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2014-03-28 19:04陈小燕
关键词:成员教学模式教师

陈小燕

(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1158)

行动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突破

陈小燕

(海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海口 571158)

行动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文章分析了行动学习的涵义及特点,以及行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步骤,最后指出行动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得以有效实施的条件。

行动学习;问题导向;个性化需求

一、行动学习的涵义及特点

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他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并在各种组织培训中多次实践而获得成功,行动学习因此而备受关注。后来,行动学习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党政机关和教育界的人才培养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学者对行动学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针对党政机关干部、公务员和企业的应用研究,针对高校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还比较欠缺。因此,研究行动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关于行动学习的涵义,其创始人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认为,行动学习可用公式“L=P +Q”来表示。其中,P(Programmed Knowledge)表示“结构化知识的传授”,这是目前教育界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式。Q(Questioning Insight)是指以“深入的反思质疑”为主的学习。雷格·瑞文斯(Reg Revans)教授认为行动学习是将“知识传授”和“反思质疑”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1]。之后,麦克·佩德勒(Mike Pedler)将其进行了拓展,他认为:L=Q1+ P+Q2。他指出,最有效的学习应该是以对相关问题、困惑或机会的发问开始的(Q1),通过指导或讲授的方式学习(P),会引发对问题的重新定义[2]1。英国学者伊恩·麦吉尔和利兹·贝蒂指出:“行动学习是一个以完成预定的工作为目的,在同事的支下的持续不断地反思与学习的过程。”[3]2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目前,行动学习法的公式已经被进一步修正和扩展为:AL=P+Q+R+I。其中,AL(Action Learning)指行动学习,P(Programmed Knowledge)指结构化的知识,Q(Questions)即提出富有洞察性的问题,R(Reflection)即反思,I(Implementation)即执行。也就是说,行动学习=结构化知识+质疑+反思+执行[4]。根据学者们的观点,本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角度,将行动学习定义为:在教学中,针对某一社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习者通过团队合作和经验分享与不断反思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和不断提高的过程。通过行动学习的方式,小组成员靠团体的共同努力,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成长与发展。行动学习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它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从知识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穿插讨论、提问等互动式的教学,但整个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线进行的。学生主要以接受知识为主。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十分理想。因为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没有完全的参与,没有主动的探索,而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结果是学的快忘的更快。行动学习教学模式从传统的知识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即提出一个要探索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获得知识,并提升运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控制和安排整个教学过程,并选择教学内容,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被消磨殆尽。行动学习则突出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小组团队可以围绕主题自由地讨论、自由地安排活动,只要最终拿出可行的方案或得出满意的答案即可。行动学习的方式充分体现了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尊重,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地发挥。

(三)从以教材为依据转变为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输送者,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主要以教材为依据,通过讲授教材内容,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储存在脑海中,在需要的时候加以应用。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会脱离社会实际,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行动学习则以社会实际为依据,通过提出一个现实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和反思,共同探索答案的方式来分享知识和经验,这种教学模式始终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更好地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四)从关注集体需求转变为满足个性化需求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同样,课堂上也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学生,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个人经历、对知识的偏好和知识关注的焦点都不一样,因此如果以相同的方式去传授知识,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是集中传授知识,因此很难做到照顾每个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焦点,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需求。而行动学习采取团队合作、小组讨论的形式,迎合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可以自由发言,和团队成员分享个人深有感触的经历和体验,从个人对某一知识领域特别关注的角度去分析和探讨问题,将会对问题的探讨变得更加有深度和广度。学生通过共同分享知识和经验,所获取的知识量会更多,学生整体学习的效果将会更好。

二、行动学习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提出一个好问题

提出一个好问题也就是选定一个主题。行动学习法的关键是选定要探讨解决的实际问题,这个问题要具有现实性、紧急性和重要性,而不是那种需要若干年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问题的人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无论是谁,只要他有好的问题,都可以把这个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例如,某酒店打算装一部电梯,但是进行装修需要关闭整个大厅,这样会影响酒店的生意,使酒店蒙受损失。有个酒店的保洁员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电梯建在酒店外面呢?如果将电梯建在酒店外面,酒店就不需要歇业。酒店经理采纳了保洁员的建议。保洁员虽然不是专家,但是他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最后得出了好的解决方案。

(二)组建一个好团队

行动学习以团队为基本单元。因此,要将学员进行合理分配,组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8人组成,小组成员有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不同的能力素质[5]。每个小组推举一位小组长,每一个小组为一个团队,小组长为团队领导。各个团队将对选定的主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进行质疑、反思,即提问—反思—再提问—再反思,通过这种互动式的提问和倾听,小组成员的不断提问及反思,最终讨论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开阔,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变得越来越明朗。在这个团队中,通过提问或者回答问题,每位团队成员都能够畅所欲言,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能够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能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同时,通过团队合作讨论的形式,小组成员能够实现知识的互相分享,从而能够增加知识获取的渠道。另外,团队合作讨论形式能够增加学员之间的沟通和团队感,有助于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三)确定一个好督导

一个好的督导是行动学习小组达成预期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在运用行动学习的课堂教学中,这个好督导的角色主要由任课教师来扮演。任课教师不仅要负责具体的组织、管理和监督促进行动学习的过程,为行动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源,而且要承担整个行动学习的教学设计和过程把握,同时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在行动学习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任务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输送。在此,教师充当的角色已经变得多元化,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行动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管理者、设计师、监督者和引导者[6]。

(四)挑选一种好方法

在运用行动学习教学模式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讨论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六顶思考帽”方法、团体列名法、深度汇谈法等[7]。头脑风暴法是通过集体研讨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它追求的是创造性的想法和观点。“六顶思考帽”方法是一种水平思维方法,小组交替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问题,它致力于追求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是对纵向思考问题的方式的有益补充。团体列名是一种结构式的方法,它对小组成员的发言次序进行排序,要求小组每一位成员都必须发言,防止小组由少数人控制。深度汇谈是一种探究复杂问题的集体研讨方法。深度汇谈是在一种无拘无束的探索中,大家将深藏于内心的经验和想法呈现出来,通过多样化的观点来探讨复杂难题一种方法。作为老师和团队成员,应该熟练掌握这些方法。根据小组成员开展讨论的情况,可以交替运用以上方法。

(五)制定一个好方案

通过开展行动学习,团队成员想象力和创造力可能会得到有效地激发。反复的提问和思考将使得团队成员可能面临一些以前从未面临的全新的问题,要获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就必须激发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充分挖掘潜力,团队成员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策略,并对方案进行实施、评估、改进,最终成为固化的成果并加以应用推广[8]。

三、行动学习得以有效实施的条件

实践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行动学习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但是,行动学习走进课堂也需要满足一些必要的条件,否则,行动学习的优势将无法有效地展现。

(一)对教师的要求

行动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识到自己角色的转变。如果把课堂比作一个舞台,教师应该将自己舞台表演的主角角色转变为幕后导演的角色,要善于授予学生舞台表演的主角角色。其次,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教师要提前搜集和整理讨论主题的相关背景材料,并罗列出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最后,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在行动学习中,教师不再单纯是课堂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要具备各种能力,比如组织和管理课堂活动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的能力、引导督促的能力等等。

(二)对学生的要求

行动学习要求学生充当课堂的主体,因此,作为学生,要充分展现自己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学班级应该有良好的学习气氛。学生应该按照教师的要求,认真地探讨主题和分享经验。其次,团队领导要认真负责。各团队小组的小组长,作为团队领导,要切实肩负起领导团队的责任,要在小组内进行合理分工,并督促每位小组成员积极探讨并及时完成任务。最后,小组成员要配合。每位小组成员,都应该具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主动探索问题,并分享个人的知识和经验。

(三)对教学管理的要求

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观念和制度是教学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如果高校教学管理机制比较陈旧,跟不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必然会束缚高校的教学创新。行动学习教学需要高校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首先,高校管理人员要树立开放型的管理理念。管理人员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创造宽松的教学管理环境。其次,要建立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新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新的教学方法得以有效运用的基础和保障。因此,高校应该出台有利于行动学习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行动学习教学的顺利开展。

(四)对教学实践条件的要求

行动学习重点在于“行动”。因此,高校要努力创造实践条件,让行动学习得以更好地实施。首先,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高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形式、企业与高校合作培养形式或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为开放式的教学创造条件。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学生在校学习的同时,能够进行企业实践,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其次,建立见习和实习基地。通过短期见习和较长时间实习的方式,学生能将行动学习加以更好地应用,能通过实践充分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答案。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企业存在的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整理,作为课堂讨论主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最后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评估和修正,最终应用于企业的实践。

[1]何小波,代春艳,王嘉.行动学习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12):105.

[2]江彩云,成秋英.行动学习法在干部教育培训中的效用分析研究:以中瑞合作项目海南子项目为主要分析对象[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9):54.

[3]伊恩·麦吉尔,利兹·贝蒂.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官员培训中心译.行动学习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8.

[4]石丹.英特尔行动学习:跨界营销带动业绩提高[OL].(2010-08-06).http://www.wabei.cn/news/201008/ 427389.htm l.

[5]陈菲.行动学习法在公务员培训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7):18-22.

[6]文茂伟,蒋勤峰,田晓明.行动学习再认识:合发展个人领导力和组织领导力方法的视角[J].现代管理科学,2009(1):49-51.

[7]曾令华.行动学习法在企业的运用[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0(5):52-54.

[8]王蕾,牛树刚,李恒伟,凌允辉.从问题导向到能力提升:行动学习法的实践与探索[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2(10):43-46.

Action learning——the new breakthrough of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CHEN Xiao-ya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ainan Normal University,Haikou 571158,China)

Action learning is a new teachingmode which is student-centered and meeting the students'personalized needs.It is comply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tim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ction learning,and how to implement action learning in class teaching.Finally it points out that action learning can be effectively carried out in class teaching

action learning;problem oriented;the personalized needs

G641

A

1009-8976(2014)02-0118-04

10.3969/j.issn.1009-8976.2014.02.037

2013-12-10

陈小燕(1979—),女(汉),湖北荆门,副教授主要研究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成员教学模式教师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