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弢,翟红侠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途径探索
张 弢,翟红侠
(安徽建筑大学,安徽 合肥 230601)
加强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模式中,第二课堂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人文素质的内涵和结构上看,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在于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为第二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加强第二课堂中的人文精神培养,要从课外阅读、讲座与报告、社会实践和社团文化活动等方面抓起,同时注意把握人文素质教育的尺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第二课堂;途径
长期以来,理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如何构建并不断完善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体系,已成为很多特别是理工科类大学高等教育工作者普遍关系的问题.作为大学生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第二课堂对于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构建正在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第二课堂是一种学习方式,是通过各种活动培育大学生的才能.通过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既可培育学生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精神,又可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如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等,从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1]本文试通过第二课堂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与价值研究,探索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途径.
要了解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人文素质.从广义上来说,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是指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将文史哲艺等方面知识内化而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待人接物的处世态度.”[2]人文素质的培养,起源于人类对于自我的认识和反思.培养人文素质的根本在于良好品质的形成,通过对于人生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方面的思考、不断地自我修养而达到一个智慧的境界.
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构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具备人文知识、理解人文思想、掌握人文方法和遵循人文精神.其中,人文知识是基础,它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语言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相互交叉的不同领域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人文思想的核心是文化的理念,包含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和民族色彩;人文方法强调事物对于人的价值,即性质的判断,用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去看待和思考问题,是人文方法的重要体现;最核心的人文精神是文化的价值取向,代表了一种立场、态度和意识,是人类自身价值的最终诉求,无论是知识、方法和思想的学习,最终都要归结到人文精神上来.作为大学教育层面中的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素质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包括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沟通和艺术欣赏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价值观、道德水平和政治理念,共同构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理工科类院校由于其自身学科结构的特点,加上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形成的“重理工,轻文史”的传统,不少高校教师甚至是领导自身还存在着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误解,认为人文素质教育不能像理工科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没有什么价值,或者简单地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理解为多开几门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从而使人文素质教育走入了误区,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2.1 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2.1.1 思想道德水平与政治素质不高
相对于文科专业或综合类大学的学生,理工科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高校“两课”来完成.而实际上,单靠“两课”课堂教学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当前,青年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普遍偏重于个人,看重个性价值与自我实现;基础文明素养不高,集体主义观念、公共文明行为欠缺;对于社会进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等大问题关注不够、兴趣不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理工科大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严重.
2.1.2 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知识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生在历史、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欠缺相对较多,对一些基本的常识性知识不熟悉、不了解甚至是完全不知道.这些常识知识的缺乏,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造成了工具性知识充足而价值观知识贫乏的跛腿现象.
2.1.3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大学生心理问题是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普遍性问题.而理工科大学生在心理方面的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狭隘的功利主义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了理工科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差,在挫折、逆境和打击面前更容易走极端.
2.2 理工科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及不足
一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这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作用也比过去有很大的提升.但从整体上看,高校思政课在理工科院校的地位和作用还很有限.轻视甚至歧视思政课的现象在理工科院校还有一定的普遍性,高校思政课还远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二是理工科院校开设的人文科学课程.如大学语文,以及一些选修课(有些学校开设文学鉴赏、艺术鉴赏、音乐欣赏、文化概论等类的课程).但这些课程作为必修课,正规开设的不多;作为选修课,也包括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选修课,学生能不能够选或能不能够选到,还是很大的问题.因此其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也极其有限.
三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包括文化活动和文化氛围.从文化活动方面看,作为正式的教育途径和渠道,由学校统一组织的活动,学生往往容易具有逆反心理而产生抗拒心理和抵制情绪;而适应青年学生心理和兴趣的有些文化娱乐活动,学生还是有兴趣的.因此,校园文化活动在理工科院校中,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渠道.但在很多理工科院校,由于认识上的偏误,加上一些功利性、形式化等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对于校园文化活动投入(包括人、财、物、时间、精力等)不够,校园文化活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四是教师的教书育人职能.作为高校教师,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书育人是理所当然的职责.育人当然也包括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与培养.但是,近年来,不少年轻教师充实到高校的教师队伍中来,虽然增添了新鲜血液,但有很多年轻教师,不懂育人的完整含义,不会育人.一些年轻教师,其自身的人文素质就很有限.特别是,理工科院校普遍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理工科院校的教师,也多出于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的倾向对他们而言,远在学生时期,就已经潜移默化的受到了影响.因此,理工科院校教师的育人职能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3.1 第二课堂的内涵
“整个大学教育活动可以概括为第一课堂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大学第二课堂活动是相对第一课堂活动而言的,第一课堂活动包括课堂教学、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第二课堂活动指的是大学生参予的非学校教学部门开展的一切学生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课外实验、社会实践以及其他的课外文化、娱乐活动等,同时也包括大学生青年志愿者行动.”[3]第二课堂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相对于第一课堂教学而言,第二课堂的教学方式更为灵活,更能够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日益受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3.2 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的意义
3.2.1 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这种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实体性存在,而是渗透和贯穿到青年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有效的途径.它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主动性和灵活性较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自身主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朝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健康发展.
3.2.2 第二课堂拓展了大学生的能力
第二课堂的知识学习,不仅仅是对第一课堂教学的理解与实践,同时也是对课堂知识学习的强化、反馈与调整,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在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力,使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与能力培养充分结合,从而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场所,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延伸,具有第一课堂不可取代的作用”[4]同时,第二课堂独特的实践性与合作性,能够让不同性格与气质的学生在交流中相得益彰,各尽所能,发挥不同的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人格养成.因此,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的开展,不仅仅整合了学生第一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实现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
3.2.3 第二课堂是构成大学教育环境的重要内容
高等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价值,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还包括了人文知识、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的塑造.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诸多教育内容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抓好智力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身体素质和社会实践锻炼等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大学的环境教育,不仅包括了校园环境、硬件设施和实验条件等硬件,同时也包括了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和学生活动等软件.大学的第二课堂活动和第一课堂共同构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元素,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就第二课堂的开展形式来看,有科技类、文艺类、体育类、班级类、社会实践类、网络类、社团类和讲座与报告等途径与形式.不同途径的第二课堂形式对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科技类、讲座与报道等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较好的作用;实践类、社团类对于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独立处理相关事务的能力有较大帮助.无论何种形式,人文素质教育都可以贯穿于其中.具体来讲,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途径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4.1 大学生课外阅读
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在于对人文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是推动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富有营养的土壤,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能够开阔大学生的文化视野.理工科高校通过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人文科学类知识的学习,掌握并具备一定的历史、哲学和艺术常识,是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
4.2 社会科学类讲座与报告
讲座与报告作为大学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学生教育与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补充作用:一是此类活动的开展灵活性较强,可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实际情况来进行;二是讲座与报告一般来讲质量较高,凝结了主讲人一段时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学术前沿性和创新性;三是讲座与报告涉及到的往往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和时事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对于渴望求知的青年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遗憾的是,在我们的调查中,理工科大学人文社科类讲座的开展数量明显偏少,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相应的资源较为缺乏,组织实施的条件不够充分.
4.3 社团文化活动
社团文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氛围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在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将有机会亲自体验到组织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极大的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通过开展积极健康、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社团活动,如各类文化艺术节、书法、音乐、摄影和优秀电影展播等,能够有效地达到陶冶情操、塑造自我价值的作用,促进大学精神与理念的渗透与深入.
4.4 社会实践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富有成效的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人文精神最终表现在为他人、为社会所做的事情上,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认知理解的圈子里.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精神气质、一种行为方式、一种实践自觉、一种人格风范、一种以成功实践维护价值尊严的行动准则,一种独特魅力的理想与现实行动高度一致的形象.”[5]按照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观点,改变与彰显人文精神的根本途径在于实践.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观察与体验,才能对整个社会的发展状态、人类的根本处境及其意义、人的终极关怀的认识获得新的认知与突破.在校大学生根据年级和专业特点,开展社会调查、民情走访、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的底蕴和韵味,升华和丰富人文精神的内涵,夯实人文精神的基础和力度,为踏向社会进行更深入的实践提供坚实的支点和不竭动力.
5.1 把握理工科人文素质教育的尺度
强调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放到同专业教育同等的位置.实际上,同人文学科的专业性教育相比,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应当注重于进行一种通识性人文知识的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自觉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从而为专业知识的运用提供规范的价值观引导.因此,理工科高校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把握好教育的合理性尺度,既不能轻视、忽视,也不能一味地把第二课堂当做解决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万能手段,从而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习.
5.2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在进行第二课堂人文素质教育规划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非常重要.鉴于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按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的整体规划,构建人文素质教育的评估标准.完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估内容和评估手段,将学生在参加各种文化社团、文体活动、艺术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时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评价依据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也是未来民族和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人文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不能单靠某一方面的手段进行解决.理工科高校要从自身人文教育的特点出发,有效把握好第二课堂这一教育手段,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大学生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优秀可靠的专业人才.
注 释:
〔1〕姚电,胡林龙,龚鹏.第二课堂: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广阔平台[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105.
〔2〕姚电,胡林龙,龚鹏.第二课堂: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广阔平台[J].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5):106.
〔3〕何昌珏,周学锋.论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地位和作用[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95.
〔4〕赵晶,翟恩昱.第二课堂: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J].南京立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4):87.
〔5〕辛中华,张海峰.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2(11):101.
G640
A
1673-260X(2014)01-0174-03
安徽省2012年省级教研项目(2012jyxm38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