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

2014-03-28 19:39郑国军李国华刘清荣陆明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22期
关键词:自治区内蒙古协同

郑国军,李国华,刘清荣,陆明玉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对策研究是深入落实十八大精神的重要课题,对于实现科教兴区、科教强区、提高自治区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第一,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推动创新型国建设、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时代需要.高等学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科学研究是实施协同创新的最好切入点.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就是按照《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以协同创新驱动,把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交叉集成、体制机制改革和解决重大问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科专业设置与自治区发展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高度契合,发挥自治区高校对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智力支持和创新人才支撑的作用.因此,如何把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建设“五个基地”、巩固和发展“两个屏障”、打造“一个桥头堡和延边经济带”的内生驱动力,如何把以协同创新驱动科技开放合作作为实现“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和“七项重点工作”的外生驱动力,如何共同推动自治区科技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的形成,打破行业或企业的技术与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增强自治区所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中整体上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全面推动落实“8337”发展思路,均需要协同创新这一时代创新发展的主流模式来引领和推动.

第二,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以科技创新要素协同为载体,推动自治区高校管理理念与发展方式变革的需要.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旨在以“问题”科研导向,建立起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协同创新机制机制,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学科交叉融合的资源配置模式和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打破原有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院系之间等的条块分割,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使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的项目合作,转变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高校科技创新要素协同是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合作的有效协同,会直接推动着高等学校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的改革.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建立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健全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均是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自治区高等教育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自身发展的需要.协同创新理论作为以技术创新推动为标志的经济发展范式,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对以“三新一网”为标志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管理变革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第三次工业革命,实质就是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的创新、融合与运用,它的主要标志为数字制造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再生性能源技术的交互融合,从而导致社会生产方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的重要变革,推动一批新兴产业诞生与发展,使人类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1]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不仅影响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对教育的影响也十分巨大.这种影响就是对高等学校人才观、学习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学校观、质量观的影响.中国教育如何培养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新型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世情和国情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根本性的重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学界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更需要高等学校采取更加有效举措加以应对.

第四,以协同创新为引领是推动自治区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路径选择的必然要求.协同创新作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已成为现代推动大学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协同创新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对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是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整合与流动,共享科技成果和技术资源,减少资源的分割、浪费和重复,能够有效地提高社会的创新效率.[2]协同创新是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网络创新模式,是对传统的线性或链式发展模式的突破和超越.在实施策略上都是依赖创新要素对协同创新领域所涉及的要素进行的协同实施.[3]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就是通过打创新要素的协同破行业、领域、区域乃至国别的限制或壁垒,最大限度第整合创新资源而实现自身发展的.

2 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主要问题

第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对于自治区高校创新能力和发展的评价,与“李约瑟难题”有相似之处,那就是我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取得巨大进步与科技创新体制的问题之间有着无法回避的矛盾.一是自治区高校创新资源分散、封闭,缺乏有效整合.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高校与行业之间技术创新普遍存在创新资源分散、封闭等突出问题,缺乏有效创新资源整合,没有形成协同创新的合力,企业或行业之间技术壁垒严重,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独立分散,企业的产品研制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相分离,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的大多数是基础性、纯技术性研究,关注的结果大多是论文和专利而非产业化,行业或企业在重大关键技术上难以突破,没有形成合力.二是“自治区鼓励、支持各本科院校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以自治区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升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推进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通过共同研发、共建平台、组建产业技术联盟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技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地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截至2012年,全区本科院校共有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9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64个”.和国内其他省市相比,科技创新的基础依然比较薄弱.[4]三是自治区“大力实施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自治区高等教育111工程’等人才项目,培养了一批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了一批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有力促进了师资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但教师中有两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人选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人才19人,创新拔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依然缺乏.[5]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亟待加大力度.“十二五”以来,全区普通本科教育积极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任务,实现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的转移,在结构布局优化、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绩.但是,全区的本科教育质量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国家、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目标相比,在质量意识、结构布局与专业设置、学分制改革、师资队建设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诸如在自治区17所本科院校中,绝大多数都是以本科人才培养为主.随着自治区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传统思维定势、行为定势却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途径等方面还存在许多模糊认识,质量观念未完全深入人心,这些均制约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科院校结构布局、专业设置需进一步优化.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办学水平的院校争办同一个专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以及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学分制改革需进一步推进.2011年自治区正式启动学分制改革,学分制管理制度制订、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但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不足、人才培养方案滞后、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依然严重制约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师资队伍整体水平需进一步提升.由于规模扩张等原因,部分院校存在着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影响到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从全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上看,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偏低;从学历结构上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6]

第三,缺乏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文化引领.协同创新机制是以协同发展的文化理念为前提的,协同发展文化是协同创新要素或主体互相信任、密切合作的基础.在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上,只有为数不多的科技园,在公共技术平台、创新技术联盟、创新网络、创意集市方面还近乎空白;在协同发展文化引领方面,缺乏支撑科技资源共享的共同信念,包括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信任与合作精神等.近年来自治区本科高校都逐步开展了一些协同创新工作,主要是通过设立学科交叉研究专项、培育新兴研究领域、组建跨学科团队、建立共享研究平台等措施开展校内协同,和与地方产业建立创新合作联盟、与地方和行业部门建立研发基地、与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申报科技研究项目等举措开展校外协同的方式有效推动了合作研究及产学研合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协同创新的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存在着“缺乏领袖、不愿协同,利益失调、不想协同,思想各异、不好协同,条块分割、难以协同”等困难和问题,严重地制约着协同创新的广泛化、密切化和深入化.[7]

3 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策略

3.1 实施构想

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落实“8337”发展思路要求,以“追求大事业、构筑大舞台、组建大团队”的大视野、大思路、大胸怀、大气魄、大境界,坚持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协同攻关、多方联动的原则,以科技创新驱动为引领,站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角度,站在拓展国际合作的角度,站在教师相互协作与人才培养的角度,改变固化的“学科-行政-经济”为一体的管理机制,着力构建有利于实现协同创新的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纽带、以政府政策的支持力、科技创新的推动力、市场需要的拉动力和创新主体的竞争力为支撑协的同创新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全力打造具有国内外、区内外竞争优势的自治区高校自主创新基地、区域创新合作联盟、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中心和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学智库,凝练出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全面提升自治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

3.2 实施路径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是提升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8337”发展思路、实现科技强区的必然选择.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着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的障碍和协同创新要素的利益分配与保障问题.思路决定出路,举措决定效率.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坚持立足区域、面向全国,以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视野,用协同创新的理念谋划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点、线、面发展方略,用协同创新的举措破解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瓶颈和体制机制的障碍,用协同创新的价值导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推动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大平台、大团队,从而推动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与协同创新.

第二,建立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管理评价体系,形成信息、资源的共享与协同的长效机制和网络系统.制度建设是开展协同创新的前提和保障.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要高度重视管理制度是基础,人事聘用、考评、分配和人才培养制度是核心,科研组织、资源配置制度是支撑,国际合作和创新文化建设是方向.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要按“2011计划”提出的要求,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从宏观上瞄准解决国家、自治区、乃至地方重大实际需求,从中观上针对产业行业、地方的实际需求,在微观上针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管理创新,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中心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高层次的人文社会科智库和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打破原有的政府与学校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院系之间的条块分割,通过建立起完善的体制机制,整合优势研究力量,凝练出一批高起点的前沿交叉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使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项目合作,转变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文理渗透、理工结合、交叉融合和产学研合作,把学科建设延伸到本学科外,把教学科研延伸到社会、把办学延伸到国际平台上,把面向科学技术前沿、努力创一流水平与面向行业、产业、地方和民生做贡献紧密结合起来,把教学与科研、教学科研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实际问题与学科提升、学术积淀、文化建设、实力积蓄紧密结合起来,把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办大学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经营大学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实现教育产品由过去的以我为主供给模式向需求导向供给模式转变.

第三,完善措施,强化服务,建立健全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的服务会管理体系,形成有利于高等学校协同创新的文化环境.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不仅要针对协同创新要素在信息沟通、产品对接、项目对接、科技资源开放流动、人力资源流动、信用信息互联共享、联动监管、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起科技协同创新的物质技术支撑系统、科技知识网络和信息系统、科技要素交易与服务系统、科技协同创新管理制度系统,以及政务服务、科技服务、信用服务、人力资源服务、融资服务、维权投诉服务等多个综合协同服务平台,最大限度地协同公商、税务、金融、财政、质监、司法、海关、人事、劳动保障等部门信息资源的共享与服务.而且要针对协同创新的创新质量与和贡献导向,在价值观、经营哲学、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信任与合作精神等方面培育协同创新文化,增强协同创新要素主体间的互相信任、密切合作和价值实现,真正让一切劳动、知识、技能、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协同创新的要素成为推进的自治区高等学校转型发展主体力量和推动者.

第四,加强合作,扩大交流,积极汲取国内外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为以协同创新引领内蒙古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凝聚起强大的科技创新推动力、市场需要的拉动力和创新主体的竞争力,要加强合作和扩大交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借鉴欧盟的“尤里卡计划”和“智能系统(IMS计划)”、美国的生物技术工业组织(BIO)、“硅谷”和I/UCRC协同创新模式,我国的TD-SCDMA产业化专项、“2011计划”等的协同创新实践的成功经验,通过设立内蒙古高校科技创新论坛、创新驿站、科技园区联盟等举措扩大国内外经验交流,围绕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八个发展定位”、“三个着力”、“三个更加注重”和“七项重点工作”的发展要求,在“清洁”、“输出”、“示范”、“基地”、“特色”、“屏障”、“桥头堡”、“经济带”上下功夫,整合现有优势资源,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团队、协同创新网络、协同创新联盟、协同创新管理平台,在推进建设“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和现代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生态安全屏障、安全稳定屏障、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中,在“着力”、“注重”和“重点”上做文章,通过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提高自治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内蒙古科技强区和高等学校的转型发展.

〔1〕汪瑞林.周洪宇代表访谈:教育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N].中国教育报,2013-03-07.

〔2〕陈劲.协同创新[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9.

〔3〕贺金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协同创新与协同育人模式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

〔4〕〔5〕〔6〕内蒙古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本科)2012.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7〕李忠云,邓秀.高校协同创新的困境、路径及政策建议[J].中国高等教育,2011(11).

猜你喜欢
自治区内蒙古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可爱的内蒙古
关于召开第18届24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会议的(第一轮)通知
爱在内蒙古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