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晨辉,董红刚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浅谈高考体育考生的心理素质训练
刘晨辉,董红刚
(安徽工程大学 体育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自高校开始对高考体育考生进行扩招以来,高考体育考生人数开始了逐年增多,每年都会有几十万人加入到这项专业的竞争当中.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高考体育考生的心理训练进行研究.通过对当前高考体育考生心理特点的发展情况研究,阐述了心理训练是运动一个重要环节,了解心理训练的作用,进而避免类似“克拉克现象”的发生,使高考体育考生在体育考核中赛出自己的成绩、赛出自我的风采.
高考;体育考生;心理训练;训练方法
随着每年高考体育考生报考人数的增多,竞争开始变得日渐残酷和激烈,高考体育考生面临的压力也不同程度加大,对他们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要求也就变得越来越高.然而,处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心理还没完全成熟,在平常训练中,他们不仅很难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同时也不能做到完全理解和融会贯通.美国的歌鲁波曾经说过:“对初级和中级运动员的来说,80%是生物力学的因素,20%是心理因素;而高级运动员则相反,80%是心理因素,20%是生物力学的因素.”[1]美国游泳教练甘里尔也说过:“心理训练可以使运动队的良好成绩增加10%-20%.”这就告诉我们高考体育考生不仅在平时的训练和学习上要投入巨大的精力和时间,而且还要在体育考核中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体育考核中体育考生不仅要消耗巨大的身体能量,还要承受相对于他们年龄而言本不应该提早体验的心理负荷.这些都提醒我们只有早一点发现和重视心理方面的训练,对体育考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和施加有效的心理训练,才能使体育考生尽快的进行心理方面的成长过渡,使其在体育考核中发挥出自己平常的训练水平或更高水平.
2.1 高考体育考生的心理特点
高考体育考生处于决定人生命运的关键时期,决定一个人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可以说是人生的十字路口,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提考体育考生的心理水平,必须对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把握,否则就会无的放矢,无功而返,不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和训练.高考体育考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所处的年龄段是一个人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往往表现为:自我意识趋于成熟,注意力容易分散,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情绪的控制能力差,热情、容易冲动,常常会因为前一轮体育考核的成绩而影响接下来的体育考核,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自信心不足、意志力不够稳定…总之,高考体育考生正处于一个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的时期,要想有效地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就应该把握住这一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从容应对各种情况.
2.2 在平时训练与体育考核中心理特点的表现和影响
2.2.1 在平时训练与体育考核中心理特点的表现
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训练的方法和内容比较单一或者是比较枯燥,学生对训练的内容了如指掌,教师也不注意及时的调整和更改训练方法和内容,那么学生就会显得注意力容易分散,训练中就会有散漫、偷懒、耍小聪明的情况发生.随着时间的流逝,体育考生对教练的信任和配合度也会大打折扣,这不仅会影响心理素质的成长,更重要的是会浪费考生的宝贵训练时间,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制造一个巨大的绊脚石,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也会让人们对体育教师的误解或不重视程度又加深了一步.训练的内容应该在尽可能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同时,加强和培养对身体和心理能力的学习和运用上,只有做到这些,体育考生才会在平常训练中对训练内容感兴趣,愿意和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的身心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加强,这样在平常的训练中学生也就不会因为丧失信心以而失去兴趣.
2.2.2 在平时训练与体育考核中心理特点的影响
在每年的体育加试中,部分体育考生或多或少会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小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育考核前没有调整好自身心理状态,过早的进入到自身的兴奋状态,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的兴奋点早一点结束,很可能降低了考核中第一项自身创造最佳成绩,过早的兴奋会导致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睡眠不足和急于参加体育考核,兴奋感过后,可能会出现身心疲劳感,影响高考体育考生成绩的正常发挥.(2)体育考核时过度紧张,在脑中没有形成对考核项目的清晰认识和对自身实力不自信的紧张担忧,在考核中就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3)体育考核过程中,考生会受到前一项或几项体育考核自身水平的发挥成就的影响,会因成绩的优劣而感到开心和难过,考试成绩优秀的可能会受影响产生骄傲或自信的心理状态;没有发挥好的同学受影响产生努力拼搏或垂头丧气的心理状态.体育考生应该充分利用前一轮体育考核后积极影响的那方面,努力克服不良的心理因素,并和教练员沟通,寻求发泄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和方式,只有积极的调整好自身的心理状态,才能够积极准备好下一轮的考试,为良好的体育考核成绩打下充足的心理基础.
3.1 教师的影响
在抓好心理素质训练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技能三者是相辅相成统一的整体,缺少这三项中的任何一方面的训练,都有可能会使整个训练效果和成绩大打折扣.因此,作为体育考生的教练员,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素养:精通体育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掌握体育学科的发展脉络、掌握学生对该领域的思考方式;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科学的教学理念、灵活的教学能力、才能授好训练课.体育教师在平常的教学和训练中,不仅仅要保持情绪稳定、心胸开阔、意志坚定和积极进取,更要有针对的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个体差异等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培养锻炼和引导,在平时的训练和考核过程中要认真和仔细观察,及时的发现并且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使其明白错误的地方和改正的方法,做好技术指导和心理辅导工作[2].著名的篮球运动员迈克尔乔丹曾对科比说过:“即使你的天赋有多优秀,如果没有进行系统地、科学地训练,那么你就不会取得多大的成就,你也总将一无所有.”在运动训练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没有教师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训练,再有天赋的学生也很难取得大的成就.
3.2 学生自身的原因
体育考生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不仅仅要保持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更要积极的配合教练员的训练计划,多和教练员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讲述自身的不足和存在问题.在训练过程中,学生应该努力、刻苦,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完成或达到教练员定下的目标,配合好教练员训练安排和计划,才能从实践中体会和领悟到教练员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知识,自身才能取得进步,才会得到发展,体育成绩才能得到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也会伴随体育成绩的提高而得到强化,同时对运动潜能的挖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要积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尤其是在考试临近的时候,体育考生往往会因为训练强度降低或进行身体放松阶段,感到精力无处释放,就会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这样会适得其反.越是关键时候,越是要控制心理状态,并将自己的心理状态调整到最佳,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技术水平,取得自己理想的体育考核成绩.
3.3 客观因素的影响
在体育考核中,谁也不能确定会有怎样的情况发生,体育考生只有在平常的训练中,积极努力克服训练中的不良因素,例如:大风大雨、场地湿滑、人数多少等客观上影响运动员水平发挥的因素,只有在平时的训练中经历过,考生才会学到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如何去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同样,在赛前,教练员也可以多让学生们自己设想体育考核中可能出现的客观因素,使体育考生做好心理准备,为体育考核中应付客观因素提前打好预防针,为考生在考核中取得优秀成绩打好坚实的心理基础.
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运动员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施加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和发展运动员在紧张的比赛和训练中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及个性心理特征,使运动员学会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争取在比赛中长时间保持最佳竞技状态[3].心理训练的作用很多,例如:提高学生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增强意志品质;掌握和改进运动过程中的动作技能;有助于消除身心疲劳;有助于提高体育生的体育考核成绩.
4.1 改变环境法
所谓改变环境法,就是不要总是在一个固定的地点进行体育训练,要适当的改变下训练的环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精神和视觉上的疲劳.如果经常在同一个地点进行体育训练,可能造成精神和身体上的依从性和疲劳感.所以教练员要经常改变高考体育考生的训练环境,这就会减少精神疲劳和视觉疲劳,也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提高训练的效果.改变环境法包含的内容很多,比如说,改变训练的场所,离开学校跑道去公路或者田间小道等地训练,这样体育考生在不同的环境里,都时刻充满了喜悦和欢快之情,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完成了训练的内容,这样也就可以在学生承受较大的训练负荷的同时,也能够取得不错的训练效果.
4.2 转移注意力
转移注意力就是把学生的兴趣引向容易产生兴奋和喜爱的地方.在平常的训练里,不可避免的会经常重复同样或者类似的训练项目和内容,这时学生会感觉疲劳,注意力分散,如果能够成功的转移他们注意力,让他们感到训练很快.例如:在田径场内进行径赛训练,可把注意力转移到追赶队友或者超越自己上;在公路上跑的时候,可以把注意力引向追赶路上的三轮车或者公交车…有时候在训练的周围没有参照物时,也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跑动时呼吸的节奏控制上,使自己的步频、步长和呼吸节奏都能够呈现出有规律的节奏,使自己在跑动中能够保持清晰的大脑,能够掌握自己的运动节奏.运动水平的发挥和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学生具备承受很大强度的心理负荷,而这种能力水平只能通过长期的、系统的、针对性的训练与培养才能形成.
4.3 自我暗示法
自我暗示法就是自己用语言或者表情动作对自己的心理活动施加影响的方法,在训练中如果运用得当,就会起到调节控制自己的心情、思维和意志,它包括了言语暗示和想象暗示[4].言语暗示就是心中默念事先教练告诉他们的词语或语句,例如:在进行800米的测试时,自己就可以对自己打气:我能行,我是最棒的,这里我最厉害[5];也可以在田赛练习中:我可以做好这个动作,我可以完成这项任务等等.想象暗示就是教练在平常的训练中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方式,刺激和诱导体育考生进行合乎想象的回忆和联想,从而达到自身的最佳心理状态.
4.4 想象训练法
想象训练法就是自己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或者重视早已形成的技术动作.体育考生因为训练的时间很短,训练的项目很多,训练的强度很大,能量的消耗巨大,生理的机能和运动的能力都会下降不少,身体处于疲惫状态,训练的效果和成绩就会有所下降.这时运用想象训练法,如我在顺风跑,风推着我的后背,我跑的很省力,从心理上进一步开发体育考生的心理潜能和运动潜力,这样才会提高运动成绩和训练效果.
4.5 模拟训练法
模拟训练法就是教练员针对体育考核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反复的研究和总结,制定实践练习的计划,为体育考生提前作好适应性准备[6-7].教练员可以在平常的训练中,根据天气情况和学生自己的状态等采取合理有效的训练内容,使成绩提高.同时也要考虑到一些不利的因素,并实施在平常的训练过程中,让学生面对各种状况学会自我调节,这样训练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以后的体育考核里,考生会根据平常训练中应对不利条件所采取的措施进行补救,避免体育考核中不利因素对学生身心方面的影响,也从另一方面加强和培养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和应对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
4.6 专项心理素质训练
许多事例都可以说明:每个高考体育考生都有一定的潜力可以挖掘,只是潜力的大小程度不同而已,而这种潜力必须要通过体育考生在各种艰苦困难的环境与条件下进行磨练和培养才能使其发挥出来.所以,心理训练的中心就是:使训练的过程复杂化、困难化,使训练的负荷和强度尽可能的接近体育考核条件.采用的手段一般有以下几种:(1)在训练中适当的增加练习的难度和意志能力的锻炼;(2)要学会单独面对训练;(3)要合理利用不利的气候条件与环境条件;(4)适当增加在训练过程中的阻力;(5)在疲劳训练状态中进行适量的补充加强训练;(6)与不同水平的对手进行训练与考核;(7)平常训练中偶尔临时改变下训练计划和提出新的训练要求.通过上述这些有计划、有系统的心理训练,并在体育考核前后恰当地运用心理调控,考生在高考体育考核中定会有不错的发挥.
高考体育考生在考核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调节和保持心理素质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考生竞技水平的正常或超常发挥,也关系到体育考核成绩优劣的取得.当然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也绝不是立竿见影的,这需要很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把心理训练作为体育考生的一个固定的训练内容,常年不断的进行学习和总结.研究表明:许多在高考体育考核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考生,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当不错,这和他们平常或多或少的进行一些心理训练是脱不开关系的.虽然大部分体育教师都能意识到心理训练的重要性,可真正进行实践或者说投入到训练当中的还不是很多,每年都有一部分体育考生因为心理问题导致成绩发挥的失误,这应该引起体育教师足够的重视.虽说体育考生的身心承受水平已接近成人,但毕竟还是有一段距离差距,体育教师应该对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提供更多的帮助和关心,使他们在生长发育和身心发展进行一次顺利的过渡,同时体育成绩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体育训练和体育考核中的目标[8].
〔1〕李明,魏家俊.对我国田径运动员心理竞技状态及控制能力的探析[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128.
〔2〕杨吉萍,冉孟华.预防和纠正错误动作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2):47.
〔3〕张勇.投篮过程心理状态的训练[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5):88.
〔4〕杜鹏.中长跑运动员心理技能训练的探讨[J].衡水师专学报,2003(3):49.
〔5〕廉明.冬训期间如何提高高考特长生800米跑的后程冲刺能力[J].田径,2010(11):21.
〔6〕王亮.花样滑冰高水平运动员赛前焦虑的调节[J].冰雪运动,2006(2):35.
〔7〕刘俊.定向越野运动心理训练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1(9):122.
〔8〕刘青.浅谈高校自发体育群体的特征与调控[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1):60.
G633.96
A
1673-260X(2014)01-023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