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银生,李 娜
(巢湖学院 文学与传媒系,安徽 合肥 238000)
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和高等教育的深度改革,高校突发事件频发,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高校突发事件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甚至对学校的声誉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构成威胁.本文从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特征、成因和对策方面作初步的研究,与同行商榷.
对高校突发事件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突发事件来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但对于什么是高校突发事件,见仁见智,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干扰、冲击或危害,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事件[1].顾名思义,高校突发事件专指在高校发生的,并对学校带来不良影响的恶性事件.
由于高校突发事案件发生在特定的环境当中,又面对着特定的群体,这决定它除了具有其他突发事件的特征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征.概说之,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2.1 突发性.突发性是指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影响程度超出了广大师生的预想,它可能前期经过了一个长期的量变积累过程,但却被忽视,而在量变的过程中,一个不经意的导火索引发质变的爆发,由于事件短时间发生,一时间超出高校管理者的预测和掌控,往往令高校无所适从,手忙脚乱.
1.2.2 危害性.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带来的危害和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对高校正常的科研、教学和生活秩序带来冲击,而且有的可能造成师生的思想混乱和心理上的高度恐慌.甚至有的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这个被人关注的群体,将学校突发事件恶意放大,达到自己不法目的,从而危害社会稳定和谐.
1.2.3 敏感性.敏感性是高校突发事件最显著的特征.由于高校集中着全社会思想最先进、最活跃的知识份子,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也最关注.再加上当今社会互联网和媒体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得危机一旦发生,若处理不当,极易造成“一呼百应”的局面,从而形成群体性事件,局面难以控制.
1.2.4 传播性.由于当今高校分布的相对集中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高校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其影响程度必然不会局限于校园当中,而会随着网络媒体的报道与宣传而家喻户晓,由此事件的影响便会超出发生地的范围,成为区域、全国乃至全球共同关注的问题.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速度与影响程度往往呈正向关系.
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归纳起来,无外乎可以从国内外环境、高校本身和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来分析.
这类突发事件又称校外输入性突发事件,是发生在学校以外的事件对学校产生的种种影响.随着当今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元化深入发展,我国在国际上与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利益交集越来越多,从而产生的争执也不可避免,例如,钓鱼岛主权争端,贸易制裁,人权问题等等.这些热点和敏感问题易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共鸣.由此同时,在国内随着我国社会的全面转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今大学生对就业、社会公平、政府腐败等问题也格外关注.
随着近年来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和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发展为大众教育,与高校教育规模扩大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增长缓慢,导致高校在软件和硬件条件上没有与时俱进,致使广大师生的发展受限.从学校层面来看,存在着学校的发展没有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学校的某种行为损害了学生的利益.我们在管理中还缺乏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表现为对大学生尊重、关心和爱护不够,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不高,反映大学生的愿望、要求渠道少,解决不得力.久而久之.大学生的失望就会变成怨气.一有风吹草动,就要借机发泄[2].如因毕业证发放和食堂服务质量上学生不满而引起的突发事件等.
随着社会主义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容易导致现在大学生心态浮躁,难以静下心来去学习和科研工作,甚至出现种种违法校纪校规等行为.加之,大学生正处人生“三观”形成阶段,一旦遭遇挫折或遇到变故,容易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认知失衡,随之而来的便是抑郁、焦虑、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当这种不良情绪不断积累而得不到有效宣泄,便会做出种种过激行为.如,因失恋自杀的,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导致火灾的等等.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对和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机制应该是自成体系的.预防机制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提前.现场处理机制是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关键.善后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等特征,但并不是毫无征兆的.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要事前做好相关的预案,可以大幅度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可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以往的被动应对到现在的主动预防,将是未来突发事件科学管理的趋势.
3.1.1 建立和增强高校预警教育机制.预警一般被解释为,在危险发生之前,根据以往的规律和事件发生的征兆,及时向相关部门发出信号和汇报险情,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上减少危机带来的损失的行为.高校预警机制建立和健全与否直接关乎到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所以,高校应建立和增强预警教育机制.
3.1.2 优化高校生活环境,整治校园周边秩序.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重要条件.高校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是社会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良性健康发展与校内外环境有着很大联系.
3.1.3 加强师生安全教育,普及突发事件应急常识.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具有难以预料的特性,一旦发生若处理不当,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所以,高校应把普及突发事件的常识贯穿在高校的日常教育管理当中.
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以后,必须马上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防止事态的进一步蔓延.
3.2.1 形成快速反应机制,加强组织领导.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以后,应其具有不可预测的特点,如不及时加以控制,将会形成难以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必须快速启动预警和反应机制,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辅导员应在第一时间到达突发事件现场,必要时动员学生干部参与其中,到达现场以后要及时控制事态的发展,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同时,学校还应强化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事件发生后,学校应成立以应对突发事件的领导小组,统筹整个事件的全过程.
3.2.2 落实工作预案,建立处置突发事件的责任机制.一方面,要迅速摸清事件发生的基本情况,第一时间稳定广大师生的思想情绪,并及时查清事件发生的原因,并根据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影响程度确定事件的性质.另一方面,在面临学生突发性事件时,高校相关学生管理者务必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在事发现场表现出如临大敌的胆怯和懊恼情绪.
3.2.3 做好讯息披露机制,及时准确引导舆论导向.突发事件发生以后,公众对突发事件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网络媒介和舆论宣传.媒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客观与否将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形象.因此,学校一定要公开及时处理突发事件.
为减少危机对学校的造成的损失,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稳定广大师生的情绪,善后弥补机制必不可少.
3.3.1 做好危机评估,积极稳妥补救.评估是机善后工作的重点,评估就是对危机造成损失的对象、大小和程度进行客观的认定.随后,根据评估商讨各种可行的补救方案,再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学校的损失进行补救.
3.3.2 加强事后教育,积极总结反思.危机结束初期可以结合危机案例对广大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旁观者能认识到行为失范的危害性,使当事者能深刻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失当且错误的.同时,事后的总结反思是不可缺少的,高校突发事件本身就说明了学校在日常的教育管理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隐患,防止类似的事件重复发生.
3.3.3 开展心理辅导,调适心理平衡.危机经过处理和补救过后,虽然事件本身已经结束,但它随后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可能在短时间消失,特别是对广大师生的心理影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危机后出现的茫然和恐慌的状态,使心理辅导显得特别重要.消除学生因危机事件带来的心理压力,引导广大师生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化解突发事件,调试心理平衡.
总而言之,构建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当下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也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和政府综合优势,早预防、早工作,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1〕陈娅萍,等.新形势下高校突发事件与辅导员工作探究[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1):108—109.
〔2〕叶金福.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J].马克主义与现实,2004(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