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微电影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马伟宁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重庆 400067)
大学生除了要学好专业技能知识,还必须通过第二课堂不断拓展综合素质。微电影的拍摄、制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载体。本文探讨了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影响,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解决对策。
微电影;学生素质;培养
数字时代,对新媒体的认识和利用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9月发布的《中国微博蓝皮书》数据统计,我国微博用户总量约为3.27亿,其中19岁及以上的微博用户所占比例已经达到了88.81%。伴随微博的兴起,另一新兴媒体——微电影也越来越受到众多大学生的青睐。当前,在许多大学校园内,大学生拍摄以自己及身边发生的故事为题材的微电影已成为一种时尚。许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中。
微电影的概念和电影有一定联系。电影是一门可以容纳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雕塑、建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它通过影像的形式,向人们传达生动的信息。[1]微电影因其自身投资小、时间短、传播快等特点,不同于传统电影。目前,学术界对微电影仍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微电影指纯粹的视觉欣赏艺术,是带有时代性、时尚感的新生代艺术品。[2]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及传播之中,随之产生了大学生微电影。大学生微电影指以大学生为主题或主体,切合大学生的生活的微电影。
大学期间,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然而,仅仅学好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要想成为社会的可造之材,还得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大学相对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大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较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内容。微电影要完成全部的制作,就必须通过团队合力完成。微电影作为学生第二课堂,成为拓展素质的有效载体。很多高校专门针对微电影的制作开设了必修课或选修课。
(一)大学生微电影的兴起是学生掌握科技、探求知识的必然结果
微电影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微电影的拍摄不需要专业的技术设备,也不需要复杂的故事情节,利用摄像机或者是相机、手机就可以拍摄大学生活的场景。学生在自我制作的过程中掌握了摄影、摄像、媒体配音、剪接等方面的技巧,有益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大学生微电影的兴起是高校第二课堂素质教育的延伸
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利用网络等媒体展开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微电影被运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平台。学生通过简单的拍摄制作,展现出社会的真、善、美和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很多高校逐渐重视微电影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作用,开始举办微电影比赛,这成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平台。
一部微电影的拍摄,少则几日,多则几周、上月。写剧本、拍摄、剪接、传播的工作需要一个团队共同来完成。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
(一)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好的电影必须有好的题材。大学生微电影虽然“微”,但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必须来源于生活,必然有一定的主题和思想。学生拍摄微电影的前提是选材、确定剧本。学生往往根据大学学习、生活的经历和场景,将其艺术加工,这就是选材、提炼、创作的过程。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材料收集、分析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对学生写作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开设写作课程的专业并不多。很多学生的写作能力都需要自己去练习,影视剧本的创作恰好成为学生写作实践的平台之一。
(二)培养学生的多媒体运用能力
微电影的拍摄离不开摄影、摄像、剪接、配音等程序,要完成这样一个作品的创作,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摄影技巧。拍摄校园风景和人物对话的方式是有所差异的,风景更突出于静态,而人物的对话及活动则更突出于动态,这都需要熟练掌握光圈、快门、构图等摄影技巧。前期拍摄的微电影只是半成品,要想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必须通过计算机软件的加工和处理,让拍摄出的画面的清晰度及色彩的饱和度更加贴近需要。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对画面进行剪切及动画制作。需要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代表先进文化的方向,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大学生微电影的制作就是将知识、兴趣融入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同时,创新能力培养要求学生要有思考。成功的微电影必须有独到的创意,而创意就是对生活思考的提升。在微电影中,学生以自身独特的视角探索真理,表达观点。
(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现在的高校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团队合作的能力呈弱化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背景下,团队合作能力是很多企业看重的一个方面。高校育人过程中也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比如活动分组、合作训练营等。微电影的拍摄需要一个紧密无间的团队。在剧本创作、拍摄、后期制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出现问题,为了保持高效,团队必须紧密配合、共同付出。
为避免拍摄问题和事故的发生,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防范举措。
其一,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注重电影的选材与主题。大学生微电影应该和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反映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因此,主题要鲜明,内容要健康,要通过微电影反映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考、责任与担当,不能让色情、暴力甚至是反社会的因素充斥在电影情节中,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学校主管部门与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注意对拍摄题材的引导,加强微电影的传播审查。
其二,强化拍摄过程的安全,避免事故发生。大学生的思维灵活,但社会阅历相对不足,对拍摄过程的危险因素不能给予足够重视。校园微电影的拍摄虽然大多在校内取景,但是根据剧情需要,或者为了达到一些特定的效果,也有到江边、高楼、山顶等地方取景的情况。因此,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
综上所述,微电影的拍摄、制作对大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拍摄、制作微电影的许多具体环节也需要加强管理、引导,其避免微电影的不良故事情节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1]苏金玲.高职院校开设电影课对学生素质教育影响探微[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冷冶夫.中国微电影的青年盛典—首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获奖节目综述[J].传媒,2012(12).
2014-02-12
马伟宁(1979- ),男,宁夏银川人,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
A
2095-7602(2014)04-01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