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灵魂

2014-03-28 17:12齐晓明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价值

齐晓明

(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灵魂

齐晓明

(佳木斯大学 社会科学部,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市场经济与社会转型对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冲击,片面追求物质价值、个人利益以及对自然价值的忽视成为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不良倾向。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多重维度规定,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使大学生摆脱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构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向。

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华民族指出了未来奋斗的方向,向广大人民群众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追求。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实现中国梦的青年群体,要担当起这个崇高的历史使命,就一定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进步勇于奋斗的坚定信念,摆脱不良价值取向的影响,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一、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出现不良倾向

1.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获得物质财富必然在人民的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目前大多数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过上了富裕生活,可一味地追求物质利益,把理想、信念、道德伦理看得无足轻重,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严重空虚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歪曲的价值观念蔓延到校园中,成为某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助长了大学生的人格缺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2.片面追求个人利益,否定社会责任与义务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我利益的观念越来越认可,自我利益的实现成为个人价值实现的重要标志。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绝对对立起来,置社会价值于虚无,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价值,成为社会上很多人认可的人生理念和行事规则。大学生也会常常面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选择,大多数学生面临这种矛盾的情形会首选个人价值。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在一次研讨会上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在片面追求个人利益的目标下,很多大学生忘记了他们是社会共同体的一员,对社会发展有不可逃避的义务与责任。

3.片面追求人类自身利益,忽略生态环境价值

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与生态环境的不和谐关系越发体现出来。人类受凌驾于自然之上观念的支配,把自然视为供其掠夺的对象,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发了生态危机。如此背景下,生态保护意识应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的重要内容。但现实当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对于资源的稀缺性认识不够,常常有浪费水、电、纸张的事情发生,在旅游景区踩踏草坪、攀援古树、捉弄动物的现象更是缺乏生态文明素养的体现。认为生态环境只是人类的附属物,忽略生态价值,必定会使人类遭受自然的惩罚。因此大学生应对自然有正确的认识,树立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多重维度

马克思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是对人的需要和追求的满足。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形成了人的多重维度。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看,人有物质的需要,相应地有物质价值;人也有精神的需要,相应地就有精神价值。从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角度看,人需要社会与他人通过劳动创造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也需要通过自己的存在和劳动创造服务于社会与他人,这就形成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看,人一方面需要自然来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也要保护好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人类自身的价值与环境价值。

1.从人自身需要看,人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是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物质价值是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是外在要求,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精神价值是人的心灵追求的实现,是内在需求,也是人的价值实现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人的价值能否实现,需要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人的意识属性角度看,人的精神追求是不能被忽略和否定的。因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下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1]受肉体支配的生产是纯物质的,而人的生产不单纯是肉体的,精神属性是人的生产的真正所在。“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也按照美的尺度来构造”[2]。马克思指出人的劳动的两个尺度,即客体的尺度和主体的尺度,而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主体的尺度,即价值的尺度。人正是由于具有思想和意识,才有了创造的能力和实践,所以精神追求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题中之义。

2.从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人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

所谓人的社会价值,就是指以人自身为客体,与他之外的人与社会为主体的价值关系,即人对他人与社会的意义。任何人都不能脱离他人和社会生存,而且具体的个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越高,其价值就越大。从这个意义来讲,人的社会价值就是贡献,贡献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等等。由于社会对人的需要是多领域的,所以个人可以在任何领域通过自己的创造成为有社会价值的人。所谓自我价值就是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自己的发展。人通过自己行为提高能力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其越能满足自己,自我价值就越高。可见,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意味着人的自我负责、独立进取、自我完善和发展。一方面是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个人的需求,单独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使两种价值取向陷入相互冲突的境地。由此看来,“找到合理的张力来实现社会期待与个体需求和自由发展之间的协调关系”[3]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与社会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个人只有作为价值客体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继而作为价值主体从社会获取价值;社会只有作为客体满足人的需要,才能继而作为主体从个人获取价值。个人与社会作为价值主客体的双向依赖性,构成了人的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的自我价值并不是一个孤立和抽象的体系,而是人的社会价值在其身上的现实反映。也就是说,个体对自己的价值如何,实际上往往在于它的社会价值如何,因此其表现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也就有什么样的自我价值,这两者常常是一致的。一个良性运行的社会,也就是个人把社会当成自己的社会;一个关心和尊重个人的社会,是一个使人的个体生活和人类生活相互协调的社会。因此,离开个人的满足和需要去强调人对社会的贡献,离开个人的发展谈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空洞的。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人是人类自身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发展。因此,作为主体的人创造和实现价值时,必须以自然环境为先决条件。人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自身的价值,对这种价值要给予高度认可。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成为人类实现自身价值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看不到这层关系,人类自身价值的实现也会成为空谈。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对生态环境价值肯定的主张,在关于共产主义的阐述中有着精辟的见解,他说:“……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4]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的多重规定,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和概括,对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

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程度不高的问题,因此,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所认知,是青年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的必要前提。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了完整的表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的理解,首先是在国家层面,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政治民主,保障实现公民政治权利;文化繁荣,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和道德素养,社会和谐,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次是在社会集体层面,自由体现了发展人的个性和能力,使人全面发展,平等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人平等,公正是创造良好的社会条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最后是在公民个人层面,即爱国主义情操、职业的操守、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的友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三个维度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诉求,否定任何一个层面都无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貌。同时,把社会主义社会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提升到整个国家社会前进方向的高度,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使他们的价值观得到多维度丰富、提升和扩展。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就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能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认同在价值观的形成中起到巨大的助推作用,没有这种认同,个体原有的价值观就会对新价值观念产生排斥和抵抗力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是对新的价值观念进行选择的过程,是大学生构建正确价值观的必经阶段。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需要有一个思想转化的过程。大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念进行重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念,形成一种价值认同。

3.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的践行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规范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转化为日常生活的现实,是大学生形成和构建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日常生活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再生产的基地,不仅是个体繁衍、发展的所在,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日常生活为人们提供的是熟识、安全的“在家”的感觉,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起点,也是人的精神意识的归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属于非日常生活领域,所以和日常生活的距离是它生活化、日常化的难度所在。现代青年更加注重日常生活的过程和体验,这是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产物。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衣食住行和交往较之于物质匮乏的年代,成为一个日益凸显个性的领域,由此产生的大众文化和大众消费,更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难以超越日常生活层面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在此情形下,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如果仅仅是一种知识的再现,不能和日常生活结合,也就有沦为教条和口号的危险。

我们要承认和接受当前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现状,通过文化引导、消费引导、交往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思想指导,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确立新的行为规范,最终完成对核心价值观从理性认知、价值认同向实践养成的转化。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3]齐晓明,高登辉.个体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的辩证统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4,120.

2014-01-17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1E022); 佳木斯大学重大培育基金项目(WQ2012-001)。

齐晓明(1971- ),女,黑龙江集贤人,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黑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641

A

2095-7602(2014)04-0117-03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价值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