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

2014-03-29 02:41王燕飞刘卫兵陈洪晓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网织光敏增生症

王燕飞 刘卫兵 陈洪晓

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1例

王燕飞 刘卫兵 陈洪晓

患者,男,66岁。头、面、双耳、颈部、胸前“V”字区以及双手背弥漫性浸润性暗红斑伴痒1年余。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多症。

类网织细胞增生症

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actinic reticuloi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顽固性光敏性皮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曝光部位弥漫性暗红色斑、苔藓样斑片,浸润肥厚,本病呈慢性经过,病理表现类似早期蕈样肉芽肿的改变,免疫组化可鉴别。本文报道1例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性表现的病例。

临床资料患者,男,66岁。因头、面、双耳、颈部、胸前“V”字区以及四肢伸侧红斑、丘疹、瘙痒反复发作1年,加重半年就诊。2007年9月患者无明显诱因于头、面、颈项及双手背曝光部位开始出现淡红色斑,伴痒。当地医院按“湿疹”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遇热、日晒后皮损加重。2008年3月自觉病情加重,皮损渐延及四肢近端及躯干部位,瘙痒明显,以曝光部位为重。2008年6月到某附属医院就诊,拟“慢性光化性皮炎”给予“甲氨蝶呤片、维生素AD胶丸、复合维生素B2,外用维A酸乳膏”治疗2个月余,效果不好,皮疹较前增多增厚伴疣状增生,并且出现渗液、结痂及较多鳞屑。于2008年 9月来我院就诊收住院。患者既往银屑病史15年余,否认药物过敏史。入院时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肝肾功、血糖、血脂无明显异常,白细胞11.22×109/L,嗜酸粒细胞2.81×109/L,其余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面、双耳、颈项、胸前“V”字区以及四肢伸侧可见对称分布的弥漫性暗红斑,浸润肥厚,呈苔藓样,上覆糠状鳞屑。其间散在粟粒大暗红色角化性扁平丘疹、疣状增生性损害,部分融合(图1、2)。左上肢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板层状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轻微棘细胞间水肿,真皮乳头层增厚,见部分与表皮呈垂直走行的粗厚胶原,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见致密的淋巴、组织细胞、部分嗜酸粒细胞浸润,个别单一核细胞核大、胞浆丰富,呈不典型性。可见部分单一核细胞移入表皮,细胞轻度异型,未见Pautrier微脓肿改变(图3)。免疫组化示: CD20部分(+),S-100部分(+),CD68部分(+),CD3 (++)、CD4(++)、CD8(+++)及CD45RO(+++),符合光线性类网织细胞增生症(图4)。

图1 双前臂暗红斑块,浸润肥厚。其间散在粟粒大暗红色角化性扁平丘疹,部分融合图2 颈项部暗红斑块,浸润肥厚,呈苔藓样,其间粟粒大暗红色角化性扁平丘疹、疣状增生,部分融合图3 表皮板层状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肥厚,真皮浅层及深层血管周围见个别单一核细胞,核大、胞浆丰富,呈不典型性,少许淋巴、中性粒细胞移入表皮(HE,×100)图4 CD3部分阳性(免疫组化,×100)

治疗:严格避光,夜间照明避免白炽灯;以抗过敏为主,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病情稳定后停用,加烟酰胺、雷公藤,外用以糖皮质激素类软膏、维A酸霜。治疗20天左右病情较前好转,红肿消退,皮疹变薄,颜色转暗,鳞屑减少,无糜烂、渗出,未见新发皮疹,瘙痒减轻,病情显著好转出院。

讨论光线性类网状细胞增生症(慢性光线性皮炎、光敏性皮炎)是一种少见的发病机制不明的慢性光敏反应,在临床和组织学上易于淋巴瘤混淆,故尤其重要。1本病是1969年由Ive首先报道并命名的一种顽固性光敏感皮肤病。其病因多倾向于由光接触而发生的光变态反应,其对UVA、UVB和可见光极敏感。诊断标准:①曝光区皮肤持久性浸润性丘疹或斑块,可扩展至非曝光区,或呈全身浸润性红皮病;③皮损初为水肿性红斑,逐渐肥厚、苔藓化明显而呈暗红色,瘙痒或灼热,红斑上有红色丘疹的特征性损害,界限清楚;④病史呈顽固的慢性经过;⑤组织病理示:棘层不规则增厚,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致密的淋巴细胞,部分组织细胞浸润。2该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均符合上述的特征,诊断成立。Menage等3认为已知或未知光致敏物的存在在发病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这些光敏物质并非直接发挥作用诱发本病,日光照射后患者异常增强的免疫反应可能更重要。此外,色氨酸代谢的障碍及紫外线照射后,皮肤组织中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和胶原纤维类型的改变,均促成光敏性的增高。4

治疗首先应严格避光,其次应避免接触性光敏物如清洁剂中的香料、染料,焦油、沥青、外用皮肤的补骨脂、白芷、香豆素类。此外,避免服用可引起的光敏反应的药物或食物,如四环素、灰黄霉素、磺胺类、雌激素等药物,中药如荆芥、防风等,动植物如灰菜、芹菜、槐花、木耳等食物。可适当外用遮光剂如二氧化钛霜、氧化锌等。口服羟氯喹、对氨基苯甲酸、抗组胺药、烟酰胺,或糖皮质激素,局部可外用糖皮质激素。

对于本病的预后,Dawe等5随访了178例CAD患者,10年后22%的患者皮损痊愈,15年后45%的患者皮损痊愈,对UVB异常敏感者及斑贴试验对1种以上接触变应原阳性者预后较差。该患者随访至今,病情已逐渐缓解。

1Mckee PH,Calonje E,Granter SR.皮肤病理学与临床联系.3版.朱学骏,孙建方主译.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1425-1427.

2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698-700.

3Menage HP,Hawk JL.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 is not aviable concept.Arch Dermatol,1999,135:469.

4陈浩,邓丹琪.慢性光化性皮炎.临床皮肤科杂志,2004,33 (2):130.

5Dawe RS,Crombie IK,Ferguson J.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Arch Dermatol,2000,136(10):1215.

(收稿:2013-04-10 修回:2013-06-30)

A Case of Actinic Reticuloid

WANGYan-fei,LIU Wei-bing,CHEN Hong-xiao.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No.404 Hospital of PLA,264200

A 66-year-old man presented as diffuse,infiltrating dark erythemas in the exposure area,such as head,face,ears,neck,chest"V"area and the back of hand,with itching.The pathological and immunohistochemical results indicated actinic reticuloid.

actinic reticuloid

解放军第四○四医院皮肤科,山东威海,264200

猜你喜欢
网织光敏增生症
光敏色素A参与苜蓿秋眠调控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光固化3D打印中光敏树脂的研究进展
Fe修饰石墨烯的结构及其析氢性能调控研究
血液分析仪检测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诊断中的应用意义
鸣律
网织红细胞参数在贫血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老年人群网织红细胞相关参数参考区间的建立
益气解郁汤联合三苯氧胺片治疗乳腺增生症90例
网织红细胞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男性乳腺增生症X线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