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清代东北流人诗文研究现状及展望
董晓慧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 文化传媒学院,吉林 长春 130052)
清代流人诗文是清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内外学者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其文学史意义。研究他们的诗文可以充实清代文学研究体系,重树东北流人的文学史地位,对我们深入研究东北地域文化大有裨益。
清代;东北;流人;诗文
清代流放文人是清代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从他们的诗文中,我们认识到了清代东北各族人民的勤劳、各地山川的雄浑。这些正是研究清代文学史、东北文学史、东北文化史的重要依据。
国内最早研究东北流人的专著是谢国桢先生的《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1948年由开明书店出版)。谢国桢作为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对清初东北流人史有很深的研究,但此书只是对少数几个作家如函可、吴兆骞等作了介绍,并未触及更多流人。李兴盛先生于1990年出版的《东北流人史》,对整个东北流人史按历史时期进行了划分。最早研究清代东北流人诗的选注本为张玉兴教授的《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1988年)。该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所研究的流人诗数量有限,且不包含流人文赋。学术界评价较高的文学史专著是严迪昌先生的《清诗史》(1998年)和刘世南先生的《清诗流派史》(1995年),但这两部著作均未对东北流人诗文作专章介绍。刘世南先生的《清诗流派史》于2012年再版,对此内容也未进行增补。朱则杰先生的《清诗考证》(2012年)虽对东北流人进行了研究,但相关内容不足5万字,未成体系。2011年,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东北流人文库系列丛书,文库分两个部分:流人文献系列和流人研究系列。第一批共8卷,分别是《何陋居集·甦庵集》、《浮云集·拙政园诗馀诗集》、《吴兆骞集·耕烟草堂诗钞》、《千山诗集·不二歌集》、《宁古塔山水记(外七种)》、《述本堂诗集》、《松鹤山房诗文集》、《吴兆骞研究资编》。此项研究为国内首创,填补了东北流人诗文研究的部分空白。方氏一门、函可、吴兆骞、陈梦雷等在东北流人群体中属于成就比较大、影响比较深远的作家。比如方氏一门,祖孙五代在东北都有流放经历,方拱乾在流放期间创作了近千首诗。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人外,还有约近百位文人曾被遣戍东北,并留下了创作的足迹。他们对当地的文化发展和东北文学史的完善也起过很大作用,如李呈祥、季开生、陈之遴、郝浴、丁澎等人,但目前还没有关于他们的系统研究。
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共有清代东北流人研究论文40余篇。这些论文大体分为四类:第一类属于概述式介绍,即对东北流人作总括式阐述,如张永江《试论清代的流人社会》(2002年)、李德新《清代东北流人问题研究评析》(2013年)。第二类属于文献学研究,主要集中在流人方志方面,如马丽《清代东北流人方志文献资料特点分析》(2013年)、刁书仁《清前期东北流人编撰的几种方志及其史料价值》(2007年)。第三类属于文学研究,如麻守中《试论清初东北流人诗》(1984年)、刘国平《清代东北流人诗歌创作的精神特质》(1999年)。第四类属于流人与区域文化关系研究,如廖晓晴《试析清代东北流人文化的内涵》(2010年)、黄松筠《论清代东北封禁与流人文化》(2002年)。
东北流人诗文也引起了台湾学者的关注,严志雄教授先后发表了《函可流放诗中的鸟兽》、《流放、帝国与他者——方拱乾、方孝标父子诗中的高丽》等论文。他在《吴兆骞流放初期的创伤记忆与文学、宗教的追求》一文中指出:“流放是时间、空间、身份、文化的多重断裂,而记忆是流人赖以维持自我完整、统一感的重要心理、精神机制。”该论断道破了文学创作是流人维系其流放生命的依托,是其流放生涯中重要的生存方式。
目前,国外尚未出现专门研究东北流人诗文的论文和著作,仅在一些书籍中可找到相关流人的年谱和事迹。但可以肯定的是,研究东北流人文学最好的是日本学者。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的《清代文学评论史》中关于东北流人的阐述最多。美国学者A.W.Hummel主编的《清代名人传略》中收录了释函可、方拱乾、吴兆骞等人的作品,美国学者谢正光所著《清初诗文与士人交游考》也些许涉及流人交游的内容。
总体而言,关于东北流人诗文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如东北流人诗的版本、流人诗与文化的关系等已有了确切阐述。但有关东北流人在流放期间写了多少作品、被贬之后文风有何变化的问题还没有确切阐述。
300多年前,东北大地上出现了方拱乾祖孙、释函可、吴兆骞、李呈祥、戴梓、顾永年、孙旸、郝裕、陈梦雷、陈之遴、季开生、丁澎、左懋泰等人。他们来到东北后创作了大量的诗文,这些作品是清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研究现状来看,东北流人诗文并没有引起学者足够的重视,因此深入研究下去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其一,可充实清诗流派研究体系。迄今为止,清代文学是文学研究体系中投入最少、成果积累最薄弱的领域。清代文学中的很多问题没有被深入研究,其中就包含清诗流派问题。清代诗歌地域文化特征明显,诗歌风格相近的流派数量众多。东北流人是具有鲜明反抗意识和民族意识的创作群体,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相似的命运、近似的结局,其作品往往体现出刚健、激进、悲怆的风格。当我们翻阅今人关于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时,并没有发现这种提法。刘世南先生在《清诗流派集》(2012年)中引入了18家诗派,唯独没有东北流人诗派。其他学者在研究东北流人诗时,也从未将东北流人作为一个群体进行考究。事实上,从作家数量和作品数量上来看,清代东北流人诗完全可以被确立为一个文学流派。东北流人诗派的确立有利于在理论上确立东北流人的文学史地位及存在价值。
其二,可完善中国贬谪文学研究体系。贬谪文学在中国流传已久,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清代贬谪文学研究可作为一个命题,使中国贬谪文学研究体系更加丰满。据李兴盛先生《东北流人史》考证,东北流人始于西汉时期,清代流放人数约为150万,在数量上达到历史顶峰。贬谪文学发展到清代,呈现出与以往朝代不同的特征。除了自我坚持和救赎外,贬谪文学中的反抗意识增强了。从东北流人文学的成就入手,通过研究流人诗文风格来考察中国贬谪文学史的演变过程,可在理论上完善中国贬谪文学研究体系。
其三,可填补清代东北流人文赋研究空白。从国内研究现状看,目前还未出现一部研究东北流放文人文章的专著。事实上,流人在流放期间确写过一些书信、随笔,这些都可归为流人文赋一类。比如,流人吴兆骞曾两次寄信给自己的好友顾贞观,还写了赋,这些作品都被收集在《秋笳集》当中。关于吴兆骞书信及赋的文学性研究,目前国内还很少有人提及。
其四,可为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东北地域文化产生的历史时期可追溯至清初,长白山是满人的祖居地,今日的沈阳被满人称为“盛京”,足见满人对这块发祥地的情愫有多深。流人来到东北后,接触到的是众多阶层、民族的人民,通过与当地人民的交往,了解到当时的东北人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充分领略到了塞外这片沃土的独特魅力。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之地,在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的险滩,流人用其敏锐的思想、开阔的眼界、强烈的感情、精警的笔墨将东北最原始的生态用文字保存了下来。同时,流人体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使他们虽身在异乡,却乐于投入当地的生产、戍边。谢国桢先生的《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就清初流人对东北地区开发的贡献作了概说,此处不加赘述。总之,清代东北各民族人民的勤劳、各地区山川的雄浑正是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东北流人诗文,立足于东北流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有助于拓展东北地域文化研究。
东北流放文人的文学成就、诗文风格、历史地位,社会影响等,决定了东北流人在清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在当今通行的《中国文学史》几种主要版本中,如袁行霈版、章培恒版、游国恩版都未对其地位给予充分肯定。这说明从文学史角度审视清代东北流人的历史地位还未进入更多学者的视野。
201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教授申报的题为“清代文人事迹编年考略”的项目被确定为2013年国家社科重大项目。该项目在前期论证会中将清代东北流人如郝浴、徐灿、丁澎等列入了研究范围,充分说明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已经开始关注东北流人。在整个清代文学史中,清代东北流人的地位是不可或缺的,他们的事迹必须被写进文学史。东北流人的流放区域从开始的盛京、铁岭、尚阳堡,到乌拉、宁古塔,再到伯都纳、卜魁,可谓波及黑、吉、辽三省。他们的遣戍为东北这块蛮荒苦寒之地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东北文学史有了肇始之幸。历史告诉我们,要了解东北文学史,了解清代文学发展全貌,必须将东北流人作为重要的一支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东北流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当地的文化构成。如流人释函可被流放到盛京后,将佛教理念带入这里,引得盛京内外佛教文化大兴,当地人很多都在他的带领下加入了佛教组织,辽北地区一时间成为了清代东三省佛教文化中心。流人郝浴曾在铁岭创建银冈书院,当时有关东第一书院之称,是清代著名的五大书院之一。而今,银冈书院已经成为我们研究东北教育发展史的重要依据,被列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基地。流人吴兆骞曾在宁安建学堂,开启了东北封建文化教育的序幕,培养了一批年轻有为的后生。可见,东北流人曾对当地文化繁荣做出过贡献,这些事迹在他们的诗文中都有所记载。2000年,研究东北流人史的开拓者李兴盛先生发表了题为《关于流寓文化研究与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的论文,指出深入研究流寓文化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笔者认为不但是旅游,教育、历史、民俗都受到流寓文化的影响。流寓体现的是人与地域之间最真实的生态关系,能体现出文学史及文化史存在的双重意义。我们要了解东北流寓文化,最可靠的资料即是流人诗文。一旦将流人诗文与流寓文化的对接点找到,便可打开东北地域文化宝库,开启东北文化研究新纪元。
未来的清代文学将越来越注重文学与文化、文学与地域的关系研究。清代流人诗文属于贬谪文学的范畴。清代贬谪区域主要是在东北,顺治年间就有流人被遣戍东北,而新疆地区是在乾隆年间才开始成为流人遣戍地的。由于遭到贬谪,流人们变得更加勇敢,他们的生命力变得更加旺盛。这种贬谪经历对文人创作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如何苦中乐、病中吟,在何种环境下完成写作,是学术研究未来要涉及的内容。
与此同时,流人诗社集会活动在清代又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清代东北流人对清代文学创作功不可没,这些功绩长时间被深埋于东北广阔无垠的大地,与白山黑水一起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其存在的价值。如何将这种价值展示在世人面前,让更多人了解清代东北社会、了解东北地域文化,是未来清代东北流人文学研究亟须解决的问题。
[1]谢国桢.清初流人开发东北史[M].上海:开明书店,1948.
[2]张玉兴.清代东北流人诗选注[M].沈阳:辽沈书社,1988.
[3]刘世南.清诗流派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陈致.中国之歌传统及文本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蒋寅.一种更真实的人地关系与文学生态——中国古代流寓文学刍论[J].中国文化研究,2012(8).
2014-02-13
董晓慧(1980- ),女,辽宁昌图人,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6.2
A
2095-7602(2014)04-008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