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创造”教育哲学观论析

2014-03-28 19:04
关键词:哲学观音乐艺术

李 龑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州 350007)

“音乐创造”教育哲学观论析

李 龑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州 350007)

音乐教育哲学是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础和行动纲领。在音乐教育哲学领域中活跃着审美、实践、文化、社会功能等多种音乐教育哲学观,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性作用。然而,音乐教哲学观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为此,笔者从当今时代特征出发,对近几年产生的新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音乐创造”略作评述。

音乐创造;音乐教育哲学观;评价

“音乐教育哲学是从哲学层面上阐明音乐教育的方向,决定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并为音乐教育新思想的产生提供共同的基准点。”[1]它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是一门新兴学科;从音乐教育哲学的框架结构和理论的完整性、系统性方面来看又是一门有待深入开发的新型学科。

纵观音乐教育哲学发展,国内外音乐学者先后提出了多种哲学观。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音乐实践教育哲学观”、“音乐文化教育哲学观”、“社会/功能音乐教育哲学观”、“音乐智能教育哲学观”等等,对我国音乐教育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我国著名学者王耀华教授提出的“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针对我国当前基础音乐教育发展现状,与当今时代需求紧相适应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创造”自古有之,贯穿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创新”的优良传统从南朝到近现代都有所提倡。《宋书·礼志五》记载:“至于秦汉,其(指南车)制无闻,后汉张衡始复创造。”李大钊在《今与古》中写到:“历史是人创造的,古时是古人创造的,今世是今人创造的。”80年代以来,理论、制度、实践创新,被认为是关系到民族兴亡的重要问题。“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在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创造”就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以客观规律和条件为基础,有意识地想问题、办事情,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和活动。

一、“音乐创造”教育哲学观的核心思想

“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由王耀华教授在2007年6月国家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修订研讨会上提出的,他认为音乐为了生存,应该提倡创造,通过音乐创造发挥音乐对创新思维方面起的作用,音乐的生存就会摆脱“小三门”的地位。同年7月在他发表于《中国音乐教育》期刊上的《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一文系统阐述了其音乐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从当今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顺应时代发展所应被积极提倡的。

(一)哲学内涵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标指出:“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2]可见,音乐创造鼓励和提倡青少年进行有意识地,即能动地进行音乐实践的过程,并且将其贯穿于人类音乐行为的全过程。

“音乐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亦指将“创造”贯穿于音乐创作、表演和鉴赏等全部实践过程。它鼓励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进行原创、编创等创造性活动,使音乐教育既突出音乐艺术特点,又发挥音乐促进人的创造力的特点。与此同时,该哲学观强调音乐教育突显“双主体”特征,即师生都以主人翁的身份亲身参与音乐创造活动,使受教育者在音乐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相关音乐知识的理解水平,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说,基础音乐教育中的音乐创造不一定要求有较高的创作水平,而更注重多样化的创造形式。它不一定期望能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而更强调生动有趣的创造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音乐创造”与“音乐艺术”、“音乐教育”

1.音乐艺术

音乐是人类最富创造性的艺术之一。人类通过创造,以有声的音响来反映现实的世界,表达其对生活的感受。“音心相应、无中生有、有中多变、变中有序、序而无垠”[3]这些词语反映了通过创造使音乐具有变化多端的形式,体现音乐的创造性。

自古以来,不同社会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群体或个体,以其对现实的感受,并通过自身想象和创造,丰富着人类的音乐文化宝库,呈现出色彩斑斓的体裁形式和风格特点。美国曾经研究音乐对促进创造力的作用,中心问题是如何创造音乐,使学生提高音乐创造的兴趣、能力和水平。“音乐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旨在发挥音乐艺术这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特性,使受教育者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2.音乐教育

人们往往误认为音乐创造是具备一定音乐天赋和较高音乐素养的人才能达成的。然而,创造是人与生俱来的潜能。“从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来看,胎教音乐能使母体中的胎儿有所反应,一周岁以内的幼婴能引起对音乐演唱演奏的关注,三四岁的儿童喜欢自编自唱自舞,还有教别人唱、跳的强烈欲望。五岁左右的孩子开始作曲已不是特例。”[3]现今音乐早教已不再稀奇,早教机构已遍布全国各地,它们通过让幼儿接受音乐的早期教育,潜移默化中激发出多方面的潜能。可见人人都有音乐创造的潜能,音乐教育应对儿童创造潜能进行启迪、引导。

二、“音乐创造”哲学观评价

(一)“音乐创造”具有时代性

“音乐教育哲学观是一种不断发展的学问,它应当伴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3]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4月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题为《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演讲。他强调应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同舟共济,推动亚洲和世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其中习近平讲话的第一要点就是:“勇于变革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这更加突显创新是推动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研究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此外,博鳌论坛围绕主题,以“革新”为主线的议题安排多场讨论。其中在青年领袖圆桌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商、学界青年领袖和点评嘉宾,共同探讨教育的使命:“好的教育究竟应该赋予年轻人什么?”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张亚勤发表了他对教育的看法:“教育应该是把所有知识忘掉之后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是批判思维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教育是要把每个人的想象力发挥出来,要把他的个性彰显出来。”美国兴腾科国际教育集团执行总裁马振翼表示:“教育不是单纯的传与授,而是一种启发。”他认为,好的教育要启发人的自信心、梦想、知识、勇气等,可以让人思考以前不能思考的东西,想象以前不能想象的事情,完成之前自以为做不到的事。

倘若在音乐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音乐创造潜能被授予正确的引导,将对其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创新精神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音乐创造”与“音乐审美”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强调音乐的“审美”,在一定程度上能发挥音乐艺术的特点。但其忽略了审美和立美二者应相辅相成。因为音乐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审美”阶段,未进一步强调“立美”,就有可能止步于被动审美而忽略在审美中“创造”的重要性。音乐创造与审美和立美紧相关联,应强调创造从而主动积极地“立美”。

(三)“音乐创造”与“音乐实践”

音乐是与实践密不可分的艺术,各个环节均为实践的过程。以“实践”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强调音乐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注重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来感受、体验音乐。若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实践的目的仍局限于单方面的为音乐而音乐。假若在音乐教育中能够超越“实践”,进一步提倡“创造”,便会使实践提升至新的层次,使师生的每一次音乐实践都富于创造。因此实践有待升华,应警惕为实践而实践,为音乐而音乐。

(四)“音乐创造”与“音乐文化”

音乐既是人类的一种行为,又是一种人类文化。传统音乐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并且善于吸收、借鉴各历史时期、民族地域、不同风格流派的音乐,这正是“音乐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哲学观的可贵之处。然而,理解、尊重传统音乐文化固然对继承优秀的传统有益,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只停留在继承而无进一步创新,任何事物都不可能跟随时代发展而前进。我们常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优秀的音乐文化应作为音乐创造的根基,要熟悉、学习本民族和他民族的音乐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音乐创造,使传统得到弘扬发展,最终归结到如何培养音乐创造能力的问题。因此,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造的关系,继承又应弘扬,创新为了发展。亦即:“在继承中创造,在创造中继承;继承为了创造,创造必须继承。”[3]

(五)“音乐创造”哲学观的局限性

提升“创造”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符合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的规律,具有合理性。但该哲学观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没有突出音乐这一学科的本体特征。笔者认为,音乐教育哲学观应强调音乐艺术学科的特殊性。为此,音乐教师应当正确把握音乐教育的特性和音乐艺术的客观规律,使音乐教学在深刻理解音乐教育哲学观内涵的基础上,合理运用、突出重点,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又应体现音乐艺术学科的特点,不断促进学生和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创造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与时俱进地成长,以保证音乐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创造”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是在现有教育观的基础之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使之更加完善的观念。它是认真总结中外教育历史,特别是我国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充分研究新时期音乐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的基础上建立的符合当前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哲学观。音乐教育是发展的开放系统,应发挥教育哲学对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在音乐课程设置、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围绕音乐创造。在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环节中,强调创造力的培养。既重视课程体系相对稳定性,又要有开放性和创新性,使“创造”贯穿于音乐教育实践全过程,不断吸收现实生活中的优秀音乐新成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纵使该哲学观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创造”不仅是音乐教学中恒久不变的主题,也应是音乐教育研究领域不懈追求的动力。我们应批判地吸取古今中外教育哲学中的优秀成果,努力探求和构建更多适合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哲学观,并用以指导和促进我国音乐教育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1] 谢嘉辛,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3] 王耀华.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中国音乐教育,2007(7):81.

[4] 陈文安.我国当前几种音乐教育哲学观及其在“新课标”之课程理念中的体现[J].音乐时空,2011(11):32.

[5] 武鲁宁.以创造为核心的兼容的音乐教育哲学观[J].济宁学院学报,2011(2):77.

[6] 邹婷.音乐创造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观: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实践的理论基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5-16.

Analysis of“the creation view”——a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LI Yan
(College of Music,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is music education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basis and action plan.Active in the aesthetic,practical,cultural and social functions and other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play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 education.However,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 is the learning of advancing with times.To this end,the author embark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in recent year's new 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Music Creation”a brief commentary.

music creation;music education philosophy;evaluate

G64

A

1009-8976(2014)02-0139-03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43

2014-03-28

李龑(1988—),女(汉),福建漳州,硕士主要研究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哲学观音乐艺术
纸的艺术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超越之维——从与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观的比较谈起
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哲学阐释逻辑
试论康德哲学观对柏拉图哲学观的超越
音乐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马克思的哲学观”研究的几个前提性问题
爆笑街头艺术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