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诗人仓央嘉措作品的艺术特色论析

2014-03-28 17:12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4年7期
关键词:仓央嘉诗人

胡 瑾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文法外语系,宁夏 银川 750021)

藏族诗人仓央嘉措作品的艺术特色论析

胡 瑾

(宁夏大学新华学院 文法外语系,宁夏 银川 750021)

本文分析了藏族诗人仓央嘉措作品的艺术特色与风格,具体表现在感情色彩浓厚、思想表达真诚,构思匠心独具、手法巧妙委婉,形象刻画感人,语言形式独特等方面。

仓央嘉措;西藏;宗教

仓央嘉措是我国西藏的第六世达赖喇嘛,同时又是一位成果卓著的诗人。《辞海》记载,《仓央嘉措情歌集》共收录他的诗作60首,诗词以男女爱情为题材,反映诗人讥讽封建社会制度的束缚。据《辞海》提供的依据推算,仓央嘉措生于1683年,卒于1706年,只活了23岁(也有24岁、25岁之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及秘史》[1]收集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共100多首,内容广泛,取材多样,是青年时代仓央嘉措生活片断的真实写照,也反映出作者思想形成的轨迹。

仓央嘉措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他的诗作处处表现着诗人对生活和自由的神往,有理想的歌咏,有现实的描绘,有理性的表现,有情感的抒发,有平静中对生活的热爱,也有逆境中对信仰的追求。诗人用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富于哲理的洞察,为我们展现出了他追求理想、献身佛教事业的胸怀。他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情色彩浓厚,思想表达真诚

在仓央嘉措的诗作中,处处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情感交织的真白透露。在《求求大德的喇嘛》、《席芨草上的霜啊》、《若依了情妹的心》、《黑边黑心的乌云》中,诗人毫无掩饰地表现出自己心中的苦闷、烦恼,也表现出诗人决心拂去尘怨、一心向佛的坚定信念。“黑业白业的种子,虽然悄悄的播下,果实却隐瞒不住,自己在逐渐成熟。”“业”在此作“孽”讲,是佛教徒对人一生行为的统称,表现了诗人佛教烙印的扎根和孕成。他深信因果报应,朴素之理使他不断“成熟”。这些真情表露是极其真诚的。

仓央嘉措的思想真诚表现随处可见,若能达到他的理想,他可以不顾个人一切得失而追求。“小鸟恋垂杨,垂杨亲小鸟;但愿两相谐,苍鹰何足道。”他追求他向往的生活,尽管自己是一只小鸟,但只要有垂杨相亲,连苍鹰都无所畏惧,他把理想、追求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毒龙在我后,虽猛我不畏;苹果正当前,摘下且品味”。毒龙在后“我”不畏,摘下苹果且品尝,是他义无反顾、毫无畏惧的精神再现。这些表白感情色彩极其浓厚,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作者应用司空见惯的现象,喻理想与追求、信心与决心于其中,加强了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构思匠心独具,手法巧妙委婉

仓央嘉措从12岁起就生活在宫中,从小接受佛教思想的熏陶。在藏传佛教的最高圣殿,他的行动深受禁锢,每天要在严师的管教下学习经文。虽然深宫大院关住了他的身,却未能关住他的心。

在深居幽宫的年月里,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但他的心却飞出宫外,飞向他的家乡,飞向了他所热爱的自由生活。他虽然没有“猿猴般的技能”,却有办法去“摘高树上的鲜果”。西藏民歌唱道:“别怪活佛仓央嘉措风流浪荡,他所求的与凡人没有什么两样”。由于他特殊的身份和成长的年月,他想作出批评,却不能直言不讳。在作者的心中,始终有一种不吐不快的郁闷。为了抒发他心中的情绪,作者每每把感情蕴藏在俗家的生活之中,采用巧妙的比喻,婉转的手法予以表现,在诗歌的创作上独具匠心。“山头雪,万峰见,弱女伤心有谁怜”?此时,有谁能真正理解作者受伤的心?他喻自己为弱女,假中有真,寓意十分深刻。

在西藏的宗教历史上,仓央嘉措坐床不久,政教之间就发生了根本的利害冲突。拉藏汗与五世达赖喇嘛第思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农奴主争权夺利的激烈斗争制造了许多离奇的传说和故事。年轻的仓央嘉措成了敌对双方的筹码,艰难地生存在政教斗争的夹缝之中。但是,世态变化始终没能改变他坚定的信念。“黑汁写的字。有时要被雨水侵蚀,只有心版上的笔痕,再也抹它不去。”作者巧妙地把献身佛教事业的理想比作刻在心上的笔痕,抹之不去,这正是他献身理想的写照。作者在诗作中大量运用借喻手法,尽情宣泄着他对佛的忠诚和情感。

三、形象刻画感人

诗人笔下的形象是非常饱满丰富的,人物和景物形象刻画入微。诗人随物赋形,把景物升华为意象,构成了生动而深远的诗的意境。他热情地礼赞自由,讴歌理想,迎接光明,感情从深沉转向奔放,以浓烈的诗情画意表现了对光明和向往的追求。“八月的秋风吹到,山色一天一天的苍黄;那失却父母的孤儿,怎不触景情伤。”诗人远离家乡,远离父母,他的感情是很郁闷的。他想念家乡,怀念父母,秋天那苍黄的山色,袭人的凉意,伴随瑟瑟秋风,一幅凄凉的伤感画卷跃然纸上。据阿旺多尔济著《仓央嘉措秘史》载,诗人出身在一个普通的藏族牧民家庭。父母种姓纯正,贤能聪慧,正直坚毅,谦恭寡欲,精于工巧,弃恶存善。尤其是他的母亲,品德无暇,仪态端庄,声誉圆满,懿德昭著,为人所共知。诗人在这样一个勤劳善良的和睦之家长大,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以致对家乡和亲人都怀有极大的仁爱。他在诗中写到,“在慈母的怀里,尚不觉着乐趣;现在来到他乡,才尝尽苦的滋味!”父母的关爱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留下的是温暖和幸福。现在只身在外,怎么可能不让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产生出无尽的思念呢?一般说来,这个年龄的人还尽在享受着父母的慈爱,诗人却过早地饱尝了亲离子别的辛酸。诗人用山色的苍黄、风卷落叶的凄凉来描述他触景而来的情伤,让人产生出深深的同感。

他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处处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玉朵桥上,行人是成千累万的;家乡的人儿,却比黄金还难觅呢!弱柳枝头,黄莺儿叫个不休;识鸟音的人说,这是诉说失母的啁啾。”这种内心的渴求和对亲人的想念,足以让我们感到揪心和震撼。可以说,诗人利用景物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他强烈的思想感情,也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

四、语言形式独特

仓央嘉措的诗是散文化的,外在的形式不很讲究,也不拘泥于诗句的韵脚和字行格式的划分,却有内在的节奏和旋律。“东方升起的白云,比羔羊的毛还细;只要大家同心,人人都可以把它当作衣披。吃过的核桃,已种在爱园里,到那相当的时日,自会开花结果的。”这些朴素的语言未加任何修饰,所描写的场景也极其平常。作者正是用这些平凡的现象来表达自己不平凡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形式。“心随白云去,意在山水间,皈依入佛门,祥云可当衣。”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必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作者是佛门弟子,因此欣赏他的诗歌不能脱离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诗人所说的大家同心,理所当然是号召同心向佛,人人行善,普渡众生,以步入天堂。

仓央嘉措的诗比喻新颖,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形式独特。他用色彩、光线来构图,用大自然的博广和人体的渺小来作对比,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在离开父母的日子里,他俨然一个孤儿,每当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一个人独坐在月光下,“这时慈母容颜,不禁地萦绕着侬的心肠。”我们不得不为诗人利用环境来衬托自己心境的手法叫绝。在空旷静谧的夜晚,青天明月、寂寞群山,让读者伴随诗人一起想念慈母的容颜。

[1]仓央嘉措.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情歌与秘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

2014-02-16

胡 瑾(1982- ),女,内蒙古阿拉善人,宁夏大学新华学院文法外语系讲师,从事语言文学研究。

I29

A

2095-7602(2014)04-0080-02

猜你喜欢
仓央嘉诗人
最帅的诗人
“诗人”老爸
仓央嘉措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国内仓央嘉措相关书籍出版情况考察(2001—2016)
从仓央嘉措诗歌翻译到“正反合”诗歌翻译观
如果拥抱只有一次
诗人与花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