微观考证相结合,解说文字言必有据,以《说文解字》为根基,根据甲骨、金文来订正《说文解字》的讹误;每个字的解释,一定溯本复形,来探明字形的初始构意;又注重利用上古音研究成果,根据语音演变规律来确定文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前贤时彦相关论述有可参证的,定然加以引用,善加择采;援引古文献,必注明版本,具体页码,以便读者查检。这些都体现了刘教授著述的科学与规范。王石臞序段懋堂《说文解字注》有“察之精,剖之密”的赞誉,把这句话移用来形容刘著似亦贴切。但是上述特色,不仅仅刘教授的论著是这样,古今中外的真学者的论著也是这样。民国以来,汉字学通论著作不下百种,刘著新出,何为其不同于同类著作的地方?笔者以为主要在于以下六个方面。

一、十年磨一剑 书成可悬金

刘著并非率尔而为的“急就篇”,根据该书《后记》,从草创到成书前后共十多年,是科研与教学相促进形成的著作。这样对待著述颇有古风。古人“著书非为稻粱谋”,因此每每书成,都是殚精竭虑、长年所为之作。许慎《说文解字》“博问通人,考之于逵”,汉章帝章和二年(公元88年)草创(据日本学者福田襄之介《许慎年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方成初稿,至汉安帝建光一年(公元121年)定稿呈上,[2](319-320)历时三十四年;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草创于乾隆丙申(公元1776年),成书于嘉庆丁卯(公元1807年),历时三十一年;[3](784)《说文通训定声》也是作者朱骏声“渴半生之目力”、“殚十载之心稽”而成的[4](6)。如此之类的很多,不烦列举。今人著书,期于速成,以符合单位年度考核的需要,这样就不免出现很多的“急就之章”。在整体浮躁的学术环境中,能够用十多年时间来撰写一部通论性著作,是难能可贵的。

二、符合认知科学理论

语言先于文字产生,文字的功能在于记录语言。语言的作用,在于交际与反映客观世界。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受时间、地域、文化、技术手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时间、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那么认知到的客观世界也是不一样的。一个族群所认知到的,都是客观世界的一部分而非其整体。能够认知的,一定是和这个族群的生活与发展息息相关的那一部分。用语言反映客观世界,就一定会“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创造文字来记录语言时也是这样。刘著阐发汉字构形的理据,概括为三条:“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是很有道理的,符合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规律。因而“日”、“月”、“星(晶)”、“云”、“雨”、“雷”、“雪”、“风”等字的造字理据属于“仰观天象”;“阜”、“山”、“丘”、“原(邍)”、“谷”、“川”、“回”、“泉”等字为“俯察地理”;“釆”、“番”、“禸”、“鹿”、“鸟”、“马”、“犬”、“龟”、“物”、“勿”、“牛”、“虍”、“虎”、“麋”、“尨”、“萑”、“雚”、“凤”、“鸡”、“鱼”等字为“视鸟兽之文”;“才”、“屯”、“屮”、“生”、“蕐”、“果”等字为“视地之宜”;“目”、“眉”、“耳”、“口”、“齿”、“牙”、“舌”、“自”、“心”、“首”、“元”、“天”、“面”、“孔”、“克”、“寸”、“尤”、“厷”、“亦”、“臀”、“膝”、“手”、“又”、“”、“廾”、“爪”、“足”、“止”、“出”、“血”、“闻”、“见”、“望”、“息”、“言”、“奚”、“俘”、“取”、“斗”、“乳”、“丮”、“妥”、“丑”、“孕”、“毓”、“娩”、“长(早期字形)”、“死”等字为“近取诸身”;“灾”、“川”、“水”、“祸”、“福”、“薶(貍)”、“沈”、“丩”、“丽”、“砅”、“发”、“绝”、“合”、“寮”、为“远取诸物”;“引”、“前”、“舞”、“休”、“宿”、“即”、“饮”、“舂”、“航”、“疒”、“得”、“爯”、“启”、“为”、“解”、“埶”、“采”、“弄”、“兴”、“受”、“弃”、“蓐”、“败”、“璞”、“叟”、“出”、“各”、“复”、“陟”、“降”、“汓”、“涉”、“浴”、“氼”等字为既取诸身,亦取诸物。这些字在刘兴均《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第三章均有细致分析。这些字的构字部件所表达的内容,无一不是和华夏先民生活息息相关的。

三、明于字、词之辨

现代语言文字学严格区分字和词是一个基本原则。不过这在研究实践中并不容易做到。传统小学中没有现代语言学意义的“词”的观念,常常以字代词。这是因为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而且小学为经学之附庸,还不是现代意义的语言学,因而不区分字词虽有龃龉,但并无根本之影响。现代语言学注重理论与逻辑,倘若仍然以字代词,那么论证时不免混乱无条理。当今汉字学界,不区分字与词的情况并不少见。例如:(一)《甲骨文编》[5]、《新甲骨文编》[6]“录”字分立为“录”和“禄”两条目,大概就是因为不辨字词引起的。从字的角度看,应该是“录”,从词的角度看,则是“禄”,不当分立。《金文编》[7]、《新金文编》[8]“内”字分立为“内”与“芮”两条目,也是一样的错误。象这种情况,上述四部古文字典中并不少见。(二)《汉语大字典》“”字条下字形,收录散氏盘的“”,令彝的“”,又收中山王鼎的“”,也有不区分字与词的错误。“”是左手义的本字,“”是佐助义的字,“”字不见于字书,但和“”、“”并不是一个字是很显然的。从字的角度看,应该区分为三个字,从词的角度看,则散氏盘的“”是方位词,令彝的“”与中山王鼎的“”均为佐助义的动词。(三)上世纪八十年代,汉字文化学勃兴,但是多不明白字、词的区别。分析汉字文化,本来应该分析汉字字形与字形建构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但是不少论著所分析的多是字所记录的词所反映的文化,或是既分析字形反映的文化,又分析字记录的词的文化。这些研究一概称之为“汉字文化学”,其中谬误是很显然的。刘著严守字、词之辨,分析汉字构形的文化意蕴,不讨论字所代表的词蕴含的文化信息,这在汉字文化研究中是符合逻辑的,也符合现代语言文字学的理论。

四、理论评析客观具体、字形分析细致精当

刘著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汉字构形理论史上的几种重要理论进行评析,其认识是深刻的,态度是客观的,不因自己的学术观念影响对既有理论评价的客观性,坚持用事实说话。例如,在分析六书说的缺陷时,就以具体字例来详细分析六书中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象形与形声、指事与会意、指事与形声、会意与形声的瓜葛。由于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对唐兰先生三书说、李圃先生字素理论、王宁先生汉字构形理论的评析都能切中肯綮。

刘著中有近300字的字形分析,这些分析是可信的,细致的,精当的,所选择的古文字字形均恰到好处。例如对“膝”[1](163)、“风”[1](113-114)的分析都很有理致,对“麋”字的分析能从细微处找到造字理据,对“才”的解释也是可信的[1](142-143)。这类例子甚多,不烦列举,读者自能体会。

五、符合文字研究之大势

文字本体研究,文字比较研究、文字文化研究本是文字学研究的三大分支,也是文字研究的大势。

汉字本体研究当以构形研究为主。汉字构形的重要理论,古有“六书说”,今人唐立庵又别立“三书说”,后陈梦家先生、裘锡圭先生补苴唐说,但是从逻辑的角度看,实唐说为优。当今文字研究,当以字形为主。“假借”乃汉字运用之法,与汉字构形无关。学术界多信裘氏之说,以为后出转精,实则裘氏“三书”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当代学者的构形理论以李圃先生“字素论”、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成就最大,影响也最大。刘教授大著,先论“六书说”,次及唐立庵先生“三书说”,次及李圃先生字素论,后论王宁先生“汉字构形学”,也是符合汉字构形理论发展史的大势的。

上世纪著名学者徐中舒先生研治文字,所获甚多,其研究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以字考史,以史释字”(徐先生研究文字之方法,当另文详论,此不赘述)。这在他的名作《耒耜考》、《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弋射与弩之渊源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中皆有体现。这是汉字文化研究的大势。刘著从汉字构造分析文化意蕴,也是符合这一大势的。

这里不得不谈到一点遗憾。据刘教授介绍,该书原有第五章:汉字的构造对少数民族古文字创制的影响,以喃字和方块壮字为例,探索汉字传播过程中对于异族文字创制的影响,因为出版技术的原因而割爱舍弃。蒙刘教授出示原稿,笔者读后深以舍弃为憾。因为这一章正是文字比较研究的内容。汉字传播中,借鉴汉字创制本族文字的甚多,通过研究创制之法,反观汉字创制之法,进而探究普通文字学理论,本符合比较文字学之大势。现在就刘著内容看,前言、第一、二、三章为汉字本体研究,第四章为汉字文化研究,现在独缺比较研究的内容。若是保留第五章,则更完美。

六、图文并茂

刘著还有一个特色,在分析较难理解的部分汉字的造字理据和文化意蕴时,精心选择了数十幅精美的图片来与字形比较。这样让读者直观感受到汉字取象构形的特点。例如,分析原(邍)字构形时,附有“龙脊梯田”的图片,[1](120)分析鹿、鸟的字形时也附有奔鹿与飞鸟的图片,[1](133)分析屯、屮、生的字形时,附有多幅兰草由发芽到生长的图片[1](145-146)。这样直观形象,客观事物的形象与字形可以直接比较,能让读者见图会意。

以上读后心得,虽为一己之见,但笔者相信,读过这部著作的人当不以我为谬!这部著作的出版,也当嘉惠学林甚多!

[1] 刘兴均.汉字的构造及其文化意蕴[M].人民出版社,2014.

[2] 许慎.说文解字[M].中华书局影印清陈昌智一字一行本,1963.

[3]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景云楼藏本,1981.

[4] 朱骏声.文通训定声[M].中华书局影印临啸阁本,1984.

[5] 孙海波.甲骨文编[M].中华书局,1965.

[6] 刘钊,洪扬,张新俊.新甲骨文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7] 容庚编,张振林,马国权摹补.金文编[M].中华书局,1985.

[8] 董莲池.新金文编[M].作家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构形意蕴字形
双星跟飞立体成像的构形保持控制
通有构形的特征多项式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咏史诗的哲学意蕴(外三则)
对一个几何构形的探究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添一笔变个字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