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蕴哲
自2011年以来,湖北、湖南、河南、宁夏、广东和海南等地方电视台纷纷推出电视问政类节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和洛阳电视台的《百姓问政》。该类节目基本上源于政风评议类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社会民生问题上,成为了政府执政的一大创新之举,深受各地观众的支持与拥护,在当地电视台均有着良好的收视成绩。百姓问政作为一种新的官民互动形式,能够增强干部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也有利于进一步维护和实现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对于树立政府良好形象,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显然具有重要作用。
所谓的电视问政类节目,就是政府官员通过电视媒体就民生问题与百姓互动,公众借此实现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电视问政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得益于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电视传播的层面来看,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真实权威是成功的前提。随着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剧,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要化解矛盾维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需要大众媒体将公共利益置于首位,既要做好社会的守望者,又要做好矛盾的协调者。
但是,有个别政府喜欢做秀,秀给领导和百姓看,而许多媒体人放弃职业道德底线,成为政府作秀的帮手。当然,这只能骗得了一时,最终必将失信于民。所以,在电视问政类节目成功之初,许多人都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政府与媒体联合策划的政治秀。但是当节目中呈现出真实权威的“揭丑视频”,现场观众为官员评分后,广大受众开始相信这并非一场精心策划的政治秀。权威性成为了电视问政类节目的一大看点。在场领导必须就百姓所反映的实际问题提出具体解决方案,给出整改承诺,而媒体则会进行跟踪报道,这就提升了节目的权威性。
新颖策划是节目成功的保障。官民关系始终是社会关系中的一大核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党和政府强调媒体工作要坚持“三贴近”原则,所以,民生新闻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回顾民生新闻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民生新闻大受欢迎也不过是一两年的时间。能够坚持下来的节目,都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节目,要想维持受众忠实度,节目必须不断创新。
一些电视问政类节目之所以能够杀出重围,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离不开节目组新颖的构思和精心的策划,离不开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审时度势的眼光。媒体人要不断加强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以此来维持受众的忠诚度,获取核心竞争优势。
媒体责任是节目成功的关键。比如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节目,每期都会确定一个核心主题,记者依据主题确定选题和采访对象,然后录制“揭丑视频”。节目组以核心主题为立足点,请相关领导前来接受问政。2013年,《电视问政》节目就确定了五大主题,分别为问作风、问执法、问管理、问服务和问环境,共有36名相关政府官员登台接受问政。再如,2014年6月12日,洛阳电视台首场《百姓问政》节目开播,洛阳市环保局局长陈亚利带领4名副局长“赴考”。节目直播现场,5名问政嘉宾结合大屏幕上播放的暗访短片,从多个角度对5名环保局领导进行了轮番“炮轰”,还有一名问政嘉宾现场送给5名领导3瓶“黑水”,请他们“品尝”。节目结束后,陈亚利等人表示,洛阳市环保局将立即对问政嘉宾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尽快整改到位。
记者要从公共利益出发,带着媒体人的职业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心做好社会守望者的角色,要全心全意、不辞辛劳地去发现、记录问题。最难能可贵的是,新闻人能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调研,对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地剖析,力求做好解释性报道和分析性报道,还原事实真相。此外,还要加强思想深度,加大对新闻事件的透析力度。可以说,媒体责任的充分彰显是电视问政类节目成功的关键。
该类节目虽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笔者认为,依然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政治层面流于表层。地方政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问政类节目能否成功。大部分官员都不愿当众接受问政,尤其是级别较高的官员。因此,一方面代替领导出镜的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基层官员不受重视而出镜率非常低。而节目选题基本停留在交通、城管、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之类的民生政治层面,很难深入到其他层面,现场评论也很难做到言辞犀利、直指痛处、切中要害,这就严重制约了电视问政的深广度和实效性。
二是部分节目流于政治秀。虽然在问政现场经常会出现官员面红耳赤、直冒冷汗的场景,但节目在批评官员的尺度把握上总是小心翼翼、力度不够,总是过多地考虑种种限制,官员开空头“支票”、打官腔的现象也比较常见。个别节目则变成了主持人的专场秀,现场嘉宾和观众都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个别节目尽管非常火,但涉及的相关政府部门对此却毫不知情,表明节目之外存在着严重的官方缺席和官民脱离问题。此外,电视问政类节目开始形成固定流程,官员答非所问、互相推诿的问题开始出现,这无疑会对节目的舆论监督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是问责机制不够健全。武汉电视台《电视问政》节目评论员吕忠梅指出,尽管在节目现场官员经常会做出解决承诺,但节目之后却久久不动,不履行当初所做的承诺,因此要从体制、思想等深层原因入手,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换句话说,要解决实际反映的民生问题,光靠几期节目是无法实现的,还要构建长效机制来确保问题解决、政策落实。只有构建并完善相应的机制,才能真正实现电视问政的社会效果,并长久发挥监督作用。
内容维度:精心设计提升受众参与热情。人民监督是舆论监督的本质。电视问政要想充分发挥自身监督作用,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还要从体制维度去寻求深层原因,实现标本兼治。这就需要节目通过精心策划,构建合理的节目体系和流程,让市民多渠道地参与进来。通过加强民众日常监督和现场评说互动,找到问题根源和责任主体,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问题,而且深化了政府和百姓的交流沟通。
2014年3月31日晚上8点,温州电视台推出了《电视问政》大型直播节目。首场《电视问政》以治水为主题,温州市水利局、环保局、住建委、城管与执法局、市委农办等五家单位“一把手”接受现场问政。在《电视问政》现场,电视台为场外观众提供了三种参与方式,包括热线电话、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有效增加了广大市民的参与机会。在现场又增设了表决环节,成为节目的一大创新和亮点。
形式维度:运用多种方式实现媒体联动。台网联动能够有效提高电视媒体二次传播的效果,在电视问政类节目中,电视媒体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广泛利用网络、电台、电话等形式,拓展市民参与的渠道,延伸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空间,电视问政类节目一经网络传播后,其品牌效应便得到了全面增强,由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力量。
2013年7月,武汉电视台推出了“转变作风优化环境2013十个突出问题 承诺整改电视问政”,从其收视效果上不难发现,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收视份额起点高,并一路攀升,到最后进入高潮,而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武汉电视台充分发挥了网络等新媒体的优势,全面扩大了节目的受众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提升了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体制维度:以问责机制促进监督落实。电视问政类节目彻底颠覆了以往由政府完全主导和操作的监督模式,为政府监督提供了新的思路,是新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执政创新之举之一。而要想维持这一形式的长期存在,就必须构建完善的追踪问效机制,实施全程追踪报道,以推动问题的监督落实。为了充分彰显媒体舆论监督的力量,许多电视台在开办电视问政类节目的同时,还专门开辟了新闻追踪平台,对节目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加以全程追踪报道,不断督促责任主体兑现最初的承诺,全面推进政府工作,解决实际民生问题。对媒体监督和百姓问责,政府必须鼓起勇气去面对,矛盾是躲不掉的,不解决就会越来越激化,虽然个别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但至少要让广大民众知道,政府是真的在尽最大努力去改善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